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颖

作品数:21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铜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中唐
  • 3篇文学
  • 3篇写作
  • 3篇旷达
  • 2篇代文
  • 2篇心理
  • 2篇修养
  • 2篇诗歌
  • 2篇诗人
  • 2篇农诗
  • 2篇人格
  • 2篇人格修养
  • 2篇文化
  • 2篇乱世
  • 2篇论文写作
  • 2篇悯农
  • 2篇悯农诗
  • 2篇乐府
  • 2篇古代文学
  • 2篇毕业论文

机构

  • 20篇铜仁学院
  • 1篇呼和浩特职业...
  • 1篇铜仁职业技术...

作者

  • 20篇余颖
  • 4篇陈明霞
  • 3篇水汶
  • 1篇刘利斯
  • 1篇刘明智
  • 1篇田旭东

传媒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2篇九江学院学报...
  • 2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作家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阴山学刊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攀枝花学院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合肥学院学报...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旅游(下...
  • 1篇教育界(高等...
  • 1篇蚌埠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先秦乱世与屈骚精神被引量:1
2017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此时社会关系变更,社会动荡,思想繁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楚国国内也逐步走向衰落,这种乱世世态催生了屈骚精神。屈骚精神是屈原在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与时代精神。具体体现为修己精神、怀疑精神、美政精神、爱国精神与殉道精神。又由于楚国相对于其他诸侯国,思想上受中原束缚较少,理性精神较弱,因此屈骚精神呈现出情深的美学特色。
陈明霞余颖
关键词:屈骚精神
坚忍 期盼 反抗——由中唐悯农诗歌看当时农民的心理状态被引量:1
2009年
唐安史之乱前,文人写作的悯农诗歌尚属寥寥。安史之乱后的整个中唐时代,悯农诗数量突然大增,这些诗歌不仅仔细描摹了中唐农民生活的状态,而且对中唐农民的心理状态也作了清晰的刻画。基于对中唐悯农诗文本的分析,揭示出中唐农民从坚忍到期盼直至反抗的整个心理流程,以弥补正史之不足,并展现出中唐下层人民沉重的心灵世界。
余颖
关键词:中唐悯农诗坚忍期盼反抗
论中唐悯农诗歌的史学价值
2012年
中唐悯农诗歌是兼具士大夫身份的文人写下的怜悯民生的诗歌,其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具有文学、思想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可与现存的史料相印证,以证史之不虚;另一方面悯农诗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弥补史料之不足,为研究中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依据。
余颖
关键词:中唐悯农诗政治历史价值
研究式学习模式下《古代文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
2015年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的不爱学、不会学、难学好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能力的问题。在这种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要形成坚持全面多向、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抓住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与区别、全面审美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最终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余颖
关键词:研究式学习《古代文学》辩证思维
论“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歌风格的差异
2019年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是唐代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王孟韦柳”,可见他们四人的诗歌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细究他们的诗歌可以发现“王孟”诗歌与“韦柳”诗歌存在着“雄浑开阔”与“峭拔幽静”、“清远恬淡”与“幽 独冷寂”的差异。
余颖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论苏轼词中的丈夫柔情
2012年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极具开创性的一位。从词体风格而言,前人或认为其词"开启豪放派",或认为其"词极超旷";故而苏轼其人也常被人看成"豪士"或"达人"。然而,阅读苏词,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满怀柔情的丈夫。在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家园,对妻子、弟弟以及朋友的浓浓之情。
余颖
关键词:苏轼词柔情故土
融合中西 超越中西——论王国维“境界说”对叔本华美学的借鉴被引量:3
2009年
王国维是一位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在各西方美学家中,王国维尤好叔本华,因而叔本华的观点也必然渗透于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中。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以及"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三方面考察,可以见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上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的借鉴。
余颖
关键词:境界论
“和”文化视角下的苏轼旷达
2012年
对于苏轼的旷达及形成原因,古今学者研究颇丰。本文从探究苏轼旷达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特色着手,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即"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苏轼旷达的形成及特色,并发掘其旷达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和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启示意义。
余颖
关键词:旷达人格修养
陶渊明的精神自救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体现
2016年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与刘宋之交,此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他虽少有大志,几度出仕,但党同伐异、尔虞我诈、拜迎官长的官场生活令他深感痛苦与厌恶。于41岁时,他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宣告彻底辞官归田。文章中所写到的家庭之暖、自然之乐、隐逸之趣、陇亩躬耕、书酒忘忧、乐天安命既是他对未来归田生活图景的描绘,也是他摆脱烦恼痛苦、寻求精神解救的良方。
余颖
关键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旷不离世 旷而有为 旷而智慧——论苏轼其人其作的旷达
2011年
苏轼之旷达,古今论者较多,但多及其一端,总不能全面把握苏轼旷达之特质。细考苏轼之诗词文作品,并对照其人生经历,可以发现苏轼之旷达,其核心在于他能做到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
余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