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丽
- 作品数:22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清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拉克替醇的保护效应
- 目的研究不同内毒素水平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差别,并探讨拉克替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9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内毒素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体内抗氧化水平;选...
- 陈春雷盛吉芳俞秀丽肖党生毛卫林李兰娟
- 文献传递
- 慢性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血清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拉克替醇的保护效应
- 目的:研究不同内毒素水平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差别,并探讨拉克替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9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根据内毒素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体...
- 陈春雷盛吉芳俞秀丽肖党生毛卫林李兰娟
-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微生态制剂拉克替醇
- 文献传递
- 终末期肝病模型动态评分评估HBV相关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变化率(AMELD)在预测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HBV相关肝衰竭患者98例,随访24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MELD、AMELD分值。比较...
- 王薇薇过建春李春青荀运浩王宇芳俞秀丽石伟珍
- 关键词:肝衰竭乙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模型
- 文献传递
- 原位肝移植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将雄性Brown-Norway(BN)大鼠40只随机分成肝移植组(BN-BN,n=16,共8对)、模拟移植组(n=8)、假手术组(n=8)和对照组(n=8),24h后处死,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回肠末端超微结构变化、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细菌易位至肝、脾、肾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比例。结果肝移植术后24h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下降(P〈0、05),移植组与模拟移植组存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的损伤;肝移植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P〈0.01),细菌易位至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阳性率增加(P值均〈0、05);与模拟移植组比较,肝移植组细菌易位至肝脏的阳性率增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和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可能与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所经历的缺血再灌注过程有关。
- 俞美红俞秀丽陈春雷高良辉毛卫林严冬陈瑜盛吉芳李兰娟郑树森
- 关键词:肝移植内毒素类细菌易位
- 白细胞介素-18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及N-乙酰半胱氨酸疗效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中的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肝对IL-18水平的影响,为重肝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分析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γ-干扰素(γ-IFN)、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表达,以及动态变化;通过NAC治疗(29)例与综合治疗(36例)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中疗效的对比,观察TL-18、γ-IFN、NO和SICAM-1水平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重肝患者血清上述四项指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AC治疗组血清上述四项指标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NAC治疗组四项指标与SB、PA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后四项指标与SB改变呈显著正相关,与PA改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L-18等细胞物质与重肝具有相关性。NAC可降低上述物质的水平,可用于治疗重肝。
- 潘红英娄国强赵年丰童永喜吴惟一卢德荣俞秀丽吴锡铭王宇芳
-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一氧化氮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N-乙酰半胱氨酸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早期血清IL-18和NO水平变化及N-乙酰半胱氨酸对其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一氧化氮 (NO)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慢重肝 )早期中的作用以及N 乙酰半胱氨酸 (NAC)治疗慢重肝早期对IL 18和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 6 5例慢重肝早期患者血清IL 18和NO的水平表达及动态变化 ;通过NAC治疗 2 9例与单用综合治疗 36例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中疗效的对比 ,观察IL 18和NO水平表达的变化及影响。结果 慢重肝早期患者血清IL 18、NO水平分别为 :NAC组 :( 2 5 9.4 1±13.79) pg/ml,( 191.5 7± 6 .95 ) μmol/ml;综合治疗组 :( 2 6 4 .97± 18.91) pg/ml,( 2 0 6 .17± 10 .16 )μmol/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IL 18:( 84 .93± 2 .5 9)pg/ml,NO :( 6 0 .74± 4 .2 5 ) μmol/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NAC组经治疗后上述两项指标的水平分别是 ( 136 .86± 17.6 3) pg/ml,( 112 .34±12 .5 7) μmol/ml,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NAC组治疗后有效组IL 18、NO水平由治疗前 ( 2 74 .89± 16 .92 ) pg/ml,( 196 .30± 6 .10 ) μmol/ml分别下降至 ( 97.6 7± 17.11)pg/ml,( 74 .18± 4 .86 ) μmol/ml;而无效组则由治疗前 ( 2 18.78± 16 .81) pg/ml,( 179.17± 19.75 ) μmol/ml分别升高至 ( 2
- 潘红英娄国强赵年丰童永喜吴惟一卢德荣俞秀丽王宇芳
-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血清IL-18NON-乙酰半胱氨酸
- 终末期肝病模型动态评分评估HBV相关肝衰竭预后的价值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其变化率(△MELD)在预测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HBV相关肝衰竭患者98例,随访24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MELD、△MELD分值。比较不同时间点存活与死亡患者MELD及△MELD分值,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MELD及△MELD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以最佳临界值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病死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各组生存率变化。结果98例患者24周内死亡52例,存活46例,死亡组与存活组间MELD、△MELD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I〉23组8、12、24周病死率均明显高于MELD〈23组,△MELD〉4.5组病死率也高于△MELD〈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判断患者12、24周预后△MELD的AUC(0.823、0.815)明显大于MELD的AUC(0.680、0.684)(P〈0.05);生存分析显示以最佳临界值分组,各组间累积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适用于我国HB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MELD评估预后的准确性要高于初始MELD,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过建春李春青荀运浩王宇芳俞秀丽石伟珍施军平娄国强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预后终末期肝病模型
- 96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甲型HlNl流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对甲型H1Nl流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9年8月20日至9月23日于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26.52±10.62)岁,64例有甲流接触史.以发热100%、咳嗽86.4%、咽痛66.6%和肌肉酸痛32.3%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 甲型H1N1流感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很难区分,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查及时诊断隔离治疗.
- 王宇芳过建春娄国强荀运浩俞秀丽石伟珍施军平喻剑华
-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流行病学
- 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观察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24h后血清及肾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匀浆的MDA、SOD、血肌酐和尿素氮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79.21、-12.27、-61.37、-39.37、-33.17、-16.11,P均<0.05);血必净治疗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匀浆的MDA、SOD、血肌酐和尿素氮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41.52、-19.31、-58.31、-52.40、-12.39、4.07,P均<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血必净注射液明显减轻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 俞秀丽黄劲松谢蕾岑立冲朱雄鹰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血必净注射液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01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同时进行肝脏活检术检查和生物化学、铁蛋白、血清HBsAg、HBVDNA定量检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法评价血清HBsAg水平预测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结果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基因型和家族史对CHB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无明显影响(P〈0.05)。AST、ALT随着炎症、纤维化进展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93、96.344、47.847、63.981;P=0.000、0.000、0.000、0.000)。纤维化为S4时,HBVDNA明显下降(χ2=33.322,P=0.000)。HBsAg水平随着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步下降(r=68.173,15.719;P=0.000,0.000)。HBsAg水平预测≤G3和≤s3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和0.793,特异度分别为0.778、0.891,灵敏度依次为0.685、0.633。结论中国CHB患者HBsAg水平随着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程度加重而逐渐下降。血清HBsAg水平对CHB患者肝脏炎症≤G3和纤维化≤s3的预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对纤维化的预测优于炎症。
- 钟丽华蒋艳明娄国强俞秀丽刘红过建春朱梦飞荀运浩
- 关键词:乙型炎症纤维化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