崔准
- 作品数:14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 任磊孙永青崔准郝敬东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 关键词:髋部骨折再骨折
- 老年人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必要性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必要性。方法 2003年9月至2012年1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45例。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踝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0 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平均随访22.7个月(10~64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 w(10~16 w),疗效评分:优19例,良18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达82.2%。结论老年人后踝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10%以上,且移位程度≥2 mm,应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这样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利于功能康复。
- 康建国孙永青柳杨邓超崔准范磊
- 关键词:后踝骨折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
- 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34
- 2015年
-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以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645.38±84.98)m L,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r=-0.674,P<0.01);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术前抗凝等因素密切相关。
- 任磊孙永青崔准郝敬东蒋育欣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
- 新鲜黄韧带厚度与CT、MRI影像测量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 目的:新鲜黄韧带标本的厚度与CT、MRI影像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腰椎管减压术中留取完整黄韧带标本的共有18例患者34侧.所有患者术前1月内均进行了同一台MRI和CT检查.术中取出黄韧带标本进行厚度测...
- 崔准孙永青康建国邓超任磊
- 椎间盘源性腰痛和微创手术治疗
- 一、关于间盘源性腰痛-在西方国家,75%~80%的人一生中某个阶段经受腰痛.-在任何时候,约有18%的人在经历着腰痛.引起腰痛的原因也极其复杂:-纤维环、终板、椎旁肌肉韧带的失调都可能是引起腰痛的原因腰痛解剖定位模糊,给...
- 崔准孙永青
- 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
-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自体骨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目前,Kümmell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诊断和治疗仍存争议,对于此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目的目的:深化对Kümmell病的认识并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13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和邻椎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认为VAS减少50%为疼痛明显缓解,ODI减少50%为功能明显改善。结果结果: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7±0.88、4.3±0.64、3.6±0.69和3.2±0.9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率为81%。12例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术后3 d,1个月、3个月、12个月ODI平均评分分别为23.5±1.90、15.0±0.86、13.8±0.60和12.5±0.5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1%。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2个月时伤椎高度平均为(18.5±1.59)c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邻椎高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伤椎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12个月时伤椎节段Cobb角平均为14.6°±1.46°,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论:目前对于Kümmell病的认识仍存不全面;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有效方法之一。
- 柳扬包呼日查孙永青范磊郝敬东崔准张怀华康建国任磊邓超赵大中蒋育欣
- 硬膜外造影后MSCT扫描对腰神经根管狭窄诊断作用的研究
- 目的:分析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扫描(MSCTE)的影像学特点和对腰神经根管狭窄诊断作用。
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了MSCTE检查29例,26例完善了CT、MRI和MSCTE三项检查,2...
- 崔准
- 关键词:硬膜外造影多排螺旋CT扫描神经根管狭窄腰椎
- 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MSCTE)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8层64排螺旋CT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进行CT、MRI和MSCTE影像学对比研究,分析MSCTE影像特点。结合手术探讨MSCTE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改进的硬膜外造影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三维影像资料。椎管内软组织界限表现力MSCTE优于MRI和CT,同时还兼有CT的骨显示优势。结论MSCT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用于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适用于CT和MRI难以明确的椎管内隐蔽病变的发现和诊断。
- 崔准孙永青曹家绪范磊康建国郝敬东孙立智任冰
- 关键词:硬膜外造影多排螺旋CT扫描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及分析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93例),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谵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FIM评分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 0.05或<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 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 关键词: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