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春

作品数:41 被引量:81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6篇文化科学
  • 5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民俗
  • 12篇民俗学
  • 10篇文化
  • 7篇本真性
  • 5篇民俗学研究
  • 5篇非物质文化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5篇传承
  • 4篇遗产
  • 4篇民俗学者
  • 4篇客家
  • 4篇村落
  • 3篇中国民俗
  • 3篇中国民俗学
  • 3篇山歌
  • 3篇社会
  • 3篇客家村落
  • 3篇客家山歌
  • 2篇多样性
  • 2篇新型城镇化

机构

  • 4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1篇刘晓春
  • 2篇林斯瑜
  • 1篇黄天骥
  • 1篇吕微
  • 1篇西村真志叶
  • 1篇王维娜
  • 1篇冷剑波
  • 1篇刘宗迪
  • 1篇祝秀丽
  • 1篇宋俊华
  • 1篇施爱东
  • 1篇揭英丽
  • 1篇刘梦颖

传媒

  • 9篇民俗研究
  • 6篇广西民族大学...
  • 4篇文化遗产
  • 3篇学术研究
  • 3篇民族艺术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粤海风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寻根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客家研究辑刊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艺术设计研究
  • 1篇2014上海...
  • 1篇“双三角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8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广州“车陂龙舟景”为例被引量:2
2023年
车陂村是广州东部的一个超大“城中村”。至少从15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众多“兄弟老表村”的龙舟会到村中的车陂涌探亲,这一景象被誉为“车陂龙舟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密集人口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接污染了车陂涌。2015年,由村中一批年轻人组织的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始了“扒龙舟”习俗的“申遗”之路,“扒龙舟”习俗先后被成功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此为契机,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以“扒龙舟”项目为核心,通过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构建了车陂人的集体认同,通过引导村民自觉巡河护河的环保行动,使其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的治水三年行动计划之中,实现“文化+生态”的双保育。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再次日常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增长、社会包容、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晓春
关键词:日常化可持续发展
设计主导下当代土家织锦生产的问题与风险被引量:3
2022年
当代土家织锦的生产正经历着设计者与制作者相分离的重要转变。设计者通过“降低工艺难度”“剔除手工性”“增强故事性”的方式,不断弱化织造工艺和织造群体的价值,并就此获得了织锦生产的主导权。服务于商业资本逻辑的设计主导生产后,手工艺人对技艺和本土文化的所有权遭到剥夺,由此带来了“去技艺化”“去主体化”“去意义化”的风险。设计的助推与动力作用不应以遮蔽手工艺人群体的创作力与文化主体性为代价。正视设计主导当代传统手工艺生产可能产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探索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石雅云刘晓春
关键词:土家织锦
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格尔兹《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的意义被引量:16
2006年
在殖民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志写作,实际上是一个建构非西方文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再现、反映的过程。格尔兹的巴厘岛系列民族志“深描”实践,是在反思民族志写作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格尔兹将文化看作是意义系统,强调意义、符号象征、语言,并强调民族志的写作是一种人为的认识过程,文化以及社会活动的意义是可以被观察者“阅读”的。
刘晓春
关键词:格尔兹民族志深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被引量:95
2012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刘晓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真性
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被引量:5
2006年
刘晓春
关键词:风水文化考察客家村落唐朝末年客家人始祖
民俗学如何重申“民众的立场”?——“‘《民俗》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6
2019年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28年3月21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刊行的《民俗》周刊意义非凡。《民俗》周刊继承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传统,在其前身《民间文艺》的基础上,扩大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范围。《民俗》周刊的刊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科逐渐成熟,开始具有自觉的学科意识。”①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人均承担过《民俗》周刊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天,《民俗》周刊创刊号《发刊词》所号召的——“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要探检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验自己的生活”,仍是当今中国民俗学者所珍视并遵从的学术理念。当“民俗”不再仅仅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作为“传统”被广泛而深刻地嵌入到高度流动异质的现代社会,传统民俗学单向地以民众、民俗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与方法日益陷入学术困境。从前辈先贤的学术理念出发,探讨当下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路径,是本次学术会议的目的。
刘晓春刘梦颖
关键词:民俗学者创刊号民众周年纪念中国现代学术史
乡愁何寄?--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社区营造的前提是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其方法是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多样方式的合作,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激活社区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走出日趋凋敝破败的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为当地居民营...
刘晓春
关键词:文化建设资源保护
以“日常生活”为方法的民俗学研究--“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综述被引量:10
2017年
经典民俗学以具有历史传统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并以"民俗"为方法,参与到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话之中。现代以来,在建构、发明民族国家传统、倡导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中,民俗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用。近20年来,以吕微、高丙中、户晓辉、周星、王杰文、周福岩等为代表的数位中国民俗学者,一直思考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范式现代转型问题,期望在对象、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中吕微、户晓辉提出的"实践民俗学"主张,具有代表性。
刘晓春崔若男
关键词:生活文化民俗学历史传统文化多样性民族国家
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被引量:18
2007年
一、引言 浪漫主义是民俗学的伟大传统。自民俗学形成之初,浪漫主义就已经深刻地烙印在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之中。民俗学往往以怀旧的心态看待民俗,将民俗看作是自然的、真实的,试图追寻民俗的本原,在空间和时间上远离现代文明的人们是传承民俗的主体,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往往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所有这些,
刘晓春
关键词:浪漫主义民俗学赫尔德维柯卢梭现代文明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被引量:149
2008年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刘晓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本真性民俗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