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海庆

作品数:149 被引量:1,000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4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1篇卒中
  • 31篇缺血
  • 29篇急性
  • 27篇血管
  • 27篇血性
  • 19篇脑卒中
  • 17篇急性缺血性
  • 16篇急性缺血
  • 14篇溶栓
  • 14篇梗死
  • 13篇血管病
  • 12篇卒中患者
  • 11篇动脉
  • 11篇缺血性卒中
  • 11篇静脉溶栓
  • 8篇缺血性脑卒中
  • 8篇颅内
  • 8篇脑血
  • 8篇脑血管
  • 7篇老年

机构

  • 146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航天中心医院
  • 2篇石家庄市人民...
  • 2篇北京市朝阳区...

作者

  • 148篇宋海庆
  • 28篇黄小钦
  • 28篇马青峰
  • 22篇吉训明
  • 21篇贾建平
  • 21篇张倩
  • 16篇董恺
  • 15篇丁建平
  • 15篇武剑
  • 15篇常红
  • 12篇王玉平
  • 12篇王媛
  • 10篇吴川杰
  • 9篇俞志鹏
  • 8篇任怡
  • 8篇薛素芳
  • 7篇孟然
  • 7篇卢洁
  • 6篇樊春秋
  • 6篇杨旗

传媒

  • 20篇中国脑血管病...
  • 6篇药物不良反应...
  • 5篇中风与神经疾...
  • 5篇中国临床医生...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北京医学
  • 4篇神经疾病与精...
  • 4篇中华脑血管病...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2014`中...
  • 3篇2014北京...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卫生质量...
  • 2篇华西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护理管理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6篇2024
  • 8篇2023
  • 14篇2022
  • 8篇2021
  • 9篇2020
  • 14篇2019
  • 12篇2018
  • 17篇2017
  • 12篇2016
  • 11篇2015
  • 14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活检证实脑弓形虫病1例被引量:1
2001年
脑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致误诊而延误治疗.我科近期收治1例脑弓形虫病患者,报道如下.
谌燕飞宋海庆赵瑞林杜建新谢淑萍
关键词:脑弓形虫病脑活检病例报告
急性小卒中短期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小卒中患者新发缺血性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发病72小时内收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NIHSS评分<4分)进行研究.随访评估90天的神经功能预后,同时观察90天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新发脑...
黄小钦武剑樊春秋张倩宋海庆贾建平
核磁黑血成像对孤立皮层静脉血栓的诊断
探索新的MRBTI技术对孤立皮层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通过有效地抑制血流信号,MRBTI技术可以清楚识别位于皮层静脉内不同时期的血栓信号,在克服诊断ICoVT的影像学诊断难题中,MRBTI技术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一线影像...
段建钢杨旗吉训明宋海庆孟然
病理证实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一例
宋海庆
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评价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2019年3月至9月便利选取3家综合医院VaMCI老年患者76例,分为对照组(n=38)和试验组(n=38)。两组均行健康教育,试验组另行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MoCA-BJ)和连线测试进行评估,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1年的跌倒次数。结果对照组2例、试验组3例退出。干预后,试验组MoCA-BJ总分和各维度分除命名外,均高于对照组(|Z|>2.002,P<0.05);连线测试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Z=-5.949,P<0.001)。干预后,试验组1年内跌倒次数明显降低(χ^2=10.080,P<0.01)。结论认知-运动双重任务训练可以改善VaMCI老年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特别是对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有明显影响,可降低跌倒风险。
朱玲玲常红蔡卫新宋海庆朱以诚绳宇
关键词:老年注意力跌倒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评价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机械取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术后24 h血管再通和术后3个月患者良好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术后血管成功再灌注的影响。结果共192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54例(28.1%)患者在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中,6例(11.1%)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138例对照组患者中,18例(13.0%)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5%(10例),对照组为17.3%(24例),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5)。两组间的术后24 h血管再通率和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4.4%(51/54)比81.2%(112/138);χ^(2)=5.34,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保护性因素(OR=3.31,95%CI:1.13~10.62,P=0.03)。结论机械取栓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机械取栓治疗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有�
吴川杰吴隆飞孙程贺吉康祥马青峰宋海庆焦力群吉训明
关键词:机械取栓抗血小板聚集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81
2021年
脑梗死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因缺血性损伤而发生功能异常、但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使其恢复正常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梗死灶周围这种仍有救治机会的神经组织,一般被认为属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带已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关注焦点,其临床评估和治疗受到血管神经病学和相关学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党超卢洁宋海庆吴波余剑曾进胜谢鹏于生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缺血性损伤血管再通血管神经病学脑梗死急性期
遗传学因素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的影响
2009年
宋海庆贾建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遗传学因素药物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老人痴呆老年人口
他汀类药物与出血性卒中被引量:1
2011年
他汀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微出血及他汀类药物自身药理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性卒中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包括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既往用药史是判断相关性的重要依据。治疗措施包括停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宋海庆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出血性卒中
1000例眩晕患者的疾病谱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明确眩晕门诊中,引起眩晕症状的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以100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统计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 1000例患者中,43.7%诊断为精神因素诱发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28.8%,不明原因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2.1%,良性位置性眩晕10.8%,其他原因占4.6%,其中包括美尼尔病、多系统萎缩,颈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晕厥和癫痫。结论在我们眩晕门诊患者中,精神因素诱发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再次是不明原因的周围性眩晕和良性位置性眩晕。
樊春秋陈瑾黄小钦宋海庆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良性位置性眩晕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