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霞

作品数:28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肝癌
  • 7篇氧化氮
  • 7篇一氧化氮
  • 7篇一氧化氮合酶
  • 7篇合酶
  • 6篇血管
  • 6篇肿瘤
  • 6篇免疫
  • 4篇血管形成
  • 4篇基因
  • 4篇癌组织
  • 4篇肠癌
  • 3篇炎症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肠肿瘤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炎症性

机构

  • 28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81...

作者

  • 28篇刘晓霞
  • 12篇袁爱力
  • 10篇张亚历
  • 9篇程天明
  • 8篇潘石蕾
  • 7篇李朝龙
  • 4篇张万岱
  • 3篇罗仁
  • 3篇周殿元
  • 3篇宋于刚
  • 3篇王亚东
  • 2篇姜泊
  • 2篇林金容
  • 2篇赖卓胜
  • 2篇韩慧霞
  • 2篇王晓芽
  • 2篇彭齐荣
  • 2篇南清振
  • 2篇林鸿
  • 2篇张振书

传媒

  • 11篇现代消化及介...
  • 3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消化病及...
  • 1篇第八届全国骨...

年份

  • 4篇2002
  • 6篇2001
  • 9篇2000
  • 8篇1999
  • 1篇199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APC突变的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
林金容姜泊张亚历王晓怀林鸿韩慧霞刘晓霞周殿元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家族性腺瘤性突变
p53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2001年
目的:研究p53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21例肝癌标本中p5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和观察。结果:癌旁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5cm)iNOS表达多呈阳性,非癌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5cm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iNOS在周边癌组织及侵入纤维组织的癌细胞中呈阳性,癌组织核心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p53阳性率为47.6%。p53表达阳性区,iNOS表达也呈阳性。PCNA的表达与p53及iNOS一致。结论:肝癌旁组织中p53的表达与NO相关,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程天明袁爱力李朝龙潘石蕾刘晓霞
关键词:肝肿瘤一氧化氮合酶抗癌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
胃癌临床诊断影响因素的探讨
2000年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临床诊断的因素。方法:对472例胃癌病例的首发症状、内镜、病理组织活检及细胞学刷片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行胃镜和组织活检,81例同时行细胞学刷片。结果:病变部位以胃窦(35.4%)和胃体分布(29%)多见,病变主要表现为溃疡(41.8%)、糜烂(16.1%)、菜花样肿物(15.7%)或结节隆起病变(26.5%)。368例(78.1%)在行首次内镜取材活检后确诊,73例(15.5%)需行2次或2次以上的内镜活检,尚有31例(6.5%)需借助其它检查才得以确诊。癌的检出与病灶组织取材量密切相关,每例病灶组织活检量在6块以上时,阳性率可达97.5%,而取材量不足2块时,恶性病变的阳性率仅63.6%。细胞学刷片检查对胃癌检出的阳性率不高(54.3%),但确能在某些组织活检阴性病例中发现恶性细胞。结论:由于胃癌表现的不典型性,对临床就诊病人应注意胃癌的可能。对可疑病变行多块活组织检查(>6块)和同时进行细胞学刷片,对提高胃癌的检出率有重要价值。
郭文张亚历刘晓霞
关键词:胃癌影响因素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细胞学刷片临床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窦炎症病理变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 (H .pylori)与胃窦炎症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胃镜活检取得胃窦组织标本 ,在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和甲苯胺蓝染色中等阳性的病人中筛检出 12 8例患者 ,其中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CG)患者 68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患者 3 0例 ,胃溃疡 (GU)患者 3 0例 ,对患者的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 ,检测患者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A(VacA)抗体的情况。结果 胃窦炎症积分在CG、DU、GU患者胃窦炎症均表现为活动性 ,但是没有明显差异 ;CagA在所有病例中具有普遍易感性。在GU中出现 8例胃窦萎缩 ,其中 4例表现为CagA和VacA均阳性。在DU中未见胃窦萎缩。结论 Hpy lori相关性胃病中胃窦炎症多表现为活动性 ,但是没有明显差异。CagA在所有病例中具有普遍易感性 。
何燕平宋于刚徐智民刘晓霞王亚东何美蓉
关键词:病理变化胃窦幽门螺杆菌
肝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2001年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 (iNOS)及其基因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 2 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及其基因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和观察。结果 iNOS阳性反应物质呈黄色或棕黄色 ,位于细胞浆中。非癌组织(肉眼观距癌组织边缘 >1.5cm)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 ,但部分非癌组织中可见iNOS呈阳性的细胞呈点状分布 ;癌旁组织多呈阳性 ,提示iNOS表达与肝组织癌变有关。癌组织核心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 ,但分化中和差的癌组织核心也分别有 1例iNOS呈强阳性 ;周边癌组织呈局灶阳性 ,侵入纤维组织中的弥散癌细胞呈强阳性 ,提示iNOS的表达与肝癌组织的浸润能力有关。肝癌组织iNOSmRNA阳性细胞的分布与iNOS蛋白的表达基本相似。结论 iNOS蛋白及其基因表达与肝组织癌变及肝癌浸润能力有关。
程天明潘石蕾袁爱力李朝龙刘晓霞
关键词:肝细胞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肝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窦部G、D细胞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窦部内分泌G细胞 (分泌胃泌素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 0例慢性胃炎 (CG) (包括 10例为Hp阴性患者 )、4 0例活动期胃溃疡 (GU)和 4 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患者 (其中各包括 15例Hp阴性患者)的胃窦粘膜内G、D细胞进行标记后 ,运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Hp感染后 ,G细胞数目变化不大 (Ρ >0 0 5 ) ,但胞体灰度值增加(Ρ <0 0 5 ) ;D细胞数目减少 (Ρ <0 0 5 ) ,D细胞胞体灰度值无明显变化 ;各组G/D细胞数目比值有差异 (Ρ <0 0 1) ;Hp阳性的DU较GU组G细胞胞体灰度值增加 ,D细胞数目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Ρ <0 0 1) ,G/D细胞数目比值增大。本研究结果提示 ,Hp感染后胃窦部G、D细胞变化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宋于刚何燕萍刘晓霞赖卓胜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窦G细胞D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3种NOS(诱导型、神经型和内皮型)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和观察。结果非癌组织诱导型NOS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但部分非癌组织中可见诱导型NOS阳性细胞呈点状分布;癌旁组织多呈阳性;癌组织核心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但分化中和差的癌组织核心分别有1例NOS呈强阳性;周边癌组织呈局灶阳性,侵入纤维组织中的弥漫癌细胞呈强阳性。VEGF、神经型NOS的分布与诱导型NOS相似。内皮型NOS主要分布在肝癌组织小血管壁内皮及其肌层组织。结论NOS表达与肝组织癌变及肝癌浸润能力有关,NOS表达增加是肿瘤形成中的关键步骤,与获得血管形成和转移表型有关。
程天明袁爱力李朝龙潘石蕾刘晓霞
关键词:肝肿瘤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形成
蛋白酪氨酸激酶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在胃粘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被引量:8
2000年
胃粘膜损伤后可迅速修复,及时维持了胃粘膜上皮的完整性,从而避免了损伤向深层发展,研究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对提高胃粘膜屏障以及防治胃粘膜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锦章张万岱刘晓霞张振书张亚历周殿元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胃粘膜
NO与肝癌形成
1999年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在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3种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进行原位检测和观察,结果紧邻癌细胞的肝硬化组织或慢性肝炎组织iNOS呈强阳性,远离癌组织的肝硬化组织或慢性肝炎组织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iNOS在周边癌组织及侵入纤维组织中的癌细胞呈阳性,癌组织核心多呈阴性或弥漫弱阳性。VEGF、nNOS的分布与iNOS相似。eNOS主要分布在肝癌细胞小血管壁内皮及其肌层组织。结论 NOS表达与肝组织癌变及肝癌侵润能力有关,与癌组织获得血管形成和转移表型有关。
程天明潘石蕾刘晓霞袁爱力李朝龙
关键词:NOS肝癌癌组织强阳性弱阳性慢性肝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肝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1999年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肝癌细胞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Bodyen Chamber膜侵袭培养系统培养VEGF诱导的肝癌细胞株HepG2.培养结束后,羊膜进行苏木精染色.计算穿过羊膜的下室肝癌细胞数以及停留在羊膜内的肝癌细胞数。结果 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5小时,下室浸润的肝癌细胞数分别为为20、64、38×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5×10^4/ml.P<0.05或0.015ngmlVEGF培养5小时羊膜中浸润的肝癌细胞数为45个与对照组5个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VEGF可以诱导肝癌细胞转移,最佳浓度为5ng/ml0.最适培养时间为2-5小时.VEGF诱导肝癌细胞转移机制与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密切相关。
毛华袁爱力刘晓霞赖卓胜赵敏芳彭齐荣
关键词:肝癌细胞株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癌转移羊膜HEPG2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