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世文

作品数:52 被引量:577H指数:1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康复
  • 22篇卒中
  • 21篇脑卒中
  • 15篇偏瘫
  • 11篇康复治疗
  • 10篇脑卒中偏瘫
  • 7篇生理学
  • 7篇偏瘫患者
  • 7篇脑血
  • 7篇脑卒中偏瘫患...
  • 7篇康复训练
  • 5篇血管
  • 5篇脑血管
  • 4篇早期康复
  • 4篇中风
  • 4篇神经生理
  • 4篇神经生理学
  • 3篇正中神经
  • 3篇肢体
  • 3篇肢体功能

机构

  • 51篇吉林大学第一...
  • 3篇大庆油田总医...
  • 3篇大连大学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长春中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52篇刘世文
  • 12篇蔺勇
  • 5篇王桂芳
  • 5篇李贞兰
  • 4篇吕政
  • 4篇宋洪臣
  • 3篇高放
  • 3篇张丽君
  • 3篇王雪峰
  • 3篇李艳
  • 2篇刘松
  • 2篇曹丽华
  • 2篇张红
  • 2篇安晓芳
  • 2篇安莲华
  • 2篇戴文晋
  • 2篇殷淑萍
  • 2篇刘然
  • 2篇魏英玲
  • 2篇张鉴栩

传媒

  • 24篇中国康复医学...
  • 5篇现代康复
  • 5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吉林医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一定区域内脑卒中偏瘫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及其与脑损伤侧及神经心理学症状的相关性 ,探讨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对策。方法 实验组Pusher综合征 39例 ,对照组91例。检查脑损伤部位及相关神经心理学症状 ,每周施Barthel指数 (BI)评价及功能训练、ADL训练等。结果在本区域内 ,Pusher综合征占研究阶段所有入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入选患者的 30 %。右脑损伤Pusher综合征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实验组单侧空间忽略和疾病失认的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 0 1 )。实验组脑出血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多于脑梗死 (P <0 .0 1 ) ,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及内囊后肢均受损的百分率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两组治疗后的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 0 0 1 )。两组间最后的ADL水平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在获得同一水平最佳功能所需时间上 ,实验组比对照组多 9周 (P <0 .0 5)。结论 Pusher综合征在本研究阶段、一定区域内 ,占所有入院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偏瘫不能行走患者的 30 %。而且多在右脑损伤时出现 ,易伴有神经心理学症状。Pusher综合征不影响患者最后的功能恢复 。
刘世文蔺勇陈颖
关键词:PUSHER综合征脑卒中
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丧失对膝反张影响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通过本体感觉丧失程度来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的机制,从而确定其临床康复治疗的对策。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本体感觉丧失程度分为2组,即第1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存在)49例,第2组(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15例。分别在入院当时、入院后3个月和6个月测定腿部肌群肌力、关节位置觉、振触觉,并记录初次站立时间,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膝反张的发生与初次站立时间的早晚有关(P<0.05),3个月时在腿部肌群肌力对膝反张发生的比例影响方面,本体感觉存在组和本体感觉丧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的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分别比较3个月和6个月时肌力变化,本体感觉存在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且其中原有的15例膝反张全部矫正。本体感觉丧失组的肌力均从2—3级恢复到4级,原有的10例膝反张患者仅1例得到矫正,合计有6例无膝反张,且本体感觉全部恢复。卒中6个月以上膝反张很难矫正与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的丧失有显著的关系(P<0.01)。结论:CVA偏瘫患者早期由于肌力太弱过早站立是膝反张形成的重要因素;肌力的改善,可使膝反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本体感觉丧失的患者不如本体感觉存在的患者,尤其在患病后期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丧失可能是膝反张难以矫正的主要原因。
刘世文高放吕政刘然
关键词:脑卒中膝反张肌力本体感觉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大脑再塑机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脑卒中后及康复过程中,在相应脑内运动功能区激活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运动模式下皮质功能再塑的表现。方法:选取2003-02/10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8例,在发病后1周始进行连续两个月的康复。在康复前、康复1,2个月时运用Brunnstrom分级、Caroll上肢功能量表(0 ̄100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好)对其手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GEMR/iHiSpeed1.5超导磁共振扫描机进行磁共振成像功能激发检查。患者用病手执行简单运动(快速连续的拇指与其他各指的对指动作)、随意运动(用病手摸不同形状的木块),获得脑功能激发图像,观察脑内相关功能区的激活情况。结果: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康复后所有患者Brunnstrom分级和Caroll上肢功能评分均较康复前有明显改善。②病手简单运动时脑内相关功能区的激活情况:8例受试者7例在损伤后早期手指不能对指,所以没有激活;M1,SMA,PMA脑区和小脑呈现单侧激活-双侧激活-单侧激活的变化过程;随着运动功能恢复,脑内激活数目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几乎接近正常人脑功能表现。③病手随意运动时脑内相关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实验中发现引起的运动相关功能区的激发情况变化多样,规律性较差,但其中5例受试者表现出损伤后激发数目明显减少,许多对运动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功能区亦不激活;随着运动功能恢复,激发区数目呈上升趋势,同损伤后简单运动的激活表现。结论:①脑卒中后病手经过康复治疗简单运动恢复较好,康复治疗2个月后脑内运动功能相关区域激活的规律已同正常人。②脑卒中后病手随意运动恢复较困难,康复治疗后不如简单运动恢复好,脑内相关运动功能区激活无明显的规律性。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脑内相应的运动功能区激活增多。
李艳刘世文张丽君曹丽华王雪峰戴文晋隋晓亮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脑卒中
三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8
2007年
目的: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各分中心患者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两个层次上区组随机化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688例,对照组677例,共计1365例,康复组患者予以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但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同康复组,分别于入选时、发病后第1个月末、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进行评测。结果:入选时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综合功能分布情况康复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入选后各阶段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患者入选后不论是脑梗死康复组、脑出血康复组、总体康复组患者综合功能测评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患者入选后各阶段的综合功能改善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个月随访治疗后,脑梗死康复组、脑出血康复组和康复组总体患者的综合功能分别改善了42.78分、50.85分和44.98分,而对照组分别改善了26.94分、32.20分和28.33分。即和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康复组则多改善15.84分,脑出血康复组多改善18.65分,康复组总体上多改善16.65分。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各阶段综合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A组)胡永善吴毅刘世文黄东锋孙启良王彤倪朝民许俭兴安晓芳张继荣贾子善陈文华何成奇冉春风窦祖林顾新尤春景邱纪芳王小兵程安龙黄国志王玉洁陈卓铭
关键词: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
中风偏瘫后的非麻痹侧问题被引量:7
2000年
蔺勇张京红刘世文
关键词:中风偏瘫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变化
2006年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波幅:(0.8039±0.1573),(0.4067±0.1703)mV,P<0.05演,眼频率:(0.8561±0.2668)%,(0.6500±0.1976)%,P<0.05演,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穴P>0.05雪;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穴P>0.05雪。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波幅:(0.8039±0.1573),(0.3917±0.1316)mV,P<0.05演,眼频率:(0.8561±0.2668)%,(0.6391±0.2594)%,P<0.05演。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
蔺勇魏维殷淑萍齐文华刘世文冯加纯
关键词:偏瘫神经生理学
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7年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卒中后的运动感觉后遗症中.对患者ADL独立能力和步态影响最大的就是体位控制障碍,此外在众多生物学、力学和功能学特点中,体位的控制也是获得生活自理的最佳预测因素口。并且与康复治疗后的身体感知残疾显示很高的相关性日。Pusher综合征是一种脑卒中后较为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由Davies首先描述并提出,在国内被译为“倾斜综合征”、“中线偏移征”或者“身体不成直线”。Pusher综合征患者在任何体位都强烈地向瘫痪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被动校正。Pusher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其发生率是25%,1996年哥本哈根卒中研究报道其发生率是5%-10%。国内统计脑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是23%,以上数据均非普查性质,属于局域性调查。Pusher综合征的改善,对于患者的生活自理、社会参与和全面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迄今为止.尚缺少常规物理疗法是对类似Pusher综合征的平衡障碍的最好的治疗方法的证据,没有描述Pusher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确定性结论。可利用的影像学资料少,功能影像学方面更是空白。目前关于Pusher综合征的很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必需对Push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自然康复机制、康复介入时功能改善速度和程度的代偿机制有深刻的理解。现就目前了解的Pusher综合征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病变定位、典型征象、自然发展过程、可能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因素、检查方法及针对的康复治疗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袁雯静刘世文
关键词:PUSHER综合征脑卒中后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机制生活自理康复治疗
半侧空间忽略症状与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有和无半侧中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方法:①选择2002-11/2003-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均对观察目的知情同意。设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2例为阳性组,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2±8)岁;全部为右基底核区脑卒中。无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3例为阴性组,其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66±8)岁;左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5例,右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8例。②于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每周进行1次。该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总分>60分为良。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全面的康复功能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训练。同时对症治疗。结果: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入、出院时阳性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低于阴性组[阳性组:(22.50±13.46),(62.83±14.72)分;阴性组:(37.62±11.98),(79.69±10.59)分,P<0.01]。出院时Barthel指数提高度差异不明显[阳性组:(40.33±19.20)分;阴性组:(42.08±11.11)分,P>0.05]。阳性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阴性组[(79.83±67.99),(34.15±18.80)d,P<0.01]。结论:①基底核脑卒中出现半侧空间忽略症状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②伴有和不伴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相近。
王永才刘世文王连仲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日常生活活动偏瘫
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探讨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表达变化。方法:“四血管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应用逆转录聚合聚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ICEmRNA表达。结果:缺血30min再灌注,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DNA断裂百分率增高,再灌注24h达高峰,ICEmRNA表达呈增强趋势,再灌注6h达高峰,再灌注24h表达呈下降趋势,但仍表达较高水平。结论:ICE参与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其表达增强,促进神经细胞凋亡。
徐忠信王迎姿钱佳利邬英全刘世文
关键词:全脑缺血细胞凋亡ICE
颈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程序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1996年
颈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程序的临床分析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康复医学科刘世文,张艳玲,王桂芳,展新,宋洪臣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discherniation,CDH)系颈椎病中症状较重、预后欠佳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CT或MRI观察到颈椎间盘向...
刘世文张艳玲王桂芳展新宋洪臣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突出康复程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