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颈动脉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缺血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斑块
  • 1篇大性
  • 1篇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抵抗素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中膜厚...
  • 1篇抖动性短暂性...
  • 1篇短期预后

机构

  • 8篇皖北煤电集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9篇刘建魁
  • 9篇王本孝
  • 8篇王俊珺
  • 3篇王鹏
  • 3篇秦彬
  • 1篇牛祥
  • 1篇杨洁
  • 1篇孙中武
  • 1篇王鹏
  • 1篇余江云

传媒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TIBI分级和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与血管再通、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接受静脉溶栓的10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44例)和预后不良组(58例)。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TIBI分级和血管总再通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TIBI分级、血管总再通率和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mRS评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278,P<0.01),mRS评分与TIBI分级、血管总再通率呈负相关(r=-0.527、-0.372,P<0.01)。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TIBI分级、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mRS评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而与TIBI分级和血管再通率呈负相关。
刘建魁王本孝王俊珺
关键词: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血管再通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ACI患者,按照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组加用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40 mg/d),于治疗前、治疗7 d、14 d后比较两组血清ox-LDL、CRP、神经功能及血脂水平,比较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7 d、14 d后CRP、血清ox-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4 d后较治疗7 d后进一步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治疗前后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ACI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有效调节血脂水平、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但存在量效关系,强化剂量的效果更佳,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王鹏孙中武王本孝刘建魁余江云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托伐他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2014年
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
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关键词:MILLER-FISHER综合征颅神经脑脊液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二肽基肽酶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二肽基肽酶4(DPP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8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0.9 mm组(16例)、0.9 mm≤IMT<1.3 mm组(28例)和IMT≥1.3 mm组(4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非糖尿病患者32例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DPP4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清DPP4水平高于对照组〔(5.194±1.397)mg/L比(3.690±1.428)mg/L,P<0.05〕;糖尿病IMT≥1.3 mm组血清DPP4水高于IMT<0.9 mm组〔(6.060±1.454)mg/L比(4.300±1.200)mg/L,P<0.01〕与0.9 mm≤IMT<1.3 mm组〔(6.060±1.454)mg/L比(5.851±0.608)mg/L,P<0.01〕;0.9 mm≤IMT<1.3 mm组亦显著高于IMT<0.9 mm组〔(5.851±0.608)mg/L比(4.300±1.200)mg/L,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IMT与血清DPP4水平成正相关性(r=1.242,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DPP4水平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DPP4水平可能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王本孝王俊珺王鹏刘建魁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以Garcin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1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Garcin综合征又称偏侧颅底综合征,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我科收治的以Garcin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
王本孝王俊珺刘建魁秦彬
关键词:首发症状淋巴瘤
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例
2015年
患者男性,74岁,发作性右侧上下肢体不自主抖动2h于2013年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h前睡醒起床如厕时,突然出现右侧上下肢体不自主抖动,无意识障碍,无牙关紧闭,无舌咬伤及尿失禁,大约1min自行缓解,来我院途中患者再发上述症状,有高血压20余年,10年前有脑梗死病史,留有右侧上下肢体活动受限及构音障碍。
王本孝王俊珺刘建魁秦彬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意识障碍牙关紧闭构音障碍肢体活动下肢体
血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200例,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依据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析不同梗死分型和斑块性质患者血UA水平差异。结果:TACI组与PACI组、POCI组与LACI组组间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CI组和PACI组均高于POCI组和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r=0.237,P=0.001);无斑块组UA水平与稳定斑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不同斑块性质分型存在相关性(r=0.356,P=0.000);ACI患者总体OCSP分型和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r=0.334,P=0.000)。结论:血U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存在相关性,应重视ACI患者UA水平的检测,以预防脑梗死。
王鹏王俊珺王本孝刘建魁余江云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尿酸颈动脉斑块
脑桥出血继发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一例被引量:3
2013年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少见的跨突触变性。继发于齿状核一红核一下橄榄核环路(Guillian—Mollareti角区)病变,HOD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特点为延迟于原发病变后出现头晕、视物小清、眼震、软腭阵挛、肢体震颤、共济失调。
王本孝王俊珺秦彬刘建魁
关键词:脑桥出血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磁共振波谱学
抵抗素样分子-β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抵抗素样分子(RELM)-β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无斑块患者37例纳入A组,将斑块稳定患者35例纳入B组,将斑块不稳定患者30例纳入C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详细记录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RELM-β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RELM-β水平与各主要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检验血清RELM-β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三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LM-β>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RELM-β、IL-6、IL-1β、hs-CRP水平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样分子β水平与IL-6、IL-1β、hs-CRP呈正相关(r=0.754、0.672、0.837,均P<0.001)。将血清RELM-β作为因变量,将斑块是否稳定作为自变量,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ELM-β升高可能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RELM-β水平过高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影响因素,增加斑块脱落风险,加重病情。
王本孝王俊珺王鹏刘建魁牛祥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