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与护理措施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本市265例艾滋病(HIV/AIDS)患者接受免费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265例患者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69例,其中胃肠道症状、皮疹、疲倦为最常见不良反应,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更改用药方案的患者65例,其余104例患者未改变用药方案。结论:抗病毒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 李钰严宇斌黄琳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护理措施
- 惠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了解惠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监测平台,为取得相关治疗的最大成效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的抗病毒治疗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比较惠州市2006~2012年抗病毒治疗病人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细胞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后,106例患者的CD4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最高378个/uL,平均增加88.74个/uL。同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细胞数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以后,CD4细胞计数在不同治疗时间段均逐渐上升,提示患者抵抗力的增强。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有助于治疗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观察对治疗的反应。
- 李钰罗泽燕黄琳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 28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防护情况分析
- 2013年
- 目的:降低职业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概率。方法:选择某地区2008-2012年28例HIV职业暴露者作为调查对象,对HIV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2008-2012年HIV职业暴露以医务人员为高暴露人群,以针刺为最常见暴露途径。分析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艾滋病安全操作的培训率,护士全部接受培训(8/8),医生培训率为53.85%(7/13),警察全部没有接受培训(0/4),其他人群培训率为33.33%(1/3)。比较近5年该地区HIV职业暴露人员岗前培训率,分别为2008年71.43%、2009年60.00%、2010年75.00%、2011年33.33%、2012年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岗前培训、执行全面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 李钰严宇斌黄琳
- 关键词:医务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 223例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与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高危行为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影响因素,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惠州市2015—2016年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咨询检测的223例MSM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特征调查,检测其HIV抗体,了解其高危行为,分析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79.8%。HIV抗体阳性率10.8%(24/223)。单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同性性行为中的性角色、最近1次肛交时使用安全套、最近6个月肛交时自己出血和对方出血等因素与HIV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近6个月肛交时自己出血(OR=4.29)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最近1次肛交时使用安全套(OR=0.30)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应开展以VCT为切入点的MSM高危行为干预,引导该人群改变高危行为,以遏制疫情传播。
- 黄琳李钰薛妙钦严宇斌
- 关键词:艾滋病HIV感染影响因素
- 惠州市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的丙型肝炎感染状况,为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了惠州市19 219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结果本次调查人群的HCV平均感染率为3.55%,略高于全国3.22%的平均水平;不同群体中丙型肝炎阳性率差异显著,吸毒群体阳性率最高,为54.8%;不同年龄组的抗-HCV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毒人群不同年龄组的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1,P<0.01);男性抗-HCV阳性率(4.94%)明显高于女性(0.88%)。结论静脉吸毒是HCV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健康干预、抗HCV筛查和临床治疗,有效防止丙型肝炎在人群中扩散。
- 黄娟媚刘燕曾健君杨剑英黄琳芳巧云
- 关键词:抽样调查丙型肝炎病毒
- 广东省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惠州市2020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经验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惠州市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2月惠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19起,发生聚集性疫情起数较多的为惠东县(8起),博罗县(3起)、惠阳区(3起)。19起事件涉及病例59例,其中确诊病例46例,无症状感染者13例,男女性别比0.84∶1,年龄1~85岁。19起事件均为输入性病例引起,其中武汉输入13起(占68.4%),湖北省除武汉外输入3起(占15.8%),其它省市输入3起(占15.8%)。一代病例的事件为13起(占68.4%),发生二代病例的事件6起(占31.6%)。事件暴露场所多样,3起(占15.8%)单纯的家庭暴露;13起(占68.4%)共同暴露、家庭暴露;1起(占5.26%)共同暴露、家庭暴露、聚餐暴露;1起(占5.26%)共同暴露、家庭暴露、公共场所(酒店)暴露;1起(占5.26%)集体单位(工作场所)暴露。结论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均以输入性病例引起,绝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内部,由家庭共同生活共同就餐引起。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等人员增加,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 李丽丘文清熊颖聪唐文钊陈敏敏刘素芬黄琳
- 关键词:聚集性疫情输入性
- 2011-2016年某市吸毒人群HIV、梅毒螺旋体及丙肝病毒感染现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惠州市吸毒人群HIV、梅毒螺旋体及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干预工作和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惠州市2011-2016年2 543名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和行为学情况资料,并采集血样进行HIV、HC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2 543名吸毒人员,20~40岁男性所占比例较大;2011-2016年注射吸毒人员比例下降,非注射吸毒人员比例上升(χ_(趋势)~2=179.272 6,P<0.05);HIV年均感染率为1.06%,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05);梅毒年均感染率为6.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35,P<0.05);丙肝年均感染率为39.36%,男性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P<0.05);HIV感染率年度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45,P>0.05),梅毒和丙肝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χ_(趋势)~2=15.094,P<0.05;丙肝χ_(趋势)~2=112.791,P<0.05)。结论继续加强对吸毒人群宣传干预和针具交换项目的开展,大力推广100%使用安全套的同时,要加强对新型毒品使用人群的重视和女性吸毒者的干预;本地区多年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是有效和成功的,下一步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人群可以有所调整。
- 刘燕方巧云曾健君严宇斌徐励琴黄琳
- 关键词:吸毒人群HIV梅毒螺旋体丙肝病毒
- 惠州市艾滋病防治“一站式服务”工作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评价惠州市艾滋病防治"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质量。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惠州市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抗体确证检测、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开展服务前后对比,14 d内的确证-治疗时间间隔占比从21.6%(67/610)提高到67.4%(424/629,χ^(2)=194.09,P<0.01);初始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从87.7%(272/310)提高至95.1%(598/629,χ^(2)=20.45,P<0.01);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由57.0%(310/544)提高至88.5%(629/711,χ^(2)=162.1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接受"一站式服务"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确证-治疗时间间隔缩短。结论惠州市艾滋病"一站式服务"工作有效提高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率,值得延续和推广。
- 黄琳严宇斌邓文峰李钰包敏伶薛妙钦
- 关键词:艾滋病一站式服务抗体检测疾病控制
- 惠州市自愿咨询检测与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咨询发现艾滋病患者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对比分析惠州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与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工作中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状况,探讨优化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收集2013-01-01/2015-12-31期间本地发现、随访的HIV/AIDS资料,使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CT组172例与PITC组369例HIV/AIDS对比分析发现,VCT组病例男男性行为史比例,同性传播比例、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抗病毒药物治疗入组人数比例高于PITC组;PITC组病例晚发现比例、死亡人数比例高于VCT组;两组病例关于接触史、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基线CD4+T淋巴细胞检测数、抗病毒药物治疗人数比例、死亡人数比例等因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在本地开展以VCT为切入点的男男性行为者干预工作;在医疗机构同时开展VCT与PITC,对早期发现艾滋病患者,降低晚发现比例,及时提供检测转介治疗,提高抗病毒药物治疗覆盖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
- 黄琳陈敏敏李钰薛妙钦
-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 639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调查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惠州市随访并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639例患者信息,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研究对象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的得分明显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人年收入高是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年龄大、副反应、WHO分期高是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为参照,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为5.387(95%CI:1.673~17.483),50个/mm^3≤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患者的风险为3.607(95%CI:1.201~11.084);出现持续或间断发热患者的风险为2.147(95%CI:1.304~4.042)。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年龄、年收入、副反应、WHO分期。结合生存时间分析,尽早开始标准化治疗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
- 黄琳李钰严宇斌梁慧静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