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孝友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共渗
  • 3篇氮碳共渗
  • 2篇汽车
  • 2篇重型汽车
  • 2篇内齿
  • 2篇内齿圈
  • 2篇
  • 2篇
  • 2篇齿圈
  • 1篇氮化
  • 1篇载重
  • 1篇载重汽车
  • 1篇软氮化
  • 1篇渗层
  • 1篇渗氮
  • 1篇渗碳
  • 1篇渗碳层
  • 1篇碳氮共渗
  • 1篇碳钢
  • 1篇碳化物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理工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黄孝友
  • 3篇周凤云
  • 2篇章桥新

传媒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国外金属热处...
  • 2篇热加工工艺
  • 1篇汽车工艺与材...

年份

  • 2篇1996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氮马氏体和氮碳马氏体被引量:1
1990年
渗氮或氮碳共渗后再加热淬火,渗层得到氮(氮碳)马氏体,它与碳马氏体的异同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予以简要介绍。一、氮(氮碳)马氏体与碳马氏体的异同: 两者的比较见表(1),由表可知氮马氏体据其形态也分为板条和片状二大类,前者亚结构为位错、后者为孪晶。差别在于碳板条马氏体惯习面为(111)γ,而氮马氏体为(232)γ。钢通过渗氮或氮碳共渗、再加热淬火得到的氮碳马氏体,碳加氮的总量较大,一般由板条和片状马氏体混合组成,但尺寸细小。
黄孝友
关键词:渗氮
重型汽车内齿圈软氮化后的损伤
1996年
研制了气体软氮化处理工艺,并与盐浴软氮化工艺进行了比较,证明经气体软氨化处理的内齿圈抗磨损能力强,其单件成本仅为盐浴软氯化工艺的11.5%,气体软氮化可以取代盐浴软氮化处理工艺。
周凤云黄孝友贺洪铨丰智岩
关键词:碳氮共渗汽车重型载重汽车磨损内齿圈
氮碳共渗钢的拉伸特性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对45钢氮—碳共渗不同冷却方式的拉伸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到一种新的锯齿状拉伸曲线和与之相对应的三区域断口特征。拉伸曲线和断口特征与冷却方式有关,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章桥新黄孝友
关键词:45钢氮碳共渗
重型汽车内齿圈气体氮碳共渗质量分析
1996年
利用宏观分析、显微检验、硬度测试和装车试验等手段,对引进奥地利重型汽车内齿圈按照新的气体氮碳共渗工艺处理后的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不仅能达到国外设计指标,还比Tenifer工艺具有更高的抗磨损能力与更低的成本。
周凤云黄孝友贺洪铨王智岩
关键词:重型汽车内齿圈氮碳共渗化学热处理
氮碳共渗光滑试样的高周疲劳行为
1991年
本文提出氮碳共渗光滑试样的高周疲劳断裂规律及特征。认为裂纹的萌生与所受应力幅有关,可以在表面或表面以下萌生。当裂纹在表面以下萌生时,其疲劳源的位置又与表面以下的塑性变形区有关,即疲劳源形成在塑性变形——弹性变形交界处靠塑性变形的一侧。文中利用宏观及扫描电镜断口实测了鱼眼区裂纹源的位置,并用渗层缺口效应断裂机制从理论上解释了上述规律。
黄孝友周凤云
关键词:氮碳共渗高周疲劳行为
氮—碳共渗钢的应变疲劳研究
1991年
45碳钢氮—碳共渗表面强化后的应变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共渗处理与基体,在整个试验应变范围内,均为大应变幅下呈循环硬化,小应变幅下呈循环软化;但在一定应变幅下,其硬化和软化程度各不相同。另外,共渗处理疲劳寿命的降低是表面强化层造成整体材料的塑性损失的结果。同时对断口和内部位错组态进行了观察分析。
章桥新黄孝友
关键词:碳钢
渗碳渗层中碳化物形态及其对断裂的影响
1989年
1.渗碳钢中碳化物形态渗碳渗层中的碳化物已知有四种不同形态,即粒状、网状、片状和壳状碳化物。究竟取何种形态,对渗碳直接淬火的渗层,取决于渗碳的工艺;对渗碳后重新淬火的渗层,取决于最终淬火和最终淬火前予处理的工艺。现将不同碳化物形态的成因叙述于下:
黄孝友
关键词:渗碳层碳化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