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海静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电
  • 5篇地震
  • 5篇大地电磁
  • 3篇震源
  • 3篇祁连山中段
  • 3篇MT
  • 3篇磁测
  • 2篇电磁
  • 2篇电磁测深
  • 2篇电性
  • 2篇电性结构
  • 2篇深部
  • 2篇深部电性结构
  • 2篇潜在震源
  • 2篇测深
  • 2篇大地电磁测深
  • 1篇地电场
  • 1篇地震活动
  • 1篇电场
  • 1篇电磁场

机构

  • 6篇国家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1篇安海静
  • 8篇张云琳
  • 7篇司玉兰
  • 7篇刘晓玲
  • 5篇蒋梅
  • 3篇刘宝勤
  • 2篇赵和云
  • 2篇赵家骝
  • 1篇郭守年
  • 1篇贾政
  • 1篇李志雄
  • 1篇屈健鹏

传媒

  • 3篇西北地震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1991年中...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1
  • 3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震源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随时间变化的观测试验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讨论了青海祁连俄博测点和甘肃山丹霍城测点1979年7月—1986年10月间的大地电磁测深重复观测试验结果。测点所在地区的电磁干扰背景较小、地震活动性较强。文中分析了观测记录和资料处理中的误差。结果表明,以初始值为基准,俄博测点1984年两次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在部分频带范围内出现过15—30%左右的系统变化,与此期间测区附近发生的一些M≈5的地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1985年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又恢复至初始值,而此期间测区附近没有M≈5及其以上的地震活动,1986年霍城测点和俄博测点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发生了40—70%左右的系统变化,与此期间震中距为60km左右的青海门源M=6.7,5.7和5.0地震群密切相关。
张云琳司玉兰郭守年安海静
关键词:震源深度视电阻率地震活动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被引量:4
1993年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司玉兰蒋梅张五四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磁场振幅谱地震临震
MT重复测量的新优显参数
1994年
我们在青藏高原北缘建成了当前国内外第一个初具规模的MT监测剖面。根据1988─1992年间所获得的8次5—7级地震前后的MT资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一种新参数──平均电阻率ρ。结果表明,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10—20km以上)范围内,在伴随强震的大震活动期间,ρ参数在时空双坐标上不仅显示出“下降─上升─恢复稳定至高值”的主体变化特征,而且显示出研究区大范围的“同步─同相”特征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相对变化幅度随强震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上述这两种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本文对资料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介质导电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ρ参数和视电阻率、扭曲度和主轴方位角─起组成了MT剖面监测的优显参数系统,将为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综合的定量化判据。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蒋梅李志雄司玉兰张五四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探
松山台地电场的自然电位异常被引量:3
2004年
根据对中法合作天祝松山电磁台运行6年的全部资料(变化周期≥1d)的分析,从中可看出,我国西部某些中强以上地震前,天祝地电场出现了缓变信息异常,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自然电位异常。异常有2种形式,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性背景变化和大幅度的单向加速变化。除此之外,震前还有短临的大地电场阶跃性异常。文中讨论了几种异常的可能机理,认为大幅度的单向加速异常与磁暴有关;而趋势性背景变化是过滤电场的冲流电位在震前明显改变所致,主要出现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之前。
安海静赵家骝赵和云刘宝勤
关键词:地电场自然电位地震
三种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1.前言兰州地震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和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在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中,使用的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为兰州地震研究所研制的静磁原理、光电倍增管电路、模拟记录的大地电磁记录系统;中期为国家地震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感应原理磁力仪、模拟记录的LH—1型大地电磁记录系统;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司玉兰贾政张五四
关键词:地震
大地电磁场的两种大震短临异常被引量:6
2004年
根据中法电磁合作台运行6年的资料,在年变形态对比的基础上合理地选取有效测道值构建了相应的时间序列图。从中发现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一个多月时间中,正常大地电磁场中叠加间歇性畸变干扰,按形态分为'阶跃突跳'、'单尖突变'两种类型。简略地讨论了产生两种异常现象的可能机制。
安海静赵家骝赵和云刘宝勤
关键词:大地电磁场短临异常
MT重复测量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祁连山中段MT剖面监测研究被引量:19
1994年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5次5-7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着重分析了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壳内介质的多种MT参数(视电阻率、相位、主轴方位角、扭曲度等).这些MT参数在大范围内的同步-同相变化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变化、相对变化幅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形成了地震活动大背景叠加小背景的一种链式关系。运用"MT监测优显参数"进行择优监测,将可能为大陆地震的震源物理发展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丰富可靠的判据。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司玉兰蒋梅张五四
关键词:地震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大地电磁测点布设条件探讨被引量:5
2001年
根据多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实践 ,从仪器、野外地形和干扰因素 3个方面探讨了测点的布设条件 .对仪器的布设方式进行了分析 ;分析了山区和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差异 ,提出了测点布设应注意的问题 ;给出了 2个测点受电磁干扰的具体资料 ,和避开干扰源重新选择测点的观测效果 .认为仪器抗干扰能力是有限度的 ,如果干扰信号和大地电磁频谱相接近 。
刘宝勤安海静屈健鹏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观测仪器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的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中段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采用MT重复测量方法,在该区建立的长约400km的剖面上进行监测。本文根据监测所获取的MT参数,从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电性横向变化特征,进而评估了该区的潜在震源区。研究发现,该区深部介质电性的物质特征有:1.部分地带呈现出剧烈的电性横向变化,2.具有极为发育的特殊增厚的壳内高导层地段,3具有高、低热流的过渡边缘地带,4.具有与活动大断裂相交汇的隐伏断裂构造的局部地段。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数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带中,该地带将可能是祁连山中段的强震-大震潜在震源危险区。这四种电性特征将是潜在震源区的判别标志。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司玉兰蒋梅张五四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潜在震源区电性结构
MT剖面监测新“优显参数”的研究
<正>本文应用大地电磁测深(MT)法,从静态研究的角度出发,勘探地震活动区和稳定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横向变化特征,为潜在震源危险区的判别提供深部电性指标;同时在地震危险区布设剖面网进行透视,直接取得震源深度范围内...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蒋梅张五四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