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其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3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生态系统
  • 5篇CERN
  • 4篇数据集
  • 4篇土壤
  • 4篇陆地生态
  • 4篇陆地生态系统
  • 3篇生态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动态
  • 3篇岷江上游
  • 3篇干旱河谷
  • 2篇地表水
  • 2篇地下水
  • 2篇亚高山
  • 2篇演替
  • 2篇中国陆地生态...
  • 2篇中国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站
  • 2篇台站
  • 2篇土壤水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成...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中国科学院华...
  • 6篇中国科学院遗...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15篇何其华
  • 6篇蒋正德
  • 6篇包维楷
  • 5篇尹春梅
  • 5篇朱治林
  • 5篇姜峻
  • 5篇郭永平
  • 4篇张法伟
  • 4篇张心昱
  • 4篇唐新斋
  • 4篇程一松
  • 4篇孙晓敏
  • 4篇鲁志云
  • 4篇傅伟
  • 4篇杨风亭
  • 4篇刘文杰
  • 4篇林静慧
  • 4篇苏宏新
  • 4篇袁国富
  • 4篇李伟

传媒

  • 6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亚高山森林乔木层群落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21年
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是西南山地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本研究以川西茂县大沟流域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形成的华山松和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结构特征、物种组成与群落动态变化,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发展趋势,为区域人工林和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演替进程,油松人工林内乔木层密度增加,径阶和高度分布范围也呈增加趋势,乔木层树种幼苗更新较弱,大径级个体增加,群落演替趋于稳定;华山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乔木层密度先降低后增加,径阶和高度变化趋向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幼龄个体增加,处于增长状态。(2) 3种森林乔木层物种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山松人工林增加最为明显,从12种增加到23种,人工栽种树种的重要值降低,保留带内残留的乡土阔叶树种重要值增加,成为华山松人工林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油松人工林内造林密度较高,乡土阔叶物种更新与生长受到抑制,林窗是促使其物种增加的主要原因;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内乡土树种重要值之和从2005年的35.48%增加至2015年的81.12%,锐齿槲栎等乡土阔叶树种成为其优势种,是其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3)不同恢复途径下,油松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多样性随着时间进程显著增加,与次生林多样性指数接近。从长期来看,低密度"等高交错配置造林模式"形成的华山松人工林对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效果与自然恢复相似。
陈晓霞包维楷何其华补欢欢廖礼彬周志琼石福孙
关键词:次生林造林模式群落演替人工林自然恢复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酸碱度和总溶解性固体数据集被引量:3
2020年
水体的酸碱度(pH)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为生态系统水体质量长期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降水pH可以表征其是否为酸沉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H则关系到水质是否对植物生长和动物饮用存在危害等。TDS是表征水体溶解性固体总含量的指标,同样影响到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和动物的生存分布。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农田、森林、荒漠、草原、沼泽5种典型生态系统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pH和TDS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分析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酸碱度和TDS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提供数据,可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质酸碱度和盐碱化的长期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刘旭艳唐新斋朱治林袁国富袁国富王娇张心昱常学向程一松孙晓敏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戴冠华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路永正鲁志云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张志山杨风亭尹春梅张志明
关键词:生态站地表水
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被引量:28
2006年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是岷江上游区域主要的群落类型,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量、树干茎流量等指标。通过混交林对24场降雨分配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83.47 mm、穿透量81.43 mm、茎流量2.00 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0.0%,48.8%,1.2%;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而线性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重建后的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上效果明显。
常志勇包维楷何丙辉杨以翠何其华
关键词:降雨分配
一种山区坡地生态公益林恢复重建技术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乡土多样性及其资源就地保育、有机结合了自然恢复更新与人工造林的一种生态公益林恢复重建技术方法。本发明方法为在坡地灌丛中,沿等高线设计种植带与保留带交错配置方案后在种植带造林,种植带起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的作用,...
包维楷何其华潘开文丁建林庞学勇
文献传递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途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2024年
川西亚高山森林作为西南林区主体,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该区域植被恢复方式主要为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比较不同恢复方式下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与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不同恢复模式形成的的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途径下,乔木层物种数都呈现增加趋势,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1种、7种、8种;(2)华山松人工林中华山松重要值从48.06%降低到31.1%,乡土阔叶树种四川蜡瓣花进入乔木层,2020年重要值增大至21.62%,油松人工林中油松重要值逐渐降低,从43.59%降至29.76%;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乡土树种锐齿槲栎逐渐成为第一优势种,2020年重要值增至19.9%。(3)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温带区系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71.43%,80.77%和84%,温带区系特征明显。(4)华山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径级结构均为偏正态分布;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径级分布呈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为主。(5)不同林型的乔木层高度在15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油松人工林>华山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6)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显著大于两个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较大,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人工林恢复速度大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新能力更�
李婧怡陈晓霞李梦玮张楠楠张楠楠周志琼丁建林何其华李晓明
关键词:群落演替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亚高山森林
2005~2015年CERN光合有效辐射数据集被引量:3
2017年
光合有效辐射在生态学、农学以及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是揭示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的基本生理变量,是光合潜力、潜在产量的评估研究和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土壤碳的固定模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数据之一。该数据集涵盖了中国8个典型陆地生态类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下属的40个辐射观测站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日均值,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通过对传感器的集中标定与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保障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光谱仪、辐射标准灯传递辐射基准方案,对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进行集中标定与比对,标定精度小于5%,符合世界气象组织(WMO)标准;采用极值法对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刘慧刘慧胡波胡波刘广仁王跃思白帆陈永福程一松杜明武杜明武高美荣高永平高永平郭永平郭永平韩军韩军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李国振李猛李玉霖李玉霖林静慧刘文杰刘允芬娄金勇孟泽宋星宇宋星宇孙维孙维王可琴王克林武传胜徐浩徐文婷
关键词:CERN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
2005~2014年CERN野外台站气象观测场土壤含水量数据集被引量:5
2017年
土壤水分是影响陆地-大气边界层能量和物质传输的重要因子。土壤水分含量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指标。截至2014年,CERN全国范围内包括农田、森林、草地、荒漠与湿地等生态类型的34个陆地生态系统台站,依据陆地水环境观测规范、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范,设立观测样地,并开展土壤含水量的长期定位观测与数据汇交及质控工作。CERN水分分中心选取了这34个台站2005~2014年气象观测场的土壤含水量长期监测数据,通过进一步统一规范数据格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较长时间序列的公开共享数据集,为土壤含水量时空动态的遥感反演、模型估算验证提供地面实测数据支撑。
唐新斋袁国富朱治林朱治林孙晓敏张心昱戴冠华孙晓敏傅伟常学向戴冠华何其华傅伟黄苛郭永平何其华何永涛李伟姜峻蒋正德李猛李伟李玉强李晓欣李新虎孙聃李玉强鲁志云苏宏新王书伟徐文婷杨风亭王吉顺王书伟徐文婷杨风亭尹春梅张法伟张加双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台站CERN
2005~2014年CERN地下水位数据集被引量:1
2017年
地下水是一个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位数据可为研究地下水的长期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34个台站采用人工或自动记录方法观测的2005~2014年地下水位深度数据。重新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加规范,质量也有所提高。此外,为了便于用户了解台站地下水位的概况(如平均深度及其变化),我们还计算了各台站地下水位深度的平均值及其标准差。
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程一松孙晓敏戴冠华常学向程一松褚国伟戴冠华郭永平何其华傅伟蒋正德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李猛李少伟李伟刘新平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新平苏宏新鲁志云路永正盛钰苏宏新唐家良杨风亭尹春梅张法伟
关键词:地下水位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被引量:252
2003年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在这些地区开展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土壤水分测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中子水分仪和时域反射仪已成为常规测量仪器 ,新型仪器不断出现 ,总的趋势是仪器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壤水分有其时空变化规律 ,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和水平位置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降水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 ,气温、太阳辐射等其它气象因子对土壤含水量也用一定影响。此外 ,坡向、坡度、坡位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特性、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等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是对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就我国而言 ,宜加强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促进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
何其华何永华包维楷
关键词: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中子水分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