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曼红

作品数:74 被引量:26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生物学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底栖动物
  • 22篇群落
  • 18篇大型底栖动物
  • 17篇群落结构
  • 13篇植物
  • 13篇水质
  • 12篇浮游植物
  • 10篇湿地
  • 10篇保护区
  • 9篇自然保护
  • 9篇自然保护区
  • 8篇水质评价
  • 8篇昆虫
  • 7篇安邦河湿地
  • 6篇水生昆虫
  • 6篇退耕
  • 6篇环境因子
  • 5篇氧化酶
  • 5篇摇蚊
  • 5篇生态修复

机构

  • 72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天津自然博物...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黑龙江农垦总...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黑龙江科技大...
  • 1篇黑龙江省森林...
  • 1篇松辽水环境科...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4篇刘曼红
  • 8篇马成学
  • 7篇马玉堃
  • 5篇覃雪波
  • 5篇高天翔
  • 5篇徐磊
  • 5篇蔡艳
  • 5篇翟昊
  • 4篇黄璞袆
  • 4篇孟瑶
  • 4篇贾铭宇
  • 4篇董雪
  • 3篇王镇江
  • 3篇霍堂斌
  • 3篇陈菲
  • 3篇耿飞飞
  • 2篇陈四清
  • 2篇姜作发
  • 2篇王瑞梅
  • 2篇曹晶晶

传媒

  • 16篇东北林业大学...
  • 9篇环境保护前沿
  • 7篇世界生态学
  • 6篇水产学杂志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湿地科学
  • 2篇黑龙江水产
  • 2篇Agricu...
  • 2篇医学信息(中...
  • 2篇黑龙江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野生动物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水资源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8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0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哈尔滨市区表层土壤真菌地域差异及其法医学意义(Ⅰ)--真菌区系组成季节动态特征
2010年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哈尔滨4个市区(南岗、香坊、松北、道外)的不同土壤类型中共分离出51个真菌属,并对不同区域土壤真菌进行属水平分型。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真菌属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南岗区存在3个特有属、道外区5个、松北区3个;秋季南岗区特有菌属有9个、香坊区7个、道外区3个、松北区10个。随机采取不同区域土壤样品进行盲测分析,结果说明可以通过属水平地域差异开展土壤法医学分析。
马玉堃吕德妍项海燕刘曼红刘雪峰
关键词:真菌区系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湿地与修复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研究
2022年
为探讨自然湿地与修复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湿地与修复湿地进行浮游植物的采集。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287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及蓝藻门物种数最多,分别占36.05%、29.59%、15.31%及8.16%。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等;自然湿地和修复湿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与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自然湿地与修复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湿地和修复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修复湿地已形成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徐磊刘笳旻明霄阳刘曼红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银川平原沙湖湿地景观多样性变化特征
2022年
为了研究宁夏银川平原沙湖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分析了沙湖2015~2020年的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15,2020年沙湖湿地总体面积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边界和面积基本保持完整,水面和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区域内植物变化较为明显。自然裸地面积减少,农耕地、人工设施面积减少;沙湖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类型之间分离程度增加,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均质性有所增加,湖泊水面优势度下降。
吴成丹翟昊马杰李媛刘曼红
关键词:湖泊湿地景观多样性
阿什河珍珠梅树叶的分解速率与大型底栖动物定殖关系
2015年
利用复合分解网袋(上半部为1.0 mm孔径,下半部为0.5 mm孔径)在阿什河上游森林段、中上游农田段和阿什河入松花江口城市段放入珍珠梅树叶,并对其进行了为期77 d的树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段、农田段和城市段树叶分解速率都为0.02,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均属于快速分解组。不同的河段定殖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明显不同,定殖在森林段和农田段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5种和15种,二者均以双翅目摇蚊幼虫为主,分别占大型底栖动物类群数的83.6%和70.5%。城市段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为6种,全部为寡毛类。从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比例看,森林河段珍珠梅树叶上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直接集食者为主,占43.7%;其次是撕食者(39.3%)和捕食者(14.4%)。农田河段珍珠梅树叶上大型底栖动物直接集食者比例最高,为77.27%;其次是撕食者为(13.63%)和过滤收集者(4.54%)。城市河段珍珠梅树叶上大型底栖动物全部为直接集食者。结果表明,阿什河上游、中上游和下游中直接集食的底栖动物丰富度与树叶分解速率有显著关系。
董雪刘曼红于洪贤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珍珠梅
两种野生经济鱼类圆斑星鲽和石鲽的最新形态观测被引量:2
2009年
对两种野生经济鱼类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legel)和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 Jordan et Snyder)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其体长与体质量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圆斑星鲽体长(LBy)与体高(DBy)之间的关系DBy=0.4743LBy+0.3203(r=0.9715);体长(LBy,cm)和体质量(WBy,g)之间的关系WBy=0.0158L3B.y0706(r=0.9943)。石鲽的体长(LBs)与体高(DBs)之间的关系DBs=0.3250LBs+2.3263(r=0.7329);体质量(WBs,g)和体长(LBs,cm)之间的关系WBs=0.25592.1238LBs(r=0.8138)。这两种鱼的可量可比性状: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吻长和头长/眼径的比值范围比原来研究记载的更加宽泛。
刘曼红于洪贤马玉堃高天翔田艳丽
关键词:圆斑星鲽石鲽
穆安达红树林国家公园(海洋保护区)动物区系研究
2020年
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穆安达红树林国家公园,动物种类共有47种,其中爬行动物12种(Dermochelys coriacea, Chelonia mydas, Lepidochelys olivacea, Naja annulata, Naja sp., Dendroaspis jamesoni, Bitis nasicornis, Bitis gabonica, Python sebae, Varanus niloticus, Crocodilus cataphratus和Crocodilus niloticus),鸟类23种(Limicola falcinellus, Sterna paradisaea, Psittacus erithacus, Ardea goliath,Bulbulcus ibis, Egretta garzetta, Plegadis falcinellus, Centropus anselli, Treron calva, Ceryle rudis, Halcyon malimbicus, Halcyon senegalensis, Gypohierax angolensi, Milvus migrans, Francolinussp.,Numida meleagri, Microcarbo africanus, Pelagodroma marina, Uraeginthus angolensis, Corvus albus, Hirundo sp.,Passer griseus和Andropadus sp.),哺乳类12种(Potamogale velox, Felis sylvetris, Viverra civetta, Canis aduslus, Atherurus africanus, Thryonomys swinderianus, Cephalophussp.,Tragelaphus scriptus,Hyppopotamus amphibius, Cercopithecus Ascanius, Colobussp.和Trichechus senegalensis).研究发现有24种动物是无危的(LC), 4种动物是易危的(VU), 2种动物是濒危的(EN), 1种动物是(CR)极危的,另外10种动物未进行评估(NE).为了更好地保护该地区动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比如减少该地区人类活动,对破坏的栖息地进行改造和恢复等.
SHABANI Ekyamba Isaac刘曼红KASEREKA VitekereEKOKO Wetshokonda Alice孙旭李晓钰于洪贤
关键词:动物种类
古北泥蛉幼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2020年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古北泥蛉幼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古北泥蛉幼虫共有4种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Ch)、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 Ba)、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Th)和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 Co)。扫描电镜照片结果显示古北泥蛉幼虫触角感器密 度与数量均远少于已研究的其他各种陆生昆虫。古北泥蛉幼虫的触角感器主要分布于梗节与鞭节连接处以及触角尖端,在其他部位鲜有分布。此外,本文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分析并推测了四种不同感器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水生昆虫的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了基础。
王金武孔祥武崔兴波王广鑫郭鸿儒李全刘曼红
关键词:水生昆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2005年7月—2006年5月,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及其环境因子监测,运用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分析对其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DIN在春季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夏、秋季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与DIP在各个季节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溶解氧呈正相关,在春季和秋季相关显著(p<0.05,p<0.01),在夏季相关不显著(p>0.05);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但相关均不显著(p>0.05);与pH值呈负相关,且在春季、夏季呈显著相关(p<0.01);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影响最大的DIP,因此控制外源性的DIP的输入对于维持安邦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覃雪波黄璞袆刘曼红马成学于洪贤
关键词:浮游植物环境因子灰关联分析安邦河湿地
安邦河湿地夏季浮游植物集群划分被引量:3
2007年
2005年夏季对安邦河湿地进行浮游植物调查,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组成、分布、群落进行了研究。共采到浮游植物7门82种,其中绿藻44种,蓝藻19种,硅藻12种,其它7种;浮游植物数量为268.45×104ind.L-1,优势种共6种,其中蓝藻3种,硅藻2种,绿藻1种。多元分析表明,夏季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集群:核心区的四角盘星藻Pediastrungolaum tetras集群(PPP)、沿岸的鱼腥藻Anabaena sp.-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集群(AMC)和莲花池的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集群(MMM)。各集群的指示种反映了各集群营养水平的差异,与各站位的地理位置相关。
覃雪波黄璞袆刘曼红马成学于洪贤
关键词:浮游植物夏季安邦河湿地
烯草酮·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对中华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2014年
[目的]评价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方法]采用静水法研究烯草酮、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对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设定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于48 h时测定摇蚊幼虫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在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处理摇蚊幼虫12 h后,不同浓度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在48 h时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存活率下降。烯草酮、氯氰菊酯和2-4D丁酯对中华摇蚊幼虫48 h的LC50分别为1.842、0.150和1.999 mg/L,氯氰菊酯对中华摇蚊幼虫的毒性最高,其次为烯草酮,2-4D丁酯毒性最低。烯草酮对中华摇蚊幼虫组织SOD含量有明显影响,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2-4D丁酯对组织SOD含量有明显影响,但未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而氯氰菊酯对组织SOD含量则无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水体污染监测和水环境中农药的残留提供理论依据。
王镇江刘曼红方润东王克王亮
关键词:急性毒性烯草酮氯氰菊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