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平

作品数:7 被引量:160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三叠
  • 3篇盆地
  • 3篇前陆
  • 3篇前陆盆地
  • 3篇陆盆
  • 3篇川西前陆盆地
  • 2篇油气
  • 2篇油田
  • 2篇三叠统
  • 2篇上三叠统
  • 2篇千米桥潜山
  • 2篇古地理
  • 2篇古地理演化
  • 2篇大港油田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沉积
  • 1篇第四纪沉积物
  • 1篇须家河组
  • 1篇岩溶
  • 1篇岩相

机构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华北油田公司

作者

  • 7篇姜平
  • 3篇林良彪
  • 3篇胡晓强
  • 3篇王建华
  • 2篇叶黎明
  • 2篇陈洪德
  • 2篇纪相田
  • 1篇李国新
  • 1篇朱利东
  • 1篇向芳
  • 1篇李永昭
  • 1篇王成善
  • 1篇彭海燕
  • 1篇翟卫红

传媒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被引量:34
2007年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演化上三叠统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
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与三峡贯通的关系被引量:24
2006年
水系的变化导致物源区的变化,反映在相关沉积盆地中表现为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改变,以及特征矿物的出现。通过对三峡出口处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和样品ESR测年资料,认为0.73 Ma以前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中重矿物特征明显不同于之后的阶地沉积及现代河床沉积物。这种重矿物组合的不同反映了0.7 Ma前后物源区的改变,同时也指示长江三峡贯通的时间。
向芳王成善李国忠朱利东李永昭姜平
关键词:第四纪重矿物
临清坳陷德古2井油气成藏时期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德古2井包裹体分析表明,油气进入德古2井圈闭的时间是在沙三段—馆陶组沉积时期,天然气组分分析表明,在烃源岩的低熟和成熟阶段早期,油气就开始运移、聚集于德古2井圈闭,德古2井烃类气体主要来自于Ⅲ型干酪根的早期裂解气。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表现出低熟的煤成气特征,天然气成熟度Ro约为0.8%。石炭系—二叠系和奥陶系储层差,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生排烃能力低,是德古2井获低产气流的主要原因。
姜平王建华翟卫红
关键词:临清坳陷成藏分析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期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与古地理演化被引量:26
2006年
结合钻井岩心、测井、野外露头等地质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演化进行详细研究,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将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SLSC1—SLSC2)、3个长期(LSC1—LSC3)、5个中期(MSC1—MSC5)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它们在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中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为:LSC1期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初期,地层以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LSC2期为湖泛期,同时随着龙门山岛链的逐渐闭合,主要发育湖相—三角洲相沉积;LSC3期为湖盆衰退期,此时龙门山岛链已完全闭合,以湖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
叶黎明陈洪德胡晓强姜平林良彪李国新彭海燕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三叠纪古地理演化
大港地区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印支期—早燕山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使大港地区千米桥奥陶系再次暴露地表,遭受风化、滤淋、剥失,形成了第二次古岩溶。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古岩溶在垂向上分为四个带,水平潜流带溶蚀孔隙最发育,垂直渗流带次之,风化残积带和深部混合带储层不发育。岩溶高地处于地下水渗流带和地下水潜流带,溶蚀作用强烈,储层发育。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为地表水汇集区及地下水排泄区,岩溶作用相对较弱,储层不发育。位于岩溶高地的板深8井—千12 18井区和板深7井—千18 18井区是有利的古岩溶分布区,是有利的储层分布区。
姜平王建华
关键词:古岩溶奥陶系千米桥潜山大港油田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被引量:75
2006年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湖相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滨岸和海湾六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在须四早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褶皱成山,使研究区与阿坝海域完全隔绝,整个四川盆地真正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
林良彪陈洪德姜平胡晓强纪相田叶黎明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演化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油气运移期次研究
2005年
对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石灰岩中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均一温度可分为3期.根据对包裹体的特征和均一温度分布的分析,认为千米桥潜山发生了3期油气运聚,第一期油气运移发生于距今35.1~15.5 Ma之间,即始于沙河阶组一段沉积早期,止于馆陶期末,运移期间埋深变化于2197.18~2901.41 m;第二期油气运移发生于距今9.1~6.0 Ma之间,即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中期,止于明化镇组沉积中期;第三期油气运移发生于距今3.5 Ma以后,即明化镇组沉积晚期以后才发生大规模的天然气运移.
姜平王建华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油气运移期次千米桥潜山大港油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