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林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2篇腰椎退变
  • 2篇腰椎退变性
  • 2篇腰椎退变性疾...
  • 2篇手术
  • 2篇退变
  • 2篇退变性
  • 2篇退变性疾病
  • 2篇椎间盘
  • 2篇椎体
  • 2篇骨折
  • 2篇股骨
  • 1篇带锁
  • 1篇带锁髓内钉
  • 1篇带锁髓内钉内...
  • 1篇带锁髓内钉内...
  • 1篇单节段
  • 1篇低氧
  • 1篇低氧环境
  • 1篇腰椎间盘

机构

  • 7篇解放军第三医...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8篇乔林
  • 5篇殷杰
  • 3篇王哲
  • 3篇周玉萍
  • 2篇张卫涛
  • 2篇禹晓东
  • 2篇安勤德
  • 2篇王仁
  • 1篇齐东海
  • 1篇李浩鹏
  • 1篇付清海
  • 1篇梁卓文
  • 1篇刘军
  • 1篇王二丰
  • 1篇王峰亮
  • 1篇胡学昱
  • 1篇许向东
  • 1篇卢腾
  • 1篇黄培培
  • 1篇杨智伟

传媒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治疗的病人82例,按照手术方式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Mis-TLIF治疗。B组42例,采用开放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Open-TLIF),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41. 3±10. 8)分钟,术中透视(12. 0±1. 5)次,B组分别为(118. 5±10. 3)分钟和(4. 0±1. 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术中出血量(127. 5±1. 3) ml,术后引流量(95. 8±3. 1) ml,术后卧床时间(28. 0±1. 5)小时、术后住院时间(120. 0±2. 4)小时,无严重并发症者例数。B组分别为(320. 5±1. 2) ml、(72. 0±3. 2)小时、(144. 0±2. 1)小时、严重并发症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病人腰痛VAS评分术后7天为(2. 0±0. 5)、术后3个月为(3. 1±0. 4),B组分别为(3. 5±0. 5)和(2. 0±0. 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8个月的评估结果中,A组无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失败,Ⅰ级与Ⅱ级融合分别为29例(72. 5%)和11例(27. 5%),B组融合器移位2例,无融合器下沉和内固定失败病人,Ⅰ级与Ⅱ级融合分别为26例(61. 9%)和16例(38. 1%)。结论在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治疗中采用MIS-TLIF方法治疗,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乔林周玉萍徐军鹏陈波殷杰张欢禹晓东
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手术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9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CT、MRI检查,且1周内择期分别行腰椎后路减压术(Y1组)、椎弓根内固定术(Y2组)、椎体间融合术(Y3组),各32例。分析其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治疗有效率,应用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比较其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同时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脊柱-骨盆角(SSA)、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垂直距离(SVA)及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X线、CT及MRI均有特征性表现,腰椎滑脱检出率分别为44.79%,31.25%及94.79%,术后随访6个月腰椎固定稳定,融合良好;三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37%、87.50%和90.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Mc Gill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均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X线检查TK、PI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L、SSA、SS均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分别矫正16.01°、20.77°、9.95°,SVA和PT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分别矫正5.19 cm和8.49°;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8%、12.50%和12.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外科手术前后除TK、PI影像参数外,LL、SSA、SS均较术前增加,SVA、PT均减少,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乔林殷杰徐军鹏陈波张欢周玉萍王哲
关键词:脊椎滑脱腰椎影像学检查
低氧环境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吸收标志物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观察低氧条件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吸收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探讨其在低氧条件下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选用纯种SD雌性大白鼠72只,随机分为A组(低氧去卵巢组)、B组(常氧去卵巢组)、C组(低氧对照组)和D组(常氧对照组)。术后分别在低氧模拟环境下和正常环境下饲养。并于术后4周、12周和24周测量大鼠的腰椎骨密度和相关生化指标,包括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尿脱氧吡啶酚。12周时,去卵巢大鼠骨密度下降较为显著(P<0.05),且低氧去卵巢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常氧去卵巢组(P<0.05),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24周,除常氧对照组骨密度无显著变化,其它三组骨密度均有显著降低,且低氧去卵巢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检测发现,12周时,所有组尿羟脯氨酸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4周时,低氧去卵巢组血尿羟脯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12周时,去势大鼠的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和尿脱氧吡啶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养于低氧环境后,这种差异更加显著(P<0.01)。低氧环境可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吸收增加,应用骨吸收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高空、高原低氧环境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乔林白峰赵轶男徐向东王仁张卫涛
关键词:低氧骨质疏松
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骨折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IV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1例PipkinIV型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32.8岁;左侧7例,右侧4例。股骨头骨折发生在非负重区7例,负重区4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后壁骨折。合并伤:轻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2例,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3例,同侧髌骨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1例,其他部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至7d,平均4d。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3~3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及CT重建显示股骨头形态正常,髋臼形态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生异位骨化,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7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6分,平均87分。结论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IV型骨折疗效良好。
王仁齐东海许向东王峰亮刘军乔林王二丰殷杰李先志安勤德
关键词:股骨头骨折髋关节后脱位
不同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因LDH住院手术治疗,且具有术前脊柱站立位全长X线片的患者共222例,其中男l25例,女9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97岁;应用图形分析软件Surgimap进行参数测量,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性别分组,比较不同性别之间各参数、发病累及节段、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之间的差异。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DH患者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发现,男性PI 43.82±8.66°,女性PI 47.75±8.50°,P=0.001(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年龄、PT、SS、LL、TK、SVA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所累及节段分别进行统计,P=0.480(P>0.0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然后将各年龄段发病率通过u检验进行比较,20-40岁段P=0.023(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PI也可能与LDH的发病有关,男性患者PI小于女性患者,可能是在LDH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更早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建新梁卓文乔林宋基伟黄培培杨智伟胡学昱王哲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放射学
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全身插管麻醉,使用椎弓螺钉固定,进行多维神经根减压及腰椎间后路融合治疗。术后3周下地进行功能性锻炼。观察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胫前肌肌力,并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600.47±10.48)mL,住院时间3~8(5.47±1.78)d;80例患者术后腰痛、下肢痛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术后恢复;痊愈56例,未痊愈24例;不同随访时间点患者的胫前肌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年龄是影响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能显著提高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胫前肌肌力,改善临床症状。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程、年龄、胫前肌肌力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乔林徐军鹏殷杰陈波张欢周玉萍禹晓东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手术术后钛笼塌陷观察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以及钛笼塌陷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ACCF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Cobb角、椎间前缘高度、椎间后缘高度等指标以评价术后手术节段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月41例患者(97.6%)手术节段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12月骨性融合。42例患者中11例发生钛笼重度塌陷(26.2%)。其中2例出现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情况。末次随访时时,重度钛笼塌陷组在椎间前缘高度及椎间后缘高度低于未塌陷组,节段Cobb角大于未塌陷组。结论 ACCF术后钛笼塌陷率高,且重度钛笼塌陷可引起颈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等并发症。术中应注意终板的保护、钛笼的裁减,以一定程度地防止钛笼塌陷的发生。
乔林卢腾李浩鹏徐军鹏殷杰周玉萍王哲
关键词:塌陷终板
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52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期愈合,未出现锁钉松动、退出及折断现象,优良率达96.2%。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术式简单,目定牢固,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付清海袁文英张卫涛安勤德乔林徐军鹏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股骨干骨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