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强
-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对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方法3例颈静脉球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结果3例患者肿瘤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2例栓塞后1周行手术切除,均完全切除且出血量少。栓塞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颈静脉球瘤的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抑制肿瘤生长有积极的作用,术前栓塞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马海清许林锋洪国斌陈耀庭任强骆江红
-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
- 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8例在栓塞后1~3个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2例累及心房。2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 骆江红许林锋周经兴江容坚陈耀庭任强洪国斌
- 关键词:下腔静脉癌栓栓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CT引导经皮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PMCT治疗TACE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影像学结果的情况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行PMCT治疗的病人,应用“二步法”穿刺:定位后行穿刺道局部麻醉,首先以直径0.6mm、长8cm的腰穿针向肝内病灶穿刺;复查CT,根据骨穿针与病灶的角度和深度,再引入直径2.0mm、长13.5cm的微波天线引导针,针的头端超出病灶边缘约0.5cm,然后引入直径1.6mm的微波天线行微波治疗。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的内容包括影像学资料以及并发症。结果33例病人的CT引导下行PMCT治疗TACE后肝癌穿刺成功率100%,病人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是84.85%、75.76%、72.73%和9.09%、24.24%、33.33%,出现肝脓肿2例,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PMCT对肝功能的损害轻。结论CT引导下行TACE后肝癌的PMCT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明确,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陈耀庭许林锋任强马海清张靖周经兴骆江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CT引导
- 颈动脉造影及选择性栓塞术在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评价颈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在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情况,其中5例行造影及栓塞术。结果6例颈动脉体瘤(CBT)中4例未行动脉造影均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例行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术前栓塞,术中出血平均14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有一侧瘤体仅行栓塞术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增大。6例颈静脉球瘤(JP)中5例行外科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恶性者术中出血500ml,未完全切除后行介入栓塞残留瘤体,2例经造影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术,后行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25ml,明显少于未行栓塞者。患者随访期间症状未见加重。结论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断中常规行颈动脉造影,必要时予以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式。
- 张靖许林锋陈耀庭任强洪国斌马海清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造影栓塞
- 影像检查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平滑肌(肉)瘤9例,血管瘤8例,腺癌6例。其中17例行小肠钡餐造影,1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结果小肠钡餐造影检查。9例小肠平滑肌肿瘤;表现为肠腔充盈缺损,小肠局部受压移位,肠壁不光滑或/和小肠围绕征,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增生和肿瘤染色。6例小肠腺癌;表现为小肠管腔狭窄或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8例血管瘤小肠血管瘤显示供血动脉及分支增粗,血池,回流静脉增粗。结论小肠钡餐造影应为首选方法。下消化道出血则可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 江容坚骆江红周经兴陈耀庭李勇任强
- 关键词:小肠肿瘤影像检查
- 介入处理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并动静脉瘘的机理、介入治疗前后血流改变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介入处理105例中36例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DS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中央型12例,周围型24例。门静脉均见癌栓。30/36例完全阻断血流后行TACE,栓塞前、中、后用碘油、明胶海绵、无水酒精或弹簧圈对AVS填塞。6/36例未能完全阻断血流行TAI术,均为AVS不成功或不能够填塞阻断血流。结果全部病例DSA均可以完全显示AVS的部位、类型及血流改变程度。30/36例可完全填塞AVS阻断血流后有效行TACE。6/36例未能填塞AVS及阻断血流仅行TAI。结论DSA能够直接、全面显示AVS部位、类型及血流改变程度。对于轻中度AVS可阻断血流后行TACE安全,对重度流量大的仅行TAI。
- 骆江红周经兴江容坚任强洪国斌吴静许林锋陈耀庭
- 关键词:肝癌动静脉瘘DSA血流介入
-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处理被引量:3
- 2006年
- 骆江红江容坚许林锋周经兴陈耀庭任强洪国斌
- 关键词:动静脉瘘DSA表现布加综合征肝癌治疗肝疾病
- 经动脉灌注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联合热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动脉灌注吉西他滨(Gemcitabine,商品名健择)和5-氟尿嘧啶(5-FU)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后选择性置管于胰腺癌的供血动脉,灌注吉西他滨1000mg/m2;之后行内生场热疗,热疗同时经动脉留置导管灌注卡铂400mg/m2;热疗后,用输液泵经动脉留置管灌注5-FU1g,连用2d。随访观察客观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患者的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8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22.20%,临床受益反应为44.40%,Kaplan-Meier法计算6、9和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和33.33%,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经动脉灌注吉西他滨和5-FU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耐受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 许林锋洪国斌陈耀庭周经兴骆江红任强
- 关键词:放射学介入性药物疗法
- TACE联合冷循环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分期是Ⅰa~Ⅲa,随机分为治疗组(PMCT和TACE联合治疗组)33例,对照组(TACE组)38例。治疗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2~4周后根据复查的AFP和CT/MR等的影像学检查决定再次行TACE或者PMCT。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内容包括AFP、肝功能、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等。根据随访的生存时间、复发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4.23%、72.29%、61.96%和55.84%、22.79%、11.4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肝癌患者的6个月、12个月、24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6.06%、9.09%、24.24%和7.89%、31.57%、60.52%。TACE联合PMCT治疗肝癌没有严重并发症,对肝功能的损害轻。治疗组33例有5例合并动静脉瘘(AVF),经动脉栓塞治疗后2例AVF消失,3例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行PMCT后AVF消失。结论:本组研究初步显示,TACE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近、中期的效果好。PMCT提供了治疗肝癌合并AVF新的方法。
- 许林锋陈耀庭任强马海清张靖陈斌陆佩霞谭绮云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动静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