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寸草

作品数:37 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起搏
  • 8篇心房
  • 7篇电图
  • 7篇心电
  • 7篇心电图
  • 7篇心房颤动
  • 7篇心律
  • 7篇心律失常
  • 7篇心脏
  • 7篇消融
  • 7篇房颤
  • 6篇心血管
  • 6篇血管
  • 5篇心血管病
  • 5篇心血管病学
  • 5篇血管病
  • 5篇血管病学
  • 5篇起搏器
  • 4篇导管
  • 4篇导管消融

机构

  • 37篇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漯河市中心医...
  • 1篇江西省萍乡市...
  • 1篇吉首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37篇吴寸草
  • 24篇李学斌
  • 20篇王龙
  • 20篇李鼎
  • 18篇段江波
  • 18篇昃峰
  • 15篇何金山
  • 14篇苑翠珍
  • 12篇郭继鸿
  • 6篇张萍
  • 4篇杨靖
  • 4篇高英
  • 2篇郭飞
  • 2篇徐新娜
  • 2篇陈琦玲
  • 2篇张海澄
  • 1篇姜陆洋
  • 1篇王静
  • 1篇于超
  • 1篇朱天刚

传媒

  • 7篇临床心电学杂...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中国心血管杂...
  • 4篇中华心脏与心...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 1篇THE 22...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中西方BNP专家共识被引量:75
2009年
1.前言 2008年6月,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急诊科、心血管科、实验室及内科临床专家相聚在中国上海。
Alan MaiseChristian MuellerW. Frank PeacockGerasimos FilippatosHu Dayi胡大一刘梅颜吴寸草王博雅黄睿
关键词:BNP中西方
导线穿孔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并总结导线穿孔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出院诊断为导线穿孔的患者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导线相关参数等。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7±15)岁,其中女68例(64.1%,68/106)。94例(88.5%,94/106)患者存在导线穿孔相关症状,其中胸痛最常见(65.1%,69/106)。共106根穿孔导线,98根(92.5%,98/106)为起搏导线,8根(7.5%,8/106)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线。主动固定导线85根(80.2%,85/106),被动固定导线21根(19.8%,21/106)。84例(79.2%,84/106)患者伴随至少1项参数异常。86例(81.1%,86/106)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0例(18.9%,20/106)患者通过综合症状和体征、导线参数诊断。导线穿孔的检出率:CT(88.2%,53/60)、X线多体位透视(90.3%,84/93)阳性率高于超声心动图(35.2%,37/106)和胸部X线检查(32.1%,3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线穿孔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症状/体征及导线参数综合判断,其中X线多体位透视及胸部CT检出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优选检查手段。
周旭昃峰李鼎段江波王龙何金山吴寸草苑翠珍杨丹丹隗祎周晶亮李学斌
关键词:影像学诊断X线透视
广义Epsilon波对ARVC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比较广义Epsilon波与Epsilon波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敏感性,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检索同期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中个案,比较Epsilon波与广义Epsilon波的诊断敏感性;统计广义Epsilon波各亚型检出率和导联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检出Epsilon波4例,广义Epsilon波19例,其诊断敏感性依次为16.7%和79.2%,Pearsonχ^(2)=18.783,p=0.000。广义Epsilon波中各亚型:Presilon波5例(20.8%)、Topsilon波3例(12.5%)、Postsilon波19例(79.2%)。18例(75%)出现右胸导联广义Epsilon波,主要为Postsilon波。结论广义Epsilon波可明显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敏感性;广义Epsilon波亦常见于ARVC患者的右胸导联,且各亚型中以Postsilon波多见。
尹春娥尹春娥吴寸草郭继鸿罗丹王福军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EPSILON波心电图
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在长QT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吴寸草郭继鸿
左室多位点起搏治疗非典型右束支阻滞伴心力衰竭一例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男性,78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46ms),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且左室射血分数≤0.35,优化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Ⅱb类适应证,而非Ⅰ类指征,但给予患者左室多位点起搏CRT后,术后随访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李世敬段江波王龙昃峰李鼎苑翠珍吴寸草李学斌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右束支阻滞心力衰竭
早复极改变对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参数和临床事件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探讨早复极改变在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68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早复极改变组30例,无早复极改变组38例.30例早复极患者根据J点高度分为J≥2 mV组和J<2 mV两个亚组,根据出现早复极改变的部位将早复极改变组分为①胸前导联组,②下壁导联组,③全导联组(同时出现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早复极改变)3个亚组.比较早复极改变组和无早复极改变组之间各心电图参数和临床事件(晕厥、猝死)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各亚组之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组间心电图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和R&#215;C列联x2检验进行频率比较.结果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早复极改变的发生率44.1%(30/68).早复极改变组平均心率为(54.3±10.5)次/min,无早复极改变组平均心率为(63.8±9.6)次/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早复极改变组与无早复极改变组的各个心电图参数(QRS时限、QT间期、QTc、QTa、Tp-Te、QTd)及临床事件(晕厥、猝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复极改变组中J≥2 mV亚组晕厥发生4/7,J<2 mV亚组的晕厥发生率73.9%(17/2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前导联亚组、下壁导联亚组和全导联亚组之间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0).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合并早复极改变患者的心率较无早复极改变的心率偏低.合并早复极改变与无早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晕厥和猝死发生率无差异.
史妍菲张萍吴寸草高英杨靖李学斌郭继鸿
关键词:心律失常晕厥猝死
D-二聚体及左心房前后径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排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价值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是否可联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_(2)DS_(2)-VASc评分排除左心房血栓。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左心房血栓的75例NVAF患者为血栓组;201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检查无左心房血栓的80例NVAF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HA_(2)DS_(2)-VASc评分、血液学指标和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左心房血栓相关的因素。用相关因素的评分计算诊断左心房血栓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两组人群的年龄、性别、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及房颤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栓组的CHA_(2)DS_(2)-VASc评分[M(Q1,Q3)]高于对照组[2.5(1.0,3.0)比1.8(1.0,3.0),P=0.012];凝血指标中血栓组凝血酶原活动度[M(Q1,Q3)]更低[81.1%(72.0%,93.0%)比88.8%(83.0%,96.0%),P=0.0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M(Q1,Q3)]更长[(32.1±4.8)比(30.2±3.7)s,P=0.006]、D-二聚体水平[M(Q1,Q3)]更高[231.0(71.5,272.2)比121.7(49.0,140.0)ng/ml,P<0.001];超声指标中血栓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44.6±6.6)比(38.9±5.3)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M(Q1,Q3)]更低[56.7%(45.8%,66.3%)比63.3%(60.5%,70.2%),P=0.003]、存在二尖瓣反流的比例更高(58.1%比26.8%,P<0.001)。与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独立相关的因素仅有左心房前后径,OR(95%CI)值为4.480(1.616~12.423)。联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和CHA_(2)DS_(2)-VASc评分3个指标的新评分系统诊断左心房血栓的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在NVAF患者中,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左心房前后径;结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CHA_(2)DS_(2)-VASc评分可在NVAF患者消融术前进一步排除左心房血栓。
吴寸草李学斌段江波何金山朱天刚于超李鼎昃峰郭继鸿王龙
关键词:左心房血栓D-二聚体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评价冷冻球囊消融在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行冷冻球囊消融的高龄阵发性AF患者,统计其1年随访的AF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冷冻球囊消融在高龄阵发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60例患者,平均年龄(83.0±2.5)岁,男性36例(60%),CHA2DS2-VASc积分为3.0±1.0,42例(70%)合并高血压,18例(30%)合并糖尿病,18例(30%)合并冠心病,12例(20%)合并肾功能不全,平均手术时间(从开始静脉穿刺至撤除导管)为(70.0±10.5)min,左房内操作时间(从房间隔穿刺至撤除导管)为(40.0±6.0)min,平均冷冻消融次数为(5±1)次,冷冻消融时间为(14.0±2.0)min,X线曝光时间为(15.0±1.6)min。1个月随访时,4例患者出现持续时间>30 s的AF,后均自行转复;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出现心房扑动,静推伊布利特后心律转复;6个月随访时,全部患者均为窦性心律;12个月随访时,6例患者出现AF复发,加用胺碘酮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在随访期内,60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未发生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阵发性AF患者,冷冻球囊消融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肺静脉隔离。
朱志勇段江波何金山王龙李鼎昃峰苑翠珍吴寸草周旭杨丹丹周晶亮李学斌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长QT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种类的选择与靶剂量被引量:4
2014年
先天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longQTsyndrome,cLQTS)是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以QT间期延长,易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晕厥及心源性猝死为特征。在美国cLQTS的患病率约1:2000~7000,每年约3000—4000例心脏性猝死由LQTS所致,且cLQTS发病年龄小,易累及儿童和年青人,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影响,需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治疗。临床上LQTS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选择何种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使用多大剂量、如何加量、如何判断达到靶剂量等,还需进一步进行探讨。
吴寸草郭继鸿
关键词:先天性长QT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靶剂量尖端扭转型室速离子通道疾病QT间期延长
“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学术纪要(上)
2018年
2018年7月27日至7月29日,"中国心电学论坛2018"暨第21届中国心电学会学术年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卫生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
吴寸草张海澄李学斌
关键词: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脏起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