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玮

作品数:33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狼疮
  • 12篇细胞
  • 10篇红斑
  • 9篇系统性红斑
  • 9篇系统性红斑狼...
  • 9篇红斑狼疮
  • 8篇中医
  • 7篇清热
  • 7篇淋巴
  • 6篇清热方
  • 6篇滋阴清热方
  • 5篇蛋白
  • 4篇血清
  • 4篇医药治疗
  • 4篇中医药
  • 4篇中医药治
  • 4篇中医药治疗
  • 4篇干预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组

机构

  • 28篇广东省中医院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市妇幼保...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33篇吴玮
  • 19篇范瑞强
  • 5篇陈建宏
  • 3篇曾凡钦
  • 3篇姚丹霓
  • 3篇秦晓民
  • 3篇罗家胜
  • 2篇李伯有
  • 2篇张娴
  • 2篇池凤好
  • 2篇禤国维
  • 2篇余捷凯
  • 2篇李华莉
  • 2篇康旭
  • 2篇黄江影
  • 2篇卢传坚
  • 2篇梁海莹
  • 2篇胡坤华
  • 1篇司徒红林
  • 1篇宋雪

传媒

  • 6篇皮肤性病诊疗...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2007年中...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四届中韩皮...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疱疮患者发生Kaposi水痘样疹导致严重并发症1例被引量:6
2011年
1例有1年多寻常型天疱疮病史的成人患上Kaposi水痘样疹,出现严重的肝损害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几天内被成功抢救。为避免类似病例的误诊和治疗的耽误,我们总结了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经过。
吴玮康旭李华莉范瑞强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KAPOSI水痘样疹血小板减少症重症肝炎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不同中医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血浆的相关蛋白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不同中医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的特异性蛋白质标记物。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30例(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各10例)、健康人10名的外周血浆,应用双向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MALDI-TOF-MS)技术,检测血浆的蛋白峰值。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蛋白点为2个,差异蛋白峰为4 964.42和6 630.68;血热证患者与血瘀证患者之间差异蛋白点为1个,差异蛋白峰为2 661.29,血热证患者与血燥证患者之间差异蛋白点为2个,差异蛋白峰为6 432.69和6 630.87,血瘀证患者与血燥证患者之间差异蛋白点为4个,差异蛋白峰为3 241.60、1 945.18、6 631.49和4 418.77。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浆蛋白表达谱存在差异,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各证型的微观物质基础有关。
吴玮卢传坚胡坤华晏卉伍慧媚姚丹霓李挺滨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蛋白质组学MALDI-TOF-MS中医证型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吴玮范瑞强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被引量:3
2003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红斑狼疮的机制尚不确切 ,依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干细胞病的理论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和可行性 ,并对其治疗机制、方法、现状、毒副作用等进行综述。
吴玮曾凡钦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滋阴清热方对狼疮鼠脾淋巴细胞的核蛋白质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滋阴清热方和泼尼松对狼疮鼠脾淋巴细胞的核蛋白质的影响。方法:用生理盐水(对照组)、中药、西药和中西药等不同的干预措施处理狼疮鼠5周,提取脾淋巴细胞核蛋白质,运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各处理组狼疮鼠核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揭示滋阴清热方以及联合泼尼松治疗SLE的作用环节。结果:在脾淋巴细胞的核蛋白质中发现对照组出现一些加重自身免疫的蛋白质,而西药组出现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蛋白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对脾淋巴细胞的核蛋白质影响的结果是相似的。结论:滋阴清热方中药和或泼尼松可能通过影响脾淋巴细胞细胞的分化和蛋白质的表达达到治疗目的。
吴玮范瑞强余捷凯张娴禤国维陈建宏
关键词:滋阴清热方脾淋巴细胞
急性乳腺炎中医治疗思路与特色优势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急性炎症,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常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近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因素致本病发病率未见下降,既影响产妇康复,又有碍母乳喂养。西医治疗急性乳腺炎主要针对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但易导致炎症组织机化遗留冷性僵块。外治方面采用吸奶器帮助排乳,同时配合硫酸镁外敷。中医治疗本病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研究已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各医家都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通为法,结合外治。林毅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揉抓排乳、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术为主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急性乳腺炎各期的治疗思路以及中医内治特色与外治绝技整理总结。
宋雪吴玮司徒红林林毅
关键词:乳痈急性乳腺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Ⅰ,DNase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Ⅰ的活性下降。
吴玮曾凡钦李伯有范瑞强
关键词:抗核小体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系列研究
范瑞强吴元胜禤国维黄咏菁吴玮吴晓霞查旭山赖梅生程喜平孙静周丹刘丽贞
该项目依据SLE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实际情况,在前期课题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整体和动态的观点,兼顾临床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具体临床实施的可操作性,为充分凸现中医药干预治疗优势和特点,以活动期...
关键词: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滋阴清热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图像进行自动检测的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图像进行自动检测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来自B Borooah癌症研究所的医学专家,从230例患者中收集、准备和分类的1224张口腔组织病理图片被纳入研究。本研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对图像样本进行训练和测试,验证本研究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采用经典的ResNet50模型作为深度学习的框架,并根据切片图像的性质进行了改进,以确保自动检测的效果。结果:分类实验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快速、精确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图像进行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优AUC=0.91,平均AUC=0.88)显示了该方法的实验效果。此外,模型的准确率(accuracy,ACC)(0.976)、敏感性(sensitivity,SEN)(0.981)以及特异性(specificity,SPE)(0.971)也进一步显示了该研究的效果。结论:本研究所提出的深度学习框架可以很好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自动检测,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有效地转化为软件,对于临床辅助诊断使用有极大的帮助。
吴玮黄杰黄宇华彭苑妮李友云
关键词:口腔癌计算机辅助诊断人工智能
掌跖蕈样肉芽肿一例
2012年
患者男,41岁。手足反复脓疱和脱屑1年,左足趾肿物4个月。体检:双手拇指、食指为主及掌侧大鱼际肌部位、双足趾及双足跖前1/3处可见不规则淡红色斑片,表面有小片状白色鳞屑,局部红斑基础上见深在性小水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点状或融合成片状浅糜烂面,表面结黄褐色痂,部分趾指甲增厚、变形明显。左足第4趾掌跖关节前端一约4cm×3.5cm×3.5cm肿物,质稍硬,表面糜烂,伴较多脓性分泌物渗出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混合后形成较厚黑色血痂,触痛明显。甲床和足趾肿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真皮全层和皮下脂肪弥漫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亲表皮现象明显,见Pautier微脓疡。免疫组化检查:异形淋巴样细胞LCA、波形蛋白、CD3、CD45RO、CD4、Bcl-2均阳性,CD8、CD5、CD10均为散在阳性,Ki-67〉80%N性,CD79a、CD20、CD30、细胞角蛋白、S-100、Bcl-6、间变性淋巴瘤激酶、HMB45、CD1a、P63均为阴性。诊断:掌跖蕈样肉芽肿。
吴玮马寒范瑞强梁海莹李华莉黄江影
关键词:肉芽肿蕈样淋巴瘤T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