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岩红

作品数:10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有机碳
  • 6篇土壤
  • 4篇农田
  • 3篇水管
  • 3篇水管道
  • 3篇碳库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农田土壤
  • 3篇排水
  • 3篇排水管
  • 3篇排水管道
  • 3篇排水口
  • 3篇吸液
  • 3篇虹吸
  • 3篇虹吸管
  • 3篇抽气
  • 3篇储量
  • 2篇有机碳库
  • 2篇有机碳矿化

机构

  • 10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高岩红
  • 9篇慈恩
  • 8篇王莲阁
  • 6篇谢德体
  • 4篇朱洁
  • 4篇丁长欢
  • 3篇符卓旺
  • 2篇梁颖涛
  • 1篇邵景安

传媒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渝西南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选取位于渝西南的江津区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和历史资料调研,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该区域的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14~52.3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9.47g/kg,有机碳密度均值为2.54kg/m2,低于重庆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江津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高值区零星分布在江河沿岸及周边地区,低值区由中部向东南部延伸分布.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3 668.9×109 g,其中,仅水稻土和紫色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已占总储量的96.14%.农田表层土壤的有机碳丰度指数介于0.80~1.33之间,其中冲积土最高,紫色土最低.水稻土和紫色土是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重点对象,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能否稳定和增加其有机碳的储量对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方式的制定与增碳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高岩红瞿雪梅梁颖涛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
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县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特征
2014年
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县域垫江县为研究区,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0年)和2007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监测数据,考察了该区域农田耕层土壤碳库现状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垫江县境内,紫色土和水稻土是最重要的农田耕层碳库,其中红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色水稻土是面积分布最广、耕层碳储量最高的4个土属,其耕层碳储量之和占全县耕层有机碳总储量的68.34%;对于绝大部分土属来说,水耕稻作在促进其耕层土壤碳累积方面要明显优于旱作.1980-2007年期间,长期人为扰动对垫江县农田耕层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是正面的,全县农田耕层土壤一直发挥着"碳汇"效应;近30年来,全县农田耕层碳储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紫色土耕层碳储量的提高,而耕层土壤有机碳亏损则主要出现在灰棕紫色水稻土中,有效减少其耕层有机碳亏损是提高全县耕层碳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垫江县农田耕层仍具有巨大的增碳潜力,主要存在于紫色土和水稻土中;就土属而言,灰棕紫泥土、红棕紫泥土、灰棕紫色水稻土、红棕紫色水稻土等4个土属的耕层增碳潜力较高,是垫江县农田管理调查与增碳策略实施的重点.
慈恩朱洁高岩红王莲阁谢德体
关键词:耕层有机碳储量
普定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取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域,以2011年野外采样实测分析数据和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并收集了普定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等资料,通过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普定县0-20 cm和0-100...
高岩红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有机碳储量土地利用
文献传递
近30年黔西喀斯特区典型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以贵州普定县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文章选取贵州省普定县作为黔西喀斯特区的典型县域,依据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年实测土壤数据,运用土壤类型法,计算该县域近30年(1980-2011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的变化,并借助逐步回归分析,对该县域近30年农田表层 SOC 动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普定县近30年来农田0-20 cm 表土有机碳库总体表现为基本持平且略有上升的趋势,增幅为0.95%,年均变化量15.31 kg C·hm-2·a-1;(2)不同类型农田土壤的表层有机碳储量和密度变化较大,其中水稻土固碳幅度最大,为28.95%,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丢碳最为严重,降幅达70.22%;(3)农田表层 SOC 密度年均变化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县城中部、南部和三岔河及夜郎湖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在县城以西、以东及斗篷山大部分区域则为下降态势,这主要受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所致;(4)影响普定县农田表层 SOC 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SOC 密度初始值(1980年)、C/N、砾石体积比和速效 K 密度等,其中 SOC 密度年均变化量与SOC 密度初始值和砾石体积比呈负相关,与 C/N 和速效 K 密度呈正相关。总的来看,近30年的人为活动对普定县农田表土有机碳总库存未产生负面影响。
丁长欢慈恩邵景安高岩红王莲阁谢德体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
一种虹吸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虹吸装置。它包括虹吸管、缓冲球(5)和抽气管(6);其虹吸管由进水管道(1)、排水管道(2)和抽气支管(3)组成;其进水管道(1)与排水管道(2)相连通,在排水管道(2)一侧连接有抽气支管(3);抽气支管(...
慈恩符卓旺朱洁高岩红王莲阁
文献传递
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和累积效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以油菜秸秆为对比,分析油菜秸秆生物质炭的施用对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在培养试验中,设置0.25%,0.5%和1%3个不同秸秆/土壤质量比的油菜秸秆还田培养处理,依次标记为J_1,J_2和J_3;同时,设置3个不同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培养处理,其生物质炭添加量分别为J_1,J_2和J_3处理中添加的等量油菜秸秆在600℃下制成的生物质炭量,依次标记为S_1,S_2和S_3,所有处理置于25℃下避光培养56d。在培养期内,各处理中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乘幂函数。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和易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a/CSOC)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P<0.05),表明油菜秸秆经过热解制成生物质炭后可显著提高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各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矿化强度、Ca/CSOC和难分解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Cs/CSOC)与对照(无外源碳添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添加生物质炭几乎不影响紫色土有机碳的分解。另外,S_1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处理,而S_2和S_3处理中外源碳的表观残留率则显著低于与其对应的油菜秸秆处理(J_2和J_3)(P<0.05)。这表明在低量油菜秸秆还田时,将其制成生物质炭还田比直接还田更利于紫色土有机碳的积累。
王莲阁高岩红梁颖涛丁长欢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油菜秸秆生物质炭有机碳矿化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中旬三峡水库低水位(145m)运行时,采集了研究区内150~155m,160~165m,170~175m和180~185m(对照)高程0~40cm剖面土样192个,于室内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反季节性水位涨落显著影响消落区各高程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同时该水位变化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在低海拔区域(150~155m,160~165m)累积,并可有效(p〈0.05)降低高海拔区域(170~175m)的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消落带研究区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集中在4~15范围内,低海拔区域经过特有的干湿交替后土壤碳的累积速度比氮更快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150~155m高程10~20cm土层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160~165m高程0~40cm土体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空间变异性最小.
王莲阁高岩红丁长欢陈序根慈恩谢德体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有机碳
一种虹吸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虹吸装置。它包括虹吸管、缓冲球(5)和抽气管(6);其虹吸管由进水管道(1)、排水管道(2)和抽气支管(3)组成;其进水管道(1)与排水管道(2)相连通,在排水管道(2)一侧连接有抽气支管(3);抽气支管(...
慈恩符卓旺朱洁高岩红王莲阁
文献传递
一种适于土壤复合体分离的虹吸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土壤复合体分离的虹吸装置。它包括虹吸管、缓冲球(5)和抽气管(6);其虹吸管由进水管道(1)、排水管道(2)和抽气支管(3)组成;其进水管道(1)与排水管道(2)相连通,排水管道(2)一侧连接抽气支...
慈恩符卓旺朱洁高岩红王莲阁
文献传递
变温环境对典型石灰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旱地)下的石灰土表层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对变温环境的响应.两种供试土样分别采自贵州省普定县天龙山区域的典型林地和旱地的0~10 cm表层.在培养试验中,依据积温相同的原则,设置变温(范围:15~25℃,变温间隔12 h)和恒温(20℃)两个温度处理,培养时间为56 d.在整个培养期内,旱地石灰土变温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63.32 mg·kg-1)虽略低于恒温处理(63.96 mg·kg-1),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森林石灰土变温处理的SOC累积矿化量(169.46 mg·kg-1)则显著低于恒温处理(209.52 mg·kg-1)(P<0.05),这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灰土SOC矿化对变温环境的响应不同.受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森林石灰土和旱地石灰土表层的SOC含量和组成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导致其SOC矿化对变温环境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各温度处理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SOC日均矿化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制约土壤DOC生成是温度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不能有效反映恒温和变温下的SOC矿化差异,结合矿化动力学分析可知,同恒温相比,变温虽然不能通过改变微生物数量来影响SOC矿化,但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的总体活性来影响SOC矿化过程.
王莲阁高岩红丁长欢丁长欢谢德体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土地利用可溶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