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可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中西
  • 2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文化
  • 1篇隐喻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表征
  • 1篇视界
  • 1篇视界融合
  • 1篇受众
  • 1篇中西方
  • 1篇文学理论
  • 1篇希腊艺术
  • 1篇卡塔西斯
  • 1篇交融
  • 1篇共通感
  • 1篇古希腊艺术

机构

  • 4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4篇吴可
  • 1篇潘清华

传媒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求索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被引量:4
2006年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吴可
关键词:隐喻
论知识表征中建构与习得理论之演绎被引量:1
2008年
建构与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实,这两大理论既有共融性,也有差异性,经研究发现,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为大脑所接纳的路径更为合理和贴切。然而,这两大理论并没有截然的断切面,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张力关系,即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
潘清华吴可
西方艺术文化与受众的视界融合被引量:1
2006年
基于渴求对人类精神本质的认知,以及对影响人类个体性格形成因素的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探讨。那些像呼吸和空气的关系一样始终环绕在我们身边,并且有时会对我们产生至关影响的语言、当然不可分离的是由语言演绎着的文学,还有音乐、绘画与雕塑。探求它们存在的机理,它们的造物主在创作时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传世之作在它们的造物主手中诞生时被赋予了何等样的生命力,而这些生命力对视线的吸引以及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探讨的终极目标在于它们在与受众的视界达到融合之后对受众个体性格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吴可
关键词:古希腊艺术视界融合卡塔西斯共通感
焦点:从分离到重合——简论当代中西文学理论的交融被引量:1
2005年
自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中西方文学理论开始了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过程以中国吸收或引入西方文学理论为主,而缺少双向的交流或对话。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各自关注着不同的问题:从五四运动到70年代末的社会变革和动荡使中国文学理论与社会政治斗争的联系日益紧密,而此期西方文学理论则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文学自身的形式、结构;在70年代,双方的理论兴趣焦点又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演化。直到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理论开始从“拿来主义”的狂热和浮躁中沉静下来对自身进行反思,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才逐渐形成共同的焦点。
吴可
关键词:文学理论中西方交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