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星
- 作品数:19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河北省教育厅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现代性视域中的公民及其公民意识被引量:4
- 2009年
- 文章在对公民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公民意识包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同时,公民意识对于现代性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 于建星
-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
- 如何看待市场行为主体的人性——从“斯密问题”谈起
- 2006年
- 通过对何为“斯密问题”以及“斯密问题”何以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认为市场主体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道德人”,而是平等自由的现实的人。
- 于建星
- 关键词:人性斯密问题经济人道德人
- “非公民”意识论——兼论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之异同被引量:1
- 2010年
- 文章在提出与公民理念相对应的"非公民"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非公民"包括臣民与惰民,同时"非公民"意识包括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惰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从属于臣民意识,但又有别于臣民意识。无论臣民意识还是惰民意识都是"非公民"意识,都应升华为公民意识。
- 于建星
- 关键词:臣民意识
- 独具匠心的理论创新——评高兆明教授的三部新作
- 2006年
- 于建星
-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问题克隆人
-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贫困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观
- 2007年
-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 于建星郑超欣
- 关键词:贫困弱势群体
- 从主体性的视角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 2008年
- 本文从主体性的视角来对"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作一剖析。文章认为,对于个体而言,伦理规范义务是先在,个体必须遵守这些义务规范并将其内化成习惯。同时,人是有主体性的,具有反思权利与意识的,道德是"我"的反思,"我"的选择。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就在于德行是崇高的与德行是有用的之统一。
- 于建星
- 关键词:道德崇高
- 构建和谐社会更需注重实质正义
- 2010年
- 社会正义的实现状况不仅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前途与命运,而且又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通过对西方正义思想的梳理,认为要实现社会的正义,既需要做到程序正义,即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同时更需要注重结果公平和实质正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 郑超欣于建星
- 关键词:和谐社会实质正义
- 罗尔斯契约论方法批判——兼论古典契约论与现代契约论被引量:1
- 2010年
- 本文从与古典契约论比较的维度审视罗尔斯的契约论方法。罗尔斯的契约论与古典契约论有着明显区别:自然状态与原初状态、有知之约与无知之约、自然人性与公民属性、权力的合法性与社会正义,等等。尽管罗尔斯的契约论达到了当代契约论的高峰,但是,其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质疑追问的开放性问题:他并未彻底否定功利主义思想方法;他的思想方法中含有相当程度的直觉主义的色彩;离开"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正义是否可能?
- 于建星
- 关键词:罗尔斯契约论
- 信贷消费与勤俭节约并不矛盾
- 1999年
- 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世纪之交,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凭票消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方式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新的消费方式———信贷消费逐渐成为时尚。对于这种新的消费理念,人们的认识自然会有所不...
- 于建星
- 关键词:信贷消费勤俭节约经济时代
- 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 2007年
-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大任务。它既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这其中特别要关注尤为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而公平与效率又是紧密联系的,如何看等待两者的关系,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二者的关系?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郑超欣于建星
-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