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红利

作品数:22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细胞
  • 3篇信号
  • 3篇受体
  • 2篇蛋白
  • 2篇调蛋白
  • 2篇性别差异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帕金森
  • 2篇帕金森病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学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组织学与胚胎...
  • 2篇小胶质细胞
  • 2篇小鼠
  • 2篇毛囊
  • 2篇毛囊干细胞
  • 2篇脑内

机构

  • 21篇成都医学院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军区疾病...
  • 1篇成都市第七中...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沈阳市环境保...

作者

  • 22篇周红利
  • 13篇林森
  • 8篇苏炳银
  • 6篇杨琴
  • 6篇李新枝
  • 5篇李淑蓉
  • 4篇黄四洲
  • 3篇郭强
  • 3篇梁亚杰
  • 3篇张吉强
  • 2篇聂政
  • 1篇刘卫华
  • 1篇王嵩
  • 1篇程俊霖
  • 1篇孙静
  • 1篇石清明
  • 1篇肖莉
  • 1篇马大军
  • 1篇张艳
  • 1篇任应博

传媒

  • 8篇成都医学院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企业改革与管...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科技创新与应...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于不同医学专业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主干学科,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药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我们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出发,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需要,提出不同医学专业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周红利林森黄四洲苏炳银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器官左右不对称模式建立的模型理论
2012年
器官左右不对称模式发生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极其复杂。近年来,随着对该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已经提出解释左右不对称模式发生的几种模型,对其中重要的几种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
周红利苏炳银杨茂黄四洲
TRIF在秋水仙素致小鼠纹状体-黑质轴突退变模型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秋水仙素(colchicine,COL)构建小鼠纹状体-黑质轴突退变模型,探究TRIF对纹状体及中脑黑质炎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TRIF基因敲除小鼠(TRIF小鼠)为实验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WT小鼠)为对照组,每组5只。用脑立体定位仪在纹状体部位注射秋水仙素,建立轴突退变模型。分别于建模成功后1、3、7、14d,比较两组动物的行为学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该模型4个时间点纹状体中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二羟苯乙酸(DOPAC)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小鼠均出现震颤、肌肉僵直、转圈、运动迟缓等行为,成功构建小鼠纹状体-黑质轴突退变模型。实验组体重和游泳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建模后的1、7d纹状体神经递质DA及DOPAC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TRIF小鼠比WT小鼠的纹状体-黑质神经元退变加重,提示TRIF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周红利林森李淑蓉孙静苏炳银
关键词:TRIF秋水仙素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营养因子与毛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林森王嵩李新枝杨琴周红利
关键词:毛囊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相互作用神经因素信号转导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至取材;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大鼠在伤后24、48、72 h和1周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通过化学比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BBB评分显示C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两者相比在伤后48、72 h和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1)。HE染色示C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VPA组各时间点的病理变化与SCI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善。C组偶见或未见iNOS阳性表达细胞。与C组相比,SCI组和VPA组的iNOS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在伤后72 h达高峰,但VPA组的iNOS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SCI组(P<0.05)。SCI组和VPA组脊髓组织的MDA含量明显高于C组,而GSH-Px活性明显低于C组(P<0.05),VPA组和SCI组相比较,MDA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GSH-Px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VPA通过减轻SCI所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对SCI发挥保护作用。
李新枝聂政杨琴林森周红利
关键词:脊髓损伤丙戊酸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培养Schwann细胞用于构建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饲养层
2011年
目的培养原代Schwann细胞,用于构建毛囊神经嵴干细胞饲养层构建。探索Schwann细胞(Schwann cells)对胎牛血清浓度的依耐性;检测Schwann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的活性及分泌状态,并应用此饲养层定向诱导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分化。方法原代培养及纯化Schwann细胞;用不同血清浓度的胎牛血清(FBS)培养基培养Schwann细胞,测定并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Schwann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使用S100特异性标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与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对Schwann细胞进行鉴定。用ELISA方法检测Schwann细胞的分泌因子。利用丝裂霉素C处理Schwann细胞建立饲养层,培养Schwann细胞和毛囊神经嵴干细胞。结果体外成功培养Schwann细胞,用S100间接免疫荧光法与核染料Hoechst33342鉴定Schwann细胞呈阳性表达,纯度约95%,成功培养毛囊神经嵴干细胞。无血清的培养基可使Schwann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饲养层细胞能够稳定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可诱导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结论无血清的培养基更利于毛囊神经嵴干细胞饲养层的构建。饲养层Schwann细胞可持续分泌NGF和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可成为使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稳定饲养层细胞。
周红利张艳任应博林森
关键词:SCHWANN细胞饲养层定向分化
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的体会被引量:6
2011年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但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不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强调学习目的,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实验课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来探讨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李新枝杨琴林森周红利黄四洲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TRIF调控视神经再生及机制
诱导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的TIR基域接头分子(TRIF)是Toll样受体4(TLR4)的下游分子。中枢神经系统中TLR4是免疫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途径。本研究旨在采用免疫荧光标记、逆行荧...
林森李淑蓉苏炳银梁亚杰郭强周红利张吉强边晨文灿张艳玲熊鹰
雌激素受体β在成年C57小鼠脑内的表达与性别差异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β(ER-β)在成年小鼠脑内的性别差异。方法:成年C57小鼠用硫酸镍铵增强显色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ER-β在脑内有广泛的分布,ER-B免疫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但在个别脑区也可在胞质甚至突起内检测到。ER-β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在部分脑区ER-β的表达表现为雄性强于雌性,而在另一些脑区则相反,并且该受体的脑核团定位方面表现出某些性别差异。结论:在不同性别的动物同一核团,ER_β口发挥的调节作用可能不一样,这可能是造成脑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周红利邓其跃苏炳银张吉强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Β性别差异免疫组织化学小鼠
以激光共聚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系统其他类型细胞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在静息和活化状态下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细胞类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纹状体内注射秋水仙碱建立神经元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和细胞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黑质致密部中脑脑片可见典型的多巴胺神经元形态,小胶质细胞呈典型的静息状态。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有多级分支,环绕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星形胶质细胞呈梭形,突起细长,细胞核较小。结论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髓鞘存在密切接触,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交互性连接。
梁亚杰李淑蓉林森周红利郭强苏炳银
关键词:胶质细胞三维重建中枢神经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