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建新

作品数:52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历史地理
  • 15篇农业科学
  • 1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8篇明清
  • 13篇农业
  • 9篇珠江三角
  • 9篇珠江三角洲
  • 8篇明清时期
  • 7篇生态
  • 6篇清代
  • 4篇生态环境
  • 3篇社会
  • 3篇水利
  • 3篇岭南
  • 3篇明代
  • 2篇稻作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养殖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中国农业
  • 2篇若干史实

机构

  • 52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2篇吴建新
  • 2篇衷海燕
  • 2篇赵艳芝
  • 2篇唐元平
  • 2篇张文方
  • 1篇张文芳

传媒

  • 14篇古今农业
  • 7篇农业考古
  • 7篇广州文博
  • 5篇中国农史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图书馆论坛
  • 2篇学术研究
  • 2篇海洋史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地方文化研究
  • 1篇第12届全国...
  • 1篇中国生物学史...
  • 1篇第八届中国灾...
  • 1篇第10届东亚...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生计经济看石峡遗址
2020年
本文从生计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石峡遗址的生产工具的类型、应用,石峡稻的发展阶段,以及石峡稻作的形式,认为石峡稻是旱稻而不可能是水稻。石峡稻处于原始稻到栽培稻的中间阶段,不足以成为石峡古人的主要食物,只是石峡二期文化上层人物的食物,甚至只是这些人的酿酒材料。石峡人的食物系统应为"粤北山地食物系统",这一系统提供的食物不稳定,而且石峡稻作处于熟荒耕作制的初期,还有可能向生荒耕作制回归,轮歇的耕地需要增加;土地资源不足加上石峡文化的人口增加,产生了石峡文化向外扩散的问题。石峡文化向外扩散,却缺少稻作的扩散,说明史前广东古人类倾向于依赖天然食物为主的"最佳食物系统"。
吴建新
关键词:天然食物稻作栽培稻
关于明清时期广东粮食问题的再探索被引量:3
1991年
一九九○年六月,在保定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学者论文报告会上,笔者宣读了论文《明清广东粮食生产水平试探》。限于篇幅,一些问题未能进一步展开讨论,引起部分农史界前辈及朋友们的询问。现试对有关问题再作论述,请农史界师友垂教。一、广东粮食供求变化为何发生在万历年间从宋代起,广东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明万历以前,广东有大量粮食运销毗邻的广西、福建等省,而以福建为最多。明代福建艚船来粤贩米,数量之多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
吴建新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产区论文报告会中青年学者
明代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与环境——以环境压力下的技术选择为中心被引量:5
2006年
考察了明代珠三角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沙田区的垦殖情况,以及由于农业垦殖引起的水灾加剧、新垦区内田土变化无常、围田内水环境的变化对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压力催生了整治水土的技术措施,珠三角的农田水利、栽培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吴建新
关键词:明代珠江三角洲农业环境压力
明清民国顺德的基塘农业与经济转型被引量:14
2011年
在顺德县基塘农业中,池塘以淡水养殖业为基础而兼有蓄水的生态功能,而基面上的作物应对市场而转换,由此形成不同的基塘类型。基面作物的转换与经济类型的变化有关。明代的果基鱼塘,促进了面对国内市场的果品加工业的形成。清代桑基鱼塘大发展,产生了面对国际市场的缫丝业;晚清民国初年机器缫丝业兴起,桑基鱼塘与外向型的缫丝业更紧密连接一起。30年代前期,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广东当局兴起机器糖业,带动了蔗基鱼塘的产生;并发起了蚕业复兴运动,对丝业发展模式做了一些修正,使桑基鱼塘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得以延续。
吴建新
关键词:经济转型
民国早期的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与农业专门学校
2012年
清末建立的各省农业试验场,在进入民国以后,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而倒闭,而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不仅没有倒闭,还能继续发展,其附设的农专并成为广东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这是民国广东近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传统农业文化与近代农业文化的交汇,在晚清时代已经开始。但当时仍然是以在书报上介绍近代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只有在清末各地建立农业试验场之后,近代农业才算开始。关于广东农林试验场即附设的农业专门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1]但是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方面。本文以民初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所编《广东农林月刊》,与广东农专学生会主编的《农声》月刊为主要文献,叙述民国早期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的发展情况。不足之处,敬请高明指教。
吴建新
关键词:试验场民国农业
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
2011年
叙述了明清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同时,陂塘水利的发展与航运矛盾,减弱了陂塘水利的功能。溪流河道上层级而设的陂坝使径流流速减慢,沙泥停蓄。而河床渐高又使河水漫溢,也影响了对水力资源的运用。人们针对当时陂塘水利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措施。
吴建新
关键词:明清时期生态环境
明初黎贞撰《陈博民谷食祠记》与桑园围的水利环境被引量:3
2018年
以辨析明初黎贞撰《陈博民谷食祠记》的真伪入手,从文献、人物真实性等方面,论证了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围和桑基鱼塘区——桑园围在洪武二十九年筑塞倒流港的史实。通过分析,说明了明初筑塞倒流港导致的西北江下游三角洲水利环境和治水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防潮和防涝双结合的治水方式,不仅需要增高、加固堤围,还需通过挖深鱼塘以蓄水防涝。挖出的泥覆向池塘周围,淡水养殖业和基面种植业结合,引起基塘农业出现。在桑园围的最低洼地区九江和龙山、龙江等地形成珠江三角洲最早的桑基鱼塘区。明初筑塞倒流港合围动员修围还为清代桑园围"合围通修"的水利社会形成提供了文化资源和模式。
吴建新
明清广东主要外来作物的再探索
叙述了明清时期番薯、玉米、化生、烟草在广东的引进和传播情况。并初步论述了这些作物对广东作物栽培制度、肥料应用、药物防虫技术的影响。
吴建新
关键词:明清
文献传递
清代垦殖政策的两难选择——以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放垦与禁垦为例被引量:8
2010年
清代珠江三角洲农业大发展的同时,面临环境更为恶化的局面。围垦增加了土地资源,同时增加了环境重建的成本,并且造成灾害,加剧了水利社区之间的矛盾。广东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发布禁令,阻止有碍水道的围垦活动。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各种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博弈与互动。在两难选择之间,为了保护水环境和防止灾害的发生,清代仍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实行了禁垦令。
吴建新
关键词:清代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被引量:9
2005年
广东的蔗糖业 ,在本世纪 3 0年代以前仍然处在传统时代的水平。民国以来广东农业界学者在蔗糖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 3 0年代广东地方当局的产业决策产生影响。 3 0年代广东的工业化运动 ,奠定了工业支持农业的基础。机器糖加工业迅速发展 ,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甘蔗栽培业的技术进步。在 3 0年代前期广东糖加工业和甘蔗栽培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迥异于传统时代的深刻变化。
吴建新
关键词:近代农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