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裕

作品数:222 被引量:3,540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3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5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6篇玉米
  • 56篇基因
  • 39篇种质
  • 31篇植物
  • 31篇作物
  • 29篇育种
  • 27篇抗旱
  • 26篇种质资源
  • 25篇性状
  • 24篇抗旱性
  • 22篇QTL
  • 21篇胁迫
  • 19篇蛋白
  • 19篇编码基因
  • 15篇基因组
  • 15篇QTL分析
  • 13篇籽粒
  • 13篇分子标记
  • 11篇谷子
  • 11篇干旱

机构

  • 15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9篇中国农业科学...
  • 28篇新疆农业科学...
  • 15篇西南大学
  • 12篇河北北方学院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河南省农业科...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3篇黑龙江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22篇黎裕
  • 168篇王天宇
  • 124篇石云素
  • 117篇宋燕春
  • 55篇李永祥
  • 53篇张登峰
  • 35篇李春辉
  • 28篇刘成
  • 20篇刘志斋
  • 16篇刘颖慧
  • 15篇孙宝成
  • 12篇李会勇
  • 11篇于永涛
  • 11篇陈林
  • 10篇王阳
  • 9篇贾继增
  • 9篇刘旭
  • 8篇谭巍巍
  • 8篇万建民
  • 8篇张岩

传媒

  • 45篇植物遗传资源...
  • 25篇作物学报
  • 21篇玉米科学
  • 2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世界农业
  • 10篇新疆农业科学
  • 5篇生物技术通报
  • 4篇种子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作物杂志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作物品种资源
  • 2篇植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生物技术

年份

  • 8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2篇2012
  • 13篇2011
  • 17篇2010
  • 14篇2009
  • 15篇2008
  • 13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2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玉米穗行数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玉米穗行数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具体地公开了氨基酸序列是SEQ ID No.1的玉米蛋白质Zm00001d016075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玉米穗行数中的应用。本发明基于CRISPR/...
王天宇安怡昕李永祥李春辉张登峰刘旭洋宋燕春石云素黎裕
文献传递
玉米再生相关基因ZmLEC1的序列变异及其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联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95份玉米微核心种质和3份常用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A188、HiII和综31)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对玉米再生相关候选基因ZmLEC1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并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策略揭示该基因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关系,发掘提高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有益等位变异。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和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其中粤267-1-1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利用的HiII极为相似,胚性愈伤组织率达到98.48%,可以用于幼胚的遗传转化。ZmLEC1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在852 bp编码区内共发现33个SNPs和9个INDELs,LD衰减距离为300 bp(R2=0.1),ZmLEC1基因中4个多态性位点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能力存在显著关联。
李钊张登峰孙永华吴迅李永祥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被引量:20
2000年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世界上在转基因玉米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玉米的转化、转基因的表达及目前转基因针对的主要性状等。最后对将来转基因玉米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我国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黎裕王天宇石云素
关键词:玉米转基因基因表达
转基因植物的潜在风险被引量:5
2000年
黎裕王天宇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食品安全
植物遗传资源的离体保存被引量:3
1989年
植物遗传资源离体保存的方法 植物遗传资源离体保存的一般流程是,首先选用健壮植株,取得健康(无病)样本,然后分离分生绍织并使其植株再生,且优选其培养条件,此后可采取慢速生产贮藏法或低温贮藏法、冰冻(超低温)贮藏法,最后一步是从贮藏的分生组织中再生植株,再次培养与保存(Wilkins等,1985)。
黎裕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离体保存农作物
玉米花期耐旱导入系群体的构建与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以黄早四×齐319回交群体(BC2F1)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进行高强度干旱胁迫和耐旱导入系筛选,获得花期耐旱性显著高于亲本材料的玉米耐旱导入系。利用分子标记对其导入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耐旱群体在36.59%的位点上含有供体亲本的特异标记,尤其在第4、5染色体上分别达到63.94%、56%,显著高于群体平均值;同时发现,导入频率的提高主要集中于染色体的部分区段,其中部分基因组区域与已定位的耐旱性相关QTL相邻或重叠。
李永祥刘成石云素申海兵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耐旱导入系QTL
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94
2015年
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涉及面很广,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编目、保护、繁种更新、分发利用与信息系统建立等基础性工作,作物起源、驯化与传播、种质分类、民族植物学与传统知识研究等基础研究,遗传多样性评价、重要性状表型鉴定、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应用基础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已卓有成效,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主要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效率低下。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到种质资源研究的多个层面,使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发生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的变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为种质资源的有效收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阐明作物起源和演化、全面评估种质资源结构多样性提供了核心理论和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效率。特别是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不断成熟,使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不同种质资源基因组变异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可阐明农作物起源以及驯化、改良和传播对种质资源形成的影响,明确现有种质资源和野外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提出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的最佳策略;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利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等基因组学方法,可高效发掘种质资源中蕴含的新基因和有利等位基因,提出其利用途径和具体方案,并在种质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提高创新效率。文章评述了基因组学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作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结构多样性分析、新基因发掘和种�
黎裕李英慧杨庆文张锦鹏张金梅邱丽娟王天宇
关键词:种质资源基因组学
ZmHB77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ZmHB77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ZmHB77蛋白(SEQ ID No.1)或其相关生物材料在如下全部或部分中应用;调控植物抗旱性;调控植物种子根数目;调控植物侧根密度;所述相...
李春辉王东梅沙小茜关红辉张登峰李永祥刘旭洋何冠华王天宇黎裕
水分胁迫后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ASI)与产量和抗旱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玉米开花期是对干旱最为敏感的时期。此时受到水分胁迫会导致玉米授粉不良进而影响到产量。通过对454份玉米自交系连续两年的研究,在开花期受到水分胁迫后,玉米雌穗生长减缓,吐丝期延迟,ASI增大,结穗率和籽粒产量严重下降,其中ASI、结穗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因此,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时,ASI和结穗率是可供利用的重要耐旱指示性状。ASI可作为抗旱玉米种质筛选的主要指标之一。
刘成申海兵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水分胁迫
作物耐旱性QTL定位和分析的思路被引量:7
2009年
干旱是非生物胁迫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最严重的胁迫之一。作物的耐旱性受数量性状位点(QTL)的控制,存在复杂的基因/QTL互作和与环境的互作。对作物耐旱相关性状QTL进行定位和分析是耐旱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研究中涉及到的作物耐旱性特点、耐旱QTL分析的技术路线与新方法,表型鉴定以及耐旱性QTL互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旨在为作物耐旱性QTL定位及未来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王阳于永涛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作物耐旱性QTL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