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医疗器械
  • 1篇中老年
  • 1篇人因可靠性分...
  • 1篇乳房
  • 1篇乳房假体
  • 1篇三维CT
  • 1篇上睑
  • 1篇上睑松弛
  • 1篇输液
  • 1篇输液泵
  • 1篇随访
  • 1篇随访观察
  • 1篇皮肤扩张
  • 1篇皮肤扩张器
  • 1篇皮肤扩张术
  • 1篇器械
  • 1篇求美
  • 1篇瘢痕
  • 1篇颞部
  • 1篇外伤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上海市东方医...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6篇寇静波
  • 4篇刘为廷
  • 4篇宋建星
  • 2篇聂友华
  • 2篇乔静
  • 1篇王竹
  • 1篇张新
  • 1篇李艳华
  • 1篇樊芙蓉

传媒

  • 5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硅凝胶乳房假体隆乳的临床应用体会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隆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测量胸乳距、乳房基底宽度、乳头至乳房下皱襞距离等数据确定选用的假体类型、容量;采用腋窝切口或乳晕切口,将假体置于胸大肌深面或浅面。结果:统计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国产硅凝胶毛面假体隆乳术122例,其中置于胸大肌深面68例、置于浅面5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乳房外形逼真,手感真实柔软,出现轻度包膜挛缩1例,未见感染、血肿及假体扭曲等并发症。结论:硅凝胶乳房假体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可明显降低包膜挛缩率。
刘为廷宋建星寇静波乔静
关键词:硅凝胶乳房假体隆乳术
人因可靠性分析在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分析了认知可靠性与错误分析方法(CREAM)的概念、特点及使用流程,并详述了其在输液泵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指出该方法可以定量地评测操作者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失误概率,使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更加完善。
李萍王竹寇静波李艳华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评估人因可靠性分析CREAM输液泵
丰颞求美者颞部三维CT测量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要求行颞部填充治疗的女性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11例(26~35岁)、对照组20例(28~30岁),均为女性,行全头颅螺旋CT扫描,在GE工作站上行三维CT骨组织和软组织重建,数据比较后,测量结果行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面中部软组织和骨组织宽度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甚至翼点间距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额眶点间距和颞点软组织间距两个测量项目上出现了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要求颞部充填女性的颞部及额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主要是由于颞部软组织厚度不足与额部骨组织宽度发育不足引起。
聂友华宋建星刘为廷寇静波
改良上睑整形术治疗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沿灰线弧度切口去除上睑松弛皮肤从而矫治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就治的53例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者,采用改良上睑整形术予以矫治,即:沿灰线弧度,在上睑缘上1~2mm向外眦鱼尾纹方向延伸的切口,去除上睑多余皮肤,切口对合缝合。结果:53例患者上睑皮肤松弛均明显改善,且上睑形态自然,术后随访1~10个月,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该方法较传统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上睑外形自然,是临床上治疗中老年上睑皮肤松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樊芙蓉刘毅刘阳寇静波张新
关键词:上睑松弛中老年
皮肤扩张术在治疗面颈部瘢痕中的应用及随访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器在面颈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远期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分两期:1期于瘢痕附近正常皮下置入皮肤扩张器,充分扩张皮肤,2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皮瓣转移。结果:18例患者共置入扩张器29个,扩张器并发症6处(20%),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修复效果满意,长期随访中部分患者有更精细的要求。结论:皮肤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效果良好,需要更精细的操作满足患者要求。
刘为廷宋建星寇静波乔静
关键词:皮肤扩张器面颈部瘢痕
用于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改良CT突眼度测量方法
2009年
目的:探索可用于眶外缘骨折移位患者的CT突眼度测量方法。方法:17例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接受眶周螺旋CT扫描,重建眼眶至颞骨的三维骨组织模型,并在双侧眼球各自的最大径层面标定单个眼球的最前点(AP)和对应侧眶外缘的最前点(Ex)。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标定双侧耳门上点(P、P')及健侧的眶下点(Or),分别记录AP、Ex在眶耳平面上至双侧耳门上点连线(PP')的投影距离AP'-PP'和Ex'-PP',并行双侧对比。结果:17例患者中,健侧眼球前点距PP'平均(86.26±3.40)mm(n=17),患侧平均距离(82.13±4.18)mm(n=16),双侧差值(4.00±2.63)mm(n=16)。健侧眶外缘点距PP'平均(73.38±4.07)mm(n=17),患侧平均(70.81±4.67)mm(n=16),双侧差值(2.54±1.71)mm(n=16)。结论:本改良CT突眼度测量法适用于因外伤或局部肿瘤等原因改变了正常眶外侧解剖结构的患者,可以有效的分别反映患者眼眶和眼球的实际空间位置变化。
聂友华寇静波宋建星刘为廷
关键词:CT测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