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宇

作品数:62 被引量:1,06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9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土壤
  • 13篇土壤侵蚀
  • 8篇鄱阳湖
  • 7篇植被
  • 6篇生态
  • 6篇生态系统
  • 6篇湿地
  • 6篇黄土高原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壤保持
  • 4篇遥感
  • 4篇鄱阳湖湿地
  • 4篇景观
  • 3篇地理信息
  • 3篇地理信息系统
  • 3篇信息系统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植被覆盖度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退耕

机构

  • 43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3篇湖南文理学院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广东机电职业...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水土保...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2篇刘宇
  • 12篇于秀波
  • 8篇傅伯杰
  • 5篇刘国华
  • 5篇吕一河
  • 4篇胡婵娟
  • 4篇赵亮
  • 3篇苏常红
  • 3篇靳甜甜
  • 3篇邬伦
  • 2篇田原
  • 2篇罗志慧
  • 2篇王永乾
  • 2篇韦中亚
  • 2篇罗勇
  • 2篇彭保发
  • 2篇曾源
  • 2篇夏少霞
  • 2篇朱源
  • 1篇孙韧

传媒

  • 11篇生态学报
  • 4篇湖泊科学
  • 3篇地理学与国土...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改革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被引量:16
2016年
植被建设是治理土壤侵蚀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坡面土壤侵蚀。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植被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是该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小流域是土壤侵蚀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和分析,可以为植被建设成效评估和调整治理策略提供参考。运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在ARCGIS10.2平台下模拟了羊圈沟小流域1984年、1996年、2006年、2012年和2014年5个年份的土壤侵蚀,评估了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降雨侵蚀力R利用延安气象站30年(1984—2014年,除1999年外)的日降雨数据计算,LS因子利用将矢量化的1∶5 000地形图插值生成DEM提取;土壤可蚀性K因子利用2006年实测土壤理化数据计算,总结概括前人研究成果获取C、P因子值。研究结果表明:(1)各坡度带侵蚀都显著减弱,15°~25°,25°~35°和〉35°坡度带是中度以上侵蚀发生的主要区域。1984—2014年3种坡度带的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总面积的44.93%,42.65%,35.78%,23.23%和22.98%;(2)退耕还林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急剧减少,土壤侵蚀转变为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3类侵蚀面积之和在2006年、2012年和2014年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26.53%,44.24%和43.47%;(3)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减小的趋势,从1984年到2014年,土壤侵蚀强度从15 327.57t/(km2·a)降至3 270.19t/(km2·a),降低70%以上。总体上,土壤侵蚀明显降低,表明植被建设有效遏制了土壤侵蚀,退耕还林工程对水土保持和治理土壤侵蚀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侵蚀退耕还林黄土高原
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文过程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8年
水文过程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直接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调控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回顾了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历程,阐述研究湿地植物功能性状有助于理解湿地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特征,并可以根据植物性状和环境属性之间的联系来预测植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地下水位、土壤干湿交替状况和水深等水文要素,以及水文变化过程中的水位波动和洪水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均会产生影响,不同水文过程对湿地植物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不同,湿地植物会改变不同的性状如株高、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等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植物表型可塑性是决定植物在环境变化条件下生存能力的重要性状。但是对于湿地植物地下性状响应特点的研究较少。最后提出未来应该加强对湿地植物地下根部性状的研究,重点关注湿地水位控制湿地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应用性研究。
李雅于秀波刘宇刘宇张全军段后浪
关键词:湿地植物水文过程湿地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研究中的景观连通度:概念、作用及定量被引量:12
2016年
土壤侵蚀过程是广泛存在的地表物质运移、再分配过程,受景观格局的调控。关于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众多,但耦合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过程的概念框架和有效工具比较少。景观连通度在斑块、坡面到流域等多个尺度上影响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是深刻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关键景观格局特征。从景观连通度的概念、分类着手,分析了景观连通度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土壤侵蚀研究中定量景观连通度的方法,总结了基于土壤侵蚀过程定量景观连通度的两类主要途径:景观连通度指数方法和融合景观连通度概念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景观连通度概念及其定量在方法论上将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过程联系起来,是景观格局—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效工具。
刘宇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保持
数字表面模型(DSM)参数指示林窗特征的有效性研究
2021年
林窗的空间格局不仅对林下物种多样性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量化不同林型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灵活便捷的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获取高分辨率的森林冠层三维结构信息提供了可低成本获取的途径。利用航拍影像提取林窗斑块来计算景观指数是描述林窗格局有效的传统方法,但提取细小林窗往往难度大,尤其是在需要处理大量航拍数据时会大大增加时间成本。基于无人机航拍的RGB影像,在三维建模获取的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的基础上建立森林高差模型(DSMr),进而提出基于高差模型的信息熵(H)、标准差(STD)、偏度系数(SK)、峰度系数(EK)、纹理参数(GLCM,GLDV)来快速反映林窗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并以黄土高原中部恢复较好的天然林和北部人工刺槐林窗数据检验其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SK、EK、GLCM、GLDV与林窗格局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类样方DSMr的SK和EK均与边界密度(ED)显著负相关,SK与斑块密度指数(PD)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纹理参数均与景观形状指数(LSI)显著正相关。因此,DSMr参数能有效指示林窗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为林窗的生态过程与效应研究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变量。
赵亮刘宇罗勇
关键词:无人机三维建模林窗
土壤保持服务形成的过程-功能-服务-需求级联机制
刘宇
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经济效应与策略选择被引量:14
2023年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且能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应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培育数字化转型新文化,强化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共识,利用战略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就政府而言,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构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裴璇刘宇刘宇
关键词:数字经济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李双才罗利芳张科利邱扬刘宇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侵蚀
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被引量:33
2014年
国际生态系统研究计划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生态系统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多尺度、多平台集成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有力地支撑了上述计划的实施,进而服务于管理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阐述了国际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研究发展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启示。全球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计划的发展显示:面对复杂因素驱动的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研究需要发展多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的研究平台,需要从单纯的生态系统过程机理的研究转向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当前,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尺度从站点走向流域和区域,关注的对象从生态系统扩展到地表系统,逐渐将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深化了联网观测和联网研究;在观测手段上实现了地面观测和遥感多尺度观测的有机结合,日益注重数据共享和集成,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产生。今后生态观测网络研究需要扩展观测和研究的时空尺度,深化和规范单要素联网观测和研究,有机结合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监测与研究,发展耦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研究,拓展国内外合作研究,融入全球尺度的观测研究网络。
傅伯杰刘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构筑于GIS-GPS-GSM技术集成的120急救系统设计被引量:32
2002年
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3G集成的 12 0急救系统的设计 :信息流的分析 ,系统结构组成 ,以及构建 12 0急救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并对与GIS、GPS技术联系紧密的三个重要部分进行分析 :1)系统构件关系设计 ;2 )数据收录处理 ;3)急救车路径规划。
韦中亚田原刘宇邬伦
关键词:GSM信息流系统结构
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栅格数据被引量:1
2017年
土地利用/覆盖是反映地表开发利用和覆被状态的重要参数,是许多地理和生态研究的基本参数。本数据集以Landsat 8卫星OLI无云或少云(云量小于10%)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根据影像数据满足质量要求的影像覆盖情况,利用ArcGIS软件进行解译分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提取采取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经eCognition8.7软件支持下的多尺度分割后,选择空间、光谱、纹理、形状作为分类特征,采取基于规则集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和人工目视修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利用实测的1028个样本点进行精度评估,得到数据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5.4%和0.807。将eCongnition里解译的每个分区结果导出为shapefile格式的矢量数据,通过Arc/info AML语言脚本程序对矢量数据进行矢量–栅格转换,使用ArcGIS软件对数据按照研究区范围拼接、裁剪、重采样,得到最终分辨率为250 m的土地利用/覆被栅格数据。
朱源刘宇赵亮
关键词:黄土高原面向对象分类栅格数据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