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宿迁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人心
  • 2篇辛亥革命
  • 2篇民性
  • 2篇国民性
  • 2篇方孝孺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原则
  • 1篇帝师
  • 1篇独断
  • 1篇玄同
  • 1篇循规蹈矩
  • 1篇一元论
  • 1篇优等生
  • 1篇杂文
  • 1篇造反
  • 1篇札记
  • 1篇照片
  • 1篇整理国故
  • 1篇正传
  • 1篇政治生涯

机构

  • 17篇宿迁学院

作者

  • 17篇丁辉
  • 1篇李庆玲

传媒

  • 8篇清风
  • 1篇语文知识
  • 1篇民主与科学
  • 1篇孝感学院学报
  • 1篇文史天地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杂文选刊(下...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广东第二师范...
  • 1篇中学语文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谈鲁迅与“五四”的“反传统”
2011年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丁辉
关键词:反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贪腐与人心
2022年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阿Q生活在社会日底层,然而他却和高高在上的赵太爷、钱太爷一样,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没有了辩子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某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出现同样的意识和观念,是鲁迅先生的独特发现。官员贪腐,吸食的自然是民脂民膏;然而就此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痛恨贪腐官员,则未必符合事实。
丁辉
关键词:《阿Q正传》阿Q鲁迅先生造反
赵匡胤奠定宋朝气质
2020年
明清之际王夫之《宋论》中是这么说的:“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这块刻有宋太祖赵国胤遗训的石碑据说已毁于宋末兵乱,故虽有王夫之这样的大儒凿凿言之,亦无法证其实,自然也无法证其伪。
丁辉
关键词:王夫之明清之际宋太祖
鲁迅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被引量:4
2011年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对辛亥前后复杂的历史状况的深刻洞察与揭示,然这些言论却不可以拿过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关注"人心"或者说"国民性"的问题,绝少从制度层面看待中国道路问题。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在制度上或者说程序上结束了皇权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基础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鲁迅的很多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和阐释着。其实,这样的理解和阐释既包含了对辛亥革命本身性质与任务的误解,也包含了对鲁迅此类小说本身的误解。
丁辉
关键词:辛亥革命国民性
杂文,犹有可为——丁辉访谈录
2011年
○记者:古语曰,四十不惑,站在这个人生节点回首与展望,您有哪些心得感悟?●丁辉:"五四"时期,钱玄同曾有一段话,广为流布。大意是说人一过了四十岁,思想便趋于顽固、保守,因此,人活到四十岁,即应自裁或拉出去枪毙。当然,后来钱玄同未能自践其言,悠悠然活过了四十岁,鲁迅作诗嘲讽他曰"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钱氏常多偏激之言。
李庆玲丁辉
关键词:钱玄同审美传统
方孝孺的“忍”与“迂”
2020年
如果说儒者最重要的两门功课是“仁”与“义”的话,方孝孺于“义”一门,就其与建文帝朱允抆的“君臣之义”交了一份满分答卷,是优等生无疑;而于儒者另外一门功课,也就是“仁”一门却有待商榷。
丁辉
关键词:方孝孺建文帝优等生功课儒者
一只铅笔盒的重量——重读铁凝《哦,香雪》
2019年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37年前,那时铁凝25岁,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初读到《哦,香雪》则是30年前,还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高中生。如今,以及五之年,重读铁凝的这篇"少作",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给《哦,香雪》这篇小说另起一个名字,那么,叫什么好呢?莫如就叫《一只铅笔盒的重量》。可以自动关闭的自动铅笔盒是这篇小说的核心"物象"。
丁辉
关键词:《哦,香雪》铅笔盒重读高中生
鲁迅与辛亥革命被引量:1
2011年
观者鲁迅 “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历史符号,自然不仅仅是指1911年10月发生在武昌的“辛亥首义”,而是经常被用来指称肇始于19世纪末,绵延至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丁辉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首义资产阶级
“多行不义必自毙”靠谱吗
2019年
如果留心一下国内政法类新闻报道,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标题的消息与评论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这样的标题最起码让像我这样的人觉得怪怪的:既然“多行不义”终将“自毙”,公检法机关的设置岂不成了多余?考虑到此类新闻讲的肯定不会是诸如“某个罪犯突然有一天吃饭噎死、走路跌死或睡觉睡死”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那些能够体现政法机关的威力、能力与政绩的案件。既然有公检法机关的侦办、审理,那么这些“不义”之人绝非“自毙”。如此,这样的标题岂不是文不对题?
丁辉
关键词:公检法机关历史规律
蔡锷“避祸”与岳飞“罹难”
2023年
鲁迅后来批评胡适的“整理国故”为“钻故纸堆”。其实,这“故纸堆”鲁迅也是狠钻过一阵的。从1912年履职教育部,到1918年“出山”为《新青年》写稿,凡六年,是鲁迅一生当中最寂寞的时光。那时鲁迅在北京还没有房子,寄住在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白天在教育部上班,晚上则回到绍兴会馆的住处,抄古碑,整理古籍。鲁迅校订《嵇康集》《唐宋传奇集》,编《会稽郡故书杂集》,写《古小说钩沉》,写《中国小说史略》,均开始或完成于这一时期。
丁辉
关键词:《古小说钩沉》整理国故《中国小说史略》《嵇康集》会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