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佟彦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16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盆地
  • 4篇胶莱盆地
  • 3篇地层
  • 2篇地层剥蚀
  • 2篇构造应力
  • 2篇构造应力场
  • 2篇古构造
  • 2篇白垩纪
  • 2篇剥蚀
  • 2篇不整合
  • 2篇不整合面
  • 1篇等深流
  • 1篇等深流沉积
  • 1篇地层剥蚀厚度
  • 1篇地层剥蚀量
  • 1篇地层格架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江汉石油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海石油基地...

作者

  • 12篇佟彦明
  • 3篇宋立军
  • 3篇吴冲龙
  • 2篇何幼斌
  • 2篇危宇宁
  • 2篇程涛
  • 1篇彭德堂
  • 1篇纪云龙
  • 1篇余慧娟
  • 1篇朱杰勇
  • 1篇毛小平
  • 1篇曾少军
  • 1篇卢明国
  • 1篇柳忠泉
  • 1篇张中旺
  • 1篇旷宏伟
  • 1篇钟巧霞
  • 1篇刘丽军
  • 1篇梁雄兵
  • 1篇郭成贤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莱盆地莱阳期古构造应力场分析及模拟被引量:13
2007年
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从胶莱盆地莱阳组的同沉积构造活动研究入手,通过盆内不同方向的平衡剖面所反映的伸展量来认识盆地在莱阳期的应变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状况。然后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基于ANSYS系统的有限单元法平面线弹性模拟加以检验,最后确定了胶莱盆地在莱阳期的动力学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莱阳期受控于双轴拉张应力场的作用,这可能与更大规模的区域性裂陷作用有关。
佟彦明
关键词:胶莱盆地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
坪北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被引量:7
2005年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研究陕北坪北地区上三叠统长4+5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通过钻井岩心与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界面, 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 将长4+5油层组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级次的旋回层序。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 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并建立不同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 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程涛余慧娟佟彦明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地层格架
R_o差值法恢复地层剥蚀量的不合理性被引量:12
2006年
Dow(1977)利用不整合面处上下构造层Ro的差值来估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求取了实例剖面中两构造层的最高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发现该方法从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合理性。该方法的结果不能解释该剖面下构造层实际的Ro值和所经历过的最高古地温;用该方法的结果和原理还可推导出其它一些不合理的结论;该方法的原理和真柄钦次泥岩声波时差法的原理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认为将实际上存在剥蚀地层的Ro剖面外推可以得到无剥蚀情况下的结果是该方法在原理上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利用Ro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
佟彦明吴冲龙
关键词:不整合面剥蚀量
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被引量:10
2005年
系统研究金平县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弧后盆地拉张的构造环境。并提出本矿床为幔源岩浆熔离-结晶分异,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依次脉冲式贯入成矿和成矿期后煌斑岩浆侵入破坏,并叠加成矿的矿床成因模式。从而,建立了本区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型,并对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出建议。
宋立军吴冲龙朱杰勇尹潘梁雄兵张中旺佟彦明
关键词:地球化学成矿环境成矿模式铜镍硫化矿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事件沉积被引量:6
2002年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震旦纪先后发生了热事件、冷事件、重力事件等突发性灾变沉积。早震旦世发育由河流作用与陆地冰川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沉积 ;晚震旦世则发育由两次台地—盆地—台地的海进—海退旋回形成的巨厚海相碳酸盐沉积。热事件沉积产物见于下震旦统莲沱组 ,夹于河流相沉积的砂岩及粉砂岩中。根据凝灰碎屑的岩石学特征 ,可将其分为降落型凝灰碎屑和水携型凝灰碎屑两类。冷事件沉积产物为下震旦统南沱冰碛层 ,属低纬度低高程的大陆冰川沉积。重力事件可分为滑塌事件和浊流事件 ,其沉积产物均分布于上震旦统 ,夹在大套的深水碳酸盐岩中。其中滑塌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滑塌角砾白云岩 (石灰岩 ) ,浊流事件的沉积产物主要为浊积颗粒石灰岩 (白云岩 )。
佟彦明郭成贤危宇宁
关键词:热事件冷事件震旦纪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的GIS辨析被引量:4
2008年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GIS3·2a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段各砂层组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的沉积特征、纵向上的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主要的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佟彦明韩飞何幼斌彭德堂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三段坡度分析
胶莱盆地构造演化研究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胶东半岛胶莱盆地处于一系列具有重大地质意义的大型构造带交汇处,其形成和演化可能受控于太平洋 (古)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诱发的区域应力场和大陆岩石圈深部动力 (底侵...
佟彦明
关键词:胶莱盆地白垩纪
文献传递
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横穿诸城凹陷的南北向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苏鲁造山带北侧边界的中上地壳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上部的胶莱盆地沉积盖层、中部的苏鲁楔状地体和下部代表华北板块的胶北地体;诸城凹陷边缘和内部断裂均显示同沉积正断层性质,苏鲁楔状地体中发育一组向北仰起的叠瓦状逆冲断层,而胶北地体显示了向南俯冲的态势.由此而论,可能存在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向俯冲于苏鲁地体之下的陆陆碰撞机制,苏鲁地体可能具有与大别地体相似的花状造山带结构.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柳忠泉宋立军佟彦明
关键词:苏鲁造山带胶莱盆地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陆陆碰撞
利用平衡剖面快速判定盆地区域古构造应力方向——一种分析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被引量:15
2007年
确定古构造应力方向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该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盆地古构造应力方向的新方法。首先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盆地在各地质时期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然后借鉴材料力学中利用应变花求取主应力方向的办法,将盆地在3个不同方向上的形变率等同于应变花的3个线应变,进而利用相应公式求得盆地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利用该方法求得胶莱盆地白垩纪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第一拉张主应力方向分别大致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和南—北向,这与由其他传统地质方法分析得到的结果对应性良好,说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此外,形变率在不同方向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可反映盆地的力学性质,因此该方法还有助于判定盆地类型和成盆机制。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不受地层出露情况的制约。
佟彦明钟巧霞
关键词:古构造应力场平衡剖面白垩纪胶莱盆地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被引量:56
2005年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更合理和更简便地利用Ro数据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对最高古地温法作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利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仅继承了最高古地温法的合理思想,而且大大简化了具体操作过程。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和不整合面位置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用最高古地温法和新方法对Dow(1977)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分别得到2735m和2537m的剥蚀厚度,相近的结果说明了新方法是实际可行的,且操作起来更加简便。但Dow(1977)得出的剥蚀厚度只有500m,从多个方面分析Dow(1977)的结果和原理不太合理。新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中。
佟彦明宋立军曾少军程涛危宇宁
关键词:不整合面剥蚀厚度镜质体反射率地层剥蚀厚度数据恢复构造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