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成兵

作品数:9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多金属结核
  • 3篇成矿
  • 2篇氧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 2篇钴结壳
  • 2篇结壳
  • 2篇矿物
  • 2篇富钴结壳
  • 2篇北印度洋
  • 2篇沉积物
  • 2篇成矿物质
  • 2篇成矿物质来源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东太平洋
  • 1篇冬季风
  • 1篇多金属
  • 1篇新生代
  • 1篇有孔虫
  • 1篇闪长岩

机构

  • 7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省矿业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9篇宋成兵
  • 5篇方念乔
  • 4篇何高文
  • 3篇杨胜雄
  • 2篇丁旋
  • 2篇张振国
  • 2篇梁东红
  • 2篇朱克超
  • 2篇韩喜球
  • 2篇孙晓明
  • 2篇刘坚
  • 1篇陈萍
  • 1篇陈圣源
  • 1篇苏新
  • 1篇胡超涌
  • 1篇薛婷
  • 1篇吴长航
  • 1篇张学华
  • 1篇郭丽华
  • 1篇李振韶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南海西北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过程及其对晚新生代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
2013年
由于新生代巨量陆源物质的堆积,发育完好的多金属结核在南海北部罕见.对南海西北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矿相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XRD)、等离子质谱(ICP-MS)等方面的分析和铍同位素测年.结核壳层显微结构类型丰富,呈现柱状、纹层状、叠层状、花瓣状、斑杂状等类型;主要矿物为δMnO2.与东太平洋海盆结核相比,南海样品Fe,Si,Al和REE(稀土元素)含量高,Mn,Cu,Co和Ni含量低,Mn/Fe低;REE平均含量达1370.4ppm,存在较强的Ce正异常;铍同位素测年显示结核的初始生长时间约为3.29~1.83Ma,形成结核的内致密层,纹层状和叠层状构造发育,陆源属性的Fe,Si,REE和Al等含量较低,反映底流活动和氧化条件较弱的古海洋环境.1.83~0.73Ma,结核生长速率提高了约3%,显微结构为叠层状和柱状构造,Si和Al等组分含量升高近10%,指示南海北部陆源物质向海输入的增加;但Ce含量下降约16%,代表海底氧化程度明显降低.0.73~0.69Ma,结核生长速率急剧升高,达平均生长速率的8.27倍,壳层中Fe,Al和REE等含量也迅速上升,形成以鲕状、颗粒状、斑杂状、花瓣状为特征的疏松层,指示南海北部出现沉积速率升高、陆源物质供应充分的古海洋环境;0.69~0.22Ma,结核生长速率骤然减慢,形成外致密层,壳层中Fe,Si,REE,Al及Mn,Cu,Co和Ni等元素含量均明显降低,壳层以纹层状和裂隙充填构造为特征,反映底流活动平稳、环境氧化强度减弱等不利于结核生长的古海洋环境.结核S04-1DG-1的生长历史,对新生代末期南海北部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灵敏的响应.
张振国杜远生吴长航方念乔杨胜雄刘坚宋成兵
关键词:多金属结核晚新生代古海洋
海底热液系统研究概述被引量:2
2009年
海底热液系统的发现是20世纪海洋科学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它的研究已经成为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矿床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共同面临的前沿领域。本文在总结海底热液系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概括了海底热液流体、海底热液系统成矿物质来源以及多金属沉积物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姚会强何高文邓希光宋成兵朱克超
关键词:热液流体成矿物质来源
多金属结核成矿时空演化模型及我国合同区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何高文韩喜球郭丽华宋成兵朱克超梁东红李振韶孙晓明章伟艳陈圣源
该项目从多金属结核成矿系统结构分析,特别是PG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证实成矿物质具多源源性,海山玄武岩和宇宙物质可能是PGE的主要来源,提出多金属结核是在多种成矿作用共同作用并在一定保存条件下形成的。利用10Be测年结果与...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盆南缘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2012年
利用在南海西南海盆南缘首次发现的花岗闪长岩样品,通过等离子质谱仪、岩相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设备对其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组分中黑云母矿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40Ar/39Ar等时线年龄显示岩石的结晶年龄为(109.5±1.5)Ma,是早白垩世岩浆入侵的产物。地球化学测试表明:样品以富SiO2、K2O,高Al2O3、贫TiO2为特征。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解显示,样品属于火山弧花岗岩,为造山类花岗岩。样品可能是海盆早期张裂阶段裂谷系组成的重要岩石类型,而裂谷拉张的过程可能与现代红海的演化相似,经历了裂谷沉陷过程,当裂谷宽度、深度达到一定规模时,洋壳随之而产生。该样品的发现,揭示其产出位置可能是南海西南海盆的南部边界,而且是洋盆扩张初期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探讨南海的张裂、形成与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振国史国媛方念乔王瑜杨胜雄刘坚宋成兵
关键词:40AR-39AR年龄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及其意义被引量:21
2006年
文章采用火试金分离富集法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_MS)测定了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PGE和Au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核中PGE相对于洋壳明显富集,尤其是Pt含量较高,wPt平均值为100.90×10-9。各种类型的多金属结核PGE和Au的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及有关参数非常一致,均表现为Pt正异常和Pd负异常,显示其中PGE和Au具有相似的来源。多金属结核与海底海山富钴结壳PGE配分模式及特征元素比值对比表明,两者PGE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可能主要来源于海底玄武岩的水岩反应,部分来源于铁陨石,而并非主要来自海底热液及正常海水。
何高文孙晓明杨胜雄薛婷宋成兵石贵勇张美韩喜球
关键词:地球化学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成矿物质来源
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联合应用确定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界线被引量:36
2005年
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上界的确定对准确估算结壳资源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这一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通过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的首次联合应用,发现浅地层剖面测量揭示的海山浅部地层结构与海山结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沉积物分布的上界往往与结壳分布下界对应.通过对浅剖测量结果的分析,并对比海底摄像资料,可以确定沉积物分布的下界,进而推断结壳分布的上界,据此判断西太平洋某海山结壳分布的上界水深为1560m左右.
何高文梁东红宋成兵吴水根周建平张学华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富钴结壳
氧同位素第6期北印度洋的一次重大古海洋学事件被引量:4
2004年
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 6期的早期 ,即 16 7~ 16 0ka期间 ,揭示出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 .在多项代用指标中 ,浮游有孔虫组合和通量的变化对该事件的反映最为强烈 ,因此将其命名为“第 6期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 .该事件以广适性种Globigerinitaglutinata的高度发育、凉水种Neogloboquadrinapachyderma和Globigerinabulloides的异常增多、其他有孔虫常见种的普遍减少及有孔虫总量的大幅度降低为特征 .结合其他代用指标和邻区资料 ,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主控因素在于超强的南亚冬季风及其所引发的表层水温降低和贫瘠的深层水团上涌 .一般情况下 ,南亚冬季风对研究区环境的影响力远较夏季风弱 ,它的阶段性超常强化似乎总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有关 .可推测 ,发生在第 6期的生境恶化事件很可能是最近一次高原大规模构造抬升的产物 .
方念乔丁旋胡超涌宋成兵张振芳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青藏高原隆升
孟加拉湾深海氧同位素2、3期上升流活动——北印度洋冬季风的实证被引量:13
2003年
北印度洋季风研究的经典地区是上升流活跃的阿拉伯海和索马里海盆 ,孟加拉湾地区季风强弱的变化则是以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值反映的淡水输入量大小来指示的。文章通过对孟加拉湾的MD771 81岩芯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对比东经90°海岭的MD81 349岩芯的同类分析结果 ,发现孟加拉湾地区在深海氧同位素 2、3期出现上升流生物种丰度上升、表层水古生产力升高、表层水温度下降、温跃层变浅、盐度增加等指示存在上升流活动的现象 ,说明当时该区东北冬季风增强。特别的是间冰段深海氧同位素 3期各古环境的代用指标都形成记录上最突出的峰值 ,且在同期背景值上叠加着强烈的波动 ,认为此现象应是印度季风区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强盛期的相互转换、水体的垂直循环运动等环境信号和控制机制在该区的反映。
丁旋方念乔陈萍宋成兵
关键词:北印度洋孟加拉湾浮游有孔虫上升流冬季风
东太平洋水合物海岭BSR以上沉积物粒度变化与气体水合物分布被引量:27
2005年
文中对国际大洋钻探204航次在太平洋水合物海岭8个站位BSR深度以上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稳定带内沉积物总体粒径变化特征为:粉砂质量分数在60%~75%之间,为气体水合物稳定带内沉积组分的主体组分.粘土质量分数一般小于35%,砂质量分数小于5%.该结果获得的粒径变化范围,与204航次中沉积学研究所确定的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夹含砂质粉砂、含砂质粘土岩性特征一致.各站位沉积粒径变化和代表气体水合物存在的岩心红外照相IR异常低温记录之间的初步对比说明,气体水合物主要富集在沉积组分较粗,相当于粉砂或者砂级质量分数较高的粒度层.统计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定量地揭示了各个站位沉积物粒径变粗与气体水合物的存在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归纳起来发现,不同构造部位沉积物中气体水合物赋存层段的粒径范围不同.坡后盆地由于当地总体沉积物颗粒细,气体水合物赋存在极细粉砂粒级(8~26μm)的沉积物中.水合物海岭南峰顶部附近站位气体水合物主要赋存在粗粉砂和细砂(50~148μm)之间.
苏新宋成兵方念乔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天然气水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