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祎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前列腺
  • 4篇前列腺癌
  • 4篇前列腺炎
  • 4篇腺癌
  • 4篇腺炎
  • 4篇慢性前列腺
  • 4篇慢性前列腺炎
  • 2篇上皮
  • 2篇疼痛
  • 2篇疼痛综合征
  • 2篇肿瘤
  • 2篇间质
  • 2篇CP/CPP...
  • 2篇EMT
  • 2篇表达及意义
  • 1篇低强度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途径
  • 1篇学者

机构

  • 10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10篇刘祎
  • 10篇梁朝朝
  • 4篇陈先国
  • 3篇樊松
  • 3篇郝宗耀
  • 2篇苏阳
  • 2篇宋正尧
  • 2篇陈晶
  • 1篇张力
  • 1篇周骏
  • 1篇王志平
  • 1篇叶元平
  • 1篇张贤生
  • 1篇潘腾飞
  • 1篇徐汉江
  • 1篇杨诚

传媒

  • 3篇中华男科学杂...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前列腺炎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17年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感染、炎症、盆底神经肌肉的异常活动等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并且免疫功能的失调与疾病的发生、骨盆疼痛症状的出现、精神症状、痛觉过敏等密切相关,本文就慢性前列腺炎中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及炎证因子的改变做一综述。
刘祎陈先国梁朝朝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免疫机制CD4+T淋巴细胞免疫失衡
肾盂静脉血管瘤1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性,70岁。体检CT增强扫描提示左侧肾窦内有占位性病变。患者饮食、睡眠尚可,无纳差,排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一般状况良好。
刘祎梁朝朝
关键词:肾盂肿瘤血管瘤
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强度体外冲击波(Li-ESW)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最佳参数。方法:2019年4—8月取9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15只,为未建模的大鼠;模型组(M组)15只,为建模后未治疗的大鼠;不同能量密度冲击波治疗组(T组)60只,为建模后进行Li-ESW治疗的大鼠。T组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大鼠平卧位,探头置于前列腺解剖位置上方。治疗方案:频率3 Hz,脉冲次数500次,每周1次共4周。根据能量密度将T组分为T1(0.09 mJ/mm^2)、T2(0.20 mJ/mm^2)、T3(0.30 mJ/mm^2)、T4(0.40 mJ/mm^2)组,每组各15只。建模前各组使用von Frey纤维丝于大鼠阴囊处分别采用2、4、6 g压力测试,记录阳性反应次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痛实验1周后麻醉下采用3%卡拉胶注射大鼠前列腺两侧叶,构建慢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建模1周后各组大鼠再次进行von Frey测痛实验,评估建模效果。然后T组开始治疗。每次治疗前各组均进行von Frey测痛实验。于治疗1、2、4周测痛实验后每组处死5只大鼠,无菌条件下剥离前列腺两侧叶行病理检查,对5个随机视野下前列腺间质的炎症细胞进行计数,每0~50个细胞记为1分,以评估炎症严重程度。结果:建模1周后,M组和各T组阳性反应次数均显著多于C组(P<0.01),M组与各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T2组与M组相比阳性反应次数均减少(P<0.05);T1、T3、T4组分别仅在治疗3周后、3周和4周后、2周后阳性反应次数少于M组(P<0.05)。T2组治疗1周后阳性反应次数开始下降,至4周后降至最低,各时间点测痛实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M组前列腺间质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排列出现紊乱。M、T1、T2、T3、T4组各时间点病理评分分别为:治疗1周后8、7、4、6、9分;2周后8、5、3、4、7分;4周后7、3
金晨卞子辰宋正尧王志平冯彬张力郝宗耀樊松杨诚刘祎梁朝朝
关键词: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283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临床危险因素,然后将差异显著的危险因素整合分析,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结果在一周内患者有无腰部以下,膀胱或耻骨区疼痛或不适、有无射精后或性交期间疼痛或不适、有无两小时内排尿、有无对生活质量影响、有无憋尿5种因素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抑郁症状显著相关。曲线下面积在分析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7105882和0.744537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分析组中的阈值概率从22%到68%,在验证组中从28%到80%受益,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论基于以上5种危险因素构建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抑郁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对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发生抑郁症状进行早期干预。
樊松刘祎虞勤舟张蒙陈晶张贤生梁朝朝
关键词:抑郁
CP/CPPS模型大鼠Th1、Th17细胞L5~S2脊髓浸润及其中枢敏化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疼痛的中枢敏化机制。方法:3~4周龄、体重250~350 g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CP/CPPS模型组,构建模型成功后运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分析CD4^(+)T细胞亚群L5~S2脊髓的浸润情况,检测L5~S2脊髓GFAP、CR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P/CPPS模型组L5~S2脊髓组织中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RT-qPCR显示Th1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h17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7(IL-17)和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细胞因子IL-6、IL-1β,趋化因子CCL2、CCL20、CXCL10等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h1、Th17细胞的分子标志物IFN-γ、IL-17,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分子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补体受体3(CR3)荧光表达显著增强。结论:CP/CPPS模型大鼠L5~S2脊髓神经元中存在CD4^(+)T细胞浸润,具体亚群为Th1、Th17细胞,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损伤神经元细胞并影响神经传导,促进中枢敏化并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导致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虞勤舟刘祎苏阳宋正尧陈晶钟荣芳郝宗耀梁朝朝樊松
关键词:中枢敏化胶质细胞
Raptor和Rictor在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免疫组化检测Raptor和Rictor在慢性前列腺炎(CP)及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Raptor和Rictor在CP和PCa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CP组织比较,PCa中Raptor和Rictor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tor和Rictor在CP恶变为PCa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PCa的预防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陈先国潘腾飞刘祎苏阳梁朝朝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癌RAPTORRICTOR
3D腹腔镜对初学者学习腹腔镜基本操作技能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评估3D腹腔镜与2D普通腹腔镜在腹腔镜初学者学习腹腔镜基本技能时的影响。方法18名腹腔镜初学者采用最新的3D偏正立体显示腹腔镜系统依次完成4项基本腹腔镜操作试验,每项操作需重复8次,分别记录每次的完成时间和错误次数。结果外科初学者在3D模式下与2D模式下相比,完成每项试验的平均时间和错误次数均明显下降,初学者采用3D系统完成整个试验的平均时间为3 343.24 s,采用2D系统则为4 151.88 s,采用3D系统使初学者的平均操作时间提高了19.47%。初学者采用3D系统的平均总错误率为77.41次,2D系统为138.64次,使用3D系统时初学者的错误率减少了44.16%。结论先进的偏正3D腹腔镜系统明显提高了腹腔镜初学者学习腹腔镜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力。
徐汉江梁朝朝周骏郝宗耀叶元平刘祎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3D技术
调控前列腺癌EMT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中常见的疾病,早期前列腺癌通过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晚期前列腺癌因伴有局部和远处器官的转移,最终会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增高。近年来,前列腺癌细胞在一定诱因下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提高,导致了前列腺癌的转移,因此,明确EMT发生机制对提高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十分重要,现就前列腺癌细胞EMT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祎陈先国梁朝朝
关键词:前列腺癌上皮间质转化TGF-ΒWNT/Β-CATENIN
前列腺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在中低危前列腺癌和高危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以及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血清PSA水平、肿瘤组织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前列腺癌分为高危组27例和中低危组1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并比较两组有无差异;同时分析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阳性率与血清PSA值、肿瘤Gleason评分及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E-cadherin在中低危组的表达水平高于高危组(6.1±0.51vs4.2±O.37,P〈0.01),并且在中低危组中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危组(73.3%vs25.9%,P〈0.01),E-cadherin在PSA〈20μg/L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高于PSAI〉20μg/L的患者(66.7%vs29.6%,P〈0.05),在Glea-son评分5-7分的患者中,其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Gleason评分8~10分的患者(60.9%vs21.1%,P〈0.05)。N-cadherin在中低危组的表达水平低于高危组(3.7±0.32US7.5±0.58,P〈0.01),并且在中低危组中的表达阳性率低于高危组中(13.3%/3559.3%,P〈0.05),在Gleason评分5-7分的患者中,其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Gleason评分8~10分的患者(26.1%vs63.2%,P〈0.05),N-cadherin在PSA〈20μg/L和PSA≥20μg/L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E-cadherin和N-cadherin在年龄≥70岁和〈70岁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E-cadherin和N-cadherin在高危前列腺癌和中低危前列腺癌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即两者与前列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并且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Glesaon评分、血清PSA水平有关。
刘祎陈先国梁朝朝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前列腺癌E-CADHERINN-CADHERIN
前列腺癌EMT机制研究进展
2014年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简称EMT,是一种正常的细胞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的细胞,EMT在炎症反应、细胞发育、癌症转移等过程中发挥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发现了类似EMT的过程,本文回顾了最新的文献,就EMT在前列腺癌中具体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阐述。
刘祎梁朝朝
关键词:前列腺癌EM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