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松
-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5-氟尿嘧啶、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纳米颗粒(Graphene Oxide)吸附的化疗药物、抗体和免疫因子体外是否有生物活性。方法使用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分别吸附5-氟尿嘧啶、干扰素γ和抗白介素10受体抗体,并经光学显微镜、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在体外验证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5-氟尿嘧啶、干扰素γ和抗白介素10受体抗体生物学活性。结果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5-氟尿嘧啶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并且杀伤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5-氟尿嘧啶比游离的5-氟尿嘧啶在体外更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浓度达60μg/ml氧化石墨纳米颗粒本身不杀死肿瘤细胞,不促进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干扰素γ和抗白介素10受体抗体,可以使LPS刺激的CD11c+树突状细胞分泌更多的白介素12。结论氧化石墨纳米颗粒吸附的化疗药物和免疫刺激因子体外有生物活性,有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新药物。
- 杨琳刘晓松孙建立沈福海米涵倪国颖魏明
- 关键词:生物治疗5-氟尿嘧啶细胞因子
- 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前C区突变株感染的检测与意义被引量:2
- 1997年
- 本文采用3’端特异性PCR技术对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发现4例HBV突变株感染,3例为混合感染,1例为单纯突变株感染。作者对使用3’端特异性PCR对HBV突变株检测的作用及HBV突变株在乙肝病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 刘晓松崔金环司建华刁均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聚合酶链反应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 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技术检测63 例心肌梗死患者及112 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位于ACE基因第16 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技术扩增后可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子缺失型(DD) ,纯合子插入型( Ⅱ),杂合子插入/ 缺失型(ID)。63 例心肌梗死患者DD型26 例(41% ),ID型24 例(38% ),Ⅱ型13 例(21%) ,D等位基因频率为60% 。112 例对照者则分别为25 例(22% ),50 例(45 %) ,37 例(33% ) 及45% 。DD型及D 等位基因在心肌梗死组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值分别为0-008 1 及0-004 9)。心肌梗死患者DD型与非DD型在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po- Al、Apo- B、吸烟以及所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甘油三酯及吸烟两项,表现出DD 型的心梗患者较非DD 型者有减低的趋势。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国人心肌梗死发病相关,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可能为心肌梗?
- 赖玉琼熊华峰胡晖崔金环刘晓松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心肌梗死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研究现状被引量:4
- 1994年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不少见,受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粒细胞、T淋巴细胞、B细胞等。HBV可在其内复制并表达某些抗原成分。上述现象可部分解释乙型肝炎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及感染途径。
- 刘晓松林勇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外周血单核细胞
- 对高速手机上乙肝病毒的消毒
- 高速手机(下称手机)极易传播乙肝病,为当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课题。笔者就目前情况进行探讨。一使用后进行 HBsAg 检测:(用 ELISA 法)
- 王维焕刘晓松
- 文献传递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及其肾脏合并症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1
- 1999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NIDDM)及其肾脏合并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检测了109例NIDDM患者及155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技术扩增后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子缺失型(DD),纯合子插入型(I)及杂合子插入/缺失型(ID)。109例NIDDM患者与155例正常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NIDDM合并肾病者(DN)的基因型与未合并肾病者无显著性差异,但等位基因则有显著性差异(D、I等位基因为045和055对030和070)(P<002);NIDDM病程≤1年即伴有肾病者与病程≥5年仍无肾病者比较,DD型及D等位基因均显著高于无肾病组(P均<005),后者以I型及I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NIDDM发病无关,而与其肾脏合并症则明显相关,DD型是DN的易感基因,而I型则为其保护基因。
- 邵咏红黄英伟陈劲松崔金环刘晓松刘玉韶陈小雨
- 关键词:糖尿病肾疾病ACE基因多态性NIDDM
- 化学增强发光法快速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1998年
- Amersham公司推出一种简便的化学发光试剂,主要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和鉴定。我们使用该试剂,建立了检测肝炎患者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标本来源 30例血清标本来自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人,30例对照血清标本来自佛山中心血站健康献血员。
- 禤洁甜崔金环刘晓松刁均民
-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乙肝表面抗原ELISA法
- 全文增补中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1
- 1999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检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78例原发性高血压和155例健康对照组。结果脑卒中组I型(52%)显著高于对照组(34%)(P=0.025)。DD型(8%)远低于对照组(20%)(P=0.049)。而ID型则无明显差异。78例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组(72%)显著高于对照组(57%)(P=0.008),非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相近。结论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发病相关,I等位基因及I基因型可能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赖玉琼熊华峰胡晖崔金环刘晓松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脑血管意外高血压ACE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赖玉琼熊华峰杨希立胡晖崔金环李健民方征刘鹤龄刘晓松孙静何铭熙
- 该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结果对中国人群进行ACE基因多态性普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对进一步研究DD基因型的重要性,对高危人群进行ACE抑制剂干预,对提高冠心病及原发性高血压及脑卒中的防治水平等方面均具有重...
- 关键词: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ACE基因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被引量:10
- 1999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 ( 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扩增技术检测 8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 ACE基因 I/D多态性。结果 :冠状动脉异常组的 DD基因型频率 0 .41,D等位基因频率 0 .5 2 ,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 0 .15和 0 .2 9( P <0 .0 5 ) ;DD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 OR=3.97,P<0 .0 5 )。多支病变与 DD基因型的关系更为密切 ( OR=4.72 ,P<0 .0 5 )。冠状动脉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 DD型频率依次为 0 .15、0 .33和 0 .46( P <0 .0 5 ) ,D等位基因频率为 0 .2 9、0 .44和 0 .5 6( P <0 .0 1)。结论 :ACE基因的 I/D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DD型及 D等位基因频率随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 DD及 ID型患者的吸烟率、甘油三酯及血压显著低于 型者 ( P <0 .0 5 ) ,说明 D等位基因及 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低危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赖玉琼熊华峰胡晖崔金环方征刘晓松杨希立李健民刘鹤龄何铭熙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