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煜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星际
  • 4篇星际介质
  • 4篇恒星
  • 2篇星系
  • 2篇宇宙
  • 2篇宇宙起源
  • 2篇天体
  • 2篇天体演化
  • 2篇恒星形成
  • 2篇发射线
  • 2篇分子云
  • 2篇CO
  • 1篇星系盘
  • 1篇行星
  • 1篇行星系
  • 1篇行星系统
  • 1篇银河系
  • 1篇英文
  • 1篇射电
  • 1篇射电谱线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高煜
  • 1篇孙燕
  • 1篇张丽云
  • 1篇王均智
  • 1篇陈昊
  • 1篇张智昱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物...
  • 1篇天文学报
  • 1篇科学观察
  • 1篇科技纵览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参加EAO/JCMT的观测运行(英文)
<正>I''''ll give the update on current status of the JCMT as well as some highlights of the sub-mm sciences fro...
高煜
文献传递
An ALMA View of Local Luminous Infrared Galaxies/Quasars
<正>After a brief overview on the current millimeter(mm)/submm interferometers,we quickly go over the roadmaps ...
高煜
对超新星遗迹IC443的CO观测研究
2010年
展示了对超新星遗迹IC443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云区域进行的12CO,13CO和C18O三条谱线同时成图观测.这是在这个区域进行的第一次大尺度,高分辨率的13CO成图观测.12CO和13CO的分布与光学,红外,X射线以及中性氢(HI)等图像进行了多波段比较.通过研究不同区域内12CO,13CO和HI原子气体的运动学特征,给出了受到激波扰动的气体团块的运动学信息.在B区,基于Wang和Scoville(1992)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模型,这个模型很自然地解释了在尺度较小的区域中,同时存在不同速度激波的原因.利用HI和CO在空间和速度上的不同分布对这个模型进行了验证.对B区中心区域,给出了分子气体在激波作用下的离解率随激波速度的变化关系.第一次给出了这个区域受到激波作用的13CO长时间积分的谱线,由此计算了12CO的光学厚度,并就受激波作用后的12CO谱线光学薄的假设加以讨论验证.
张智昱高煜王均智
关键词:超新星遗迹激波分子云
巨分子云核CO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相关关系的比较研究
2010年
利用两个已发表的COJ=1-0观测样本,结合12CO(1-0),13CO(1-0)和C18O(1-0)与红外IRAS4个波段数据,对29个COJ=1-0基本完全成图云核计算了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如云核尺度、维里质量、12CO(1-0),13CO(1-0)与C18O(1-0)的总光度、红外光度等.给出了12CO(1-0),13CO(1-0)和C18O(1-0)光度与红外光度及它们比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讨论恒星形成率(红外光度)与分子气体示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OJ=1-0同位素光度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且COJ=1-0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均有一定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如河内47个巨分子云核和河外65个星系HCNJ=1-0与红外光度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好.这些也许暗示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效率主要依赖于高的气体体密度而并非高的柱密度.
孙燕高煜
关键词:星际介质分子云射电谱线恒星
大质量恒星形成核区的特性:^(12)CO、^(13)CO和C^(18)O的谱线观测及统计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青海站的13.7米射电望远镜对河内24个与水脉泽源成协并有红外Spitzer数据的巨分子云核进行^(12)CO(J=1→0),~9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平均的成图范围为8′×8′.并全部探测到了C^(18)O的谱线发射,其中11个源有较大范围(5′—8′)的C^(18)O成图,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C^(18)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余的13个源由于信噪比低或者成图范围较大等原因,没有进行如此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对样本中的11个已成图的稠密核进行了云核特性的分析并统计比较了CO与^(13)CO,^(13)CO与C^(18)O及CO与C^(18)O谱线积分强度之比(R_(12/13) R_(13/18),R_(12/18)),结果是,C^(18)O是光学薄的,可以探测到云核更加细致的结构.从核中心到边缘,3种谱线积分强度比是逐渐增加的.CO与^(13)CO的谱线积分强度比R_(12/13)的范围在2—6之间;^(13)CO与C^(18)O的比值R_(13/18)范围在4—20之间波动,中心区域其值大部分集中在6—12之间,变化范围波动不是很大;CO与C^(18)O之比R_(12/18)在13—90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加致密的云核中心该比值集中在13—50之间.
张丽云高煜
关键词:恒星
星系(含银河系)中的恒星形成
2020年
宇宙中各尺度的恒星形成,不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1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有关恒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恒星形成不但决定星系的结构和演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行星系统的起源也与之紧密相关。另外,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包括人类世界的构成)也都源自恒星。因此,围绕着恒星形成和起源的研究,是天文学也是现代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课题之一.
高煜
关键词:恒星形成天体演化宇宙起源行星系统星系
M51星系盘上HCN J=1-0发射线的成图观测
2014年
为了解致密分子气体在星系盘上的分布,我们使用IRAM 30 m望远镜对M51的HCN J=1-0分子发射线进行了成图观测(角分辨率为28").成图区域达4'×5'(1'~2.9 kpc),是目前为止对M51 HCN J=1-0发射线进行的最为延展的一次成图观测.将之与NRO 45 m望远镜观测得到的CO J=1-0发射线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对M51星系内致密分子气体与总分子气体分布的差异与相关性等特性进行了讨论.HCN分布呈现出向星系中心集中的趋势,中心区域的HCN积分强度是星系盘上的3–4倍.在HCN积分强度图中也观测到了由CO发射所示踪的气体旋臂.M51总HCN光度是中心主波束区域(kpc尺度)的5倍,这说明了依然存在很多的致密分子气体分布在星系中心核区之外.在距星系光学中心42''内的区域(包含核球区的星系内盘),距离星系中心越远,HCN/CO的积分强度比越小;而在远离星系中心的星系盘上(大于42")该比值基本保持恒定.对于星系盘上的大部分区域,IHCN和ICO具有非常紧密的线性相关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斜率为1.2.而对于核球区它们的拟合斜率则要高得多(2.3).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致密分子气体的性质(例如含量、发射条件、HCN的丰度)在核球区和星系盘上是不一样的.
陈昊高煜
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2021年
宇宙中各种尺度上的恒星,无论是位于宇宙边缘的第一代恒星还是在我们银河系“家园”里的恒星,其形成过程都是贯穿于宇宙起源和天体演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可以说,恒星是宇宙中的“原子”,恒星的形成问题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枢纽。国家重点研发计“恒星形成与星际介质的研究”项目聚焦恒星形成研究领域的未解之谜,将从观测上系统研究宇宙不同时期内、各种尺度下和环境中的恒星形成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
高煜
关键词:恒星形成星际介质天体演化天体物理学宇宙起源银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