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宗晋

作品数:197 被引量:3,534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3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5篇天文地球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1篇地震
  • 33篇盆地
  • 21篇灾害
  • 20篇地球
  • 15篇地壳
  • 15篇地质
  • 13篇准噶尔盆地
  • 12篇自然灾害
  • 11篇地壳运动
  • 11篇减灾
  • 10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震灾
  • 9篇GPS
  • 8篇地震活动
  • 8篇山带
  • 7篇地球科学
  • 7篇动力学
  • 7篇新生代
  • 7篇油气

机构

  • 157篇中国地震局
  • 26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北京大学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6篇国家地震局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1篇中国地震应急...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北京市信息资...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96篇马宗晋
  • 37篇张进
  • 17篇高祥林
  • 15篇曲国胜
  • 14篇高庆华
  • 12篇李涛
  • 11篇杜品仁
  • 10篇赵俊猛
  • 9篇徐杰
  • 8篇任金卫
  • 7篇王宗秀
  • 7篇任文军
  • 6篇张培震
  • 6篇苏桂武
  • 5篇方剑
  • 5篇陈国光
  • 5篇张业成
  • 5篇姚清林
  • 5篇汤良杰
  • 5篇王琪

传媒

  • 28篇地学前缘
  • 15篇地质学报
  • 11篇地震地质
  • 11篇新疆石油地质
  • 9篇灾害学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第四纪研究
  • 6篇中国科学(D...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地震学报
  • 3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中国减灾
  • 2篇科学中国人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17篇2008
  • 12篇2007
  • 15篇2006
  • 15篇2005
  • 15篇2004
  • 20篇2003
  • 15篇2002
  • 11篇2001
  • 5篇2000
  • 7篇1999
  • 7篇1998
  • 3篇1997
  • 5篇1996
  • 6篇1995
  • 4篇1994
  • 3篇1993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被引量:6
2002年
人是社会的主体 ,各种不安全因素 ,包括事故、灾害、环境破坏等危害的共同对象主要是人身生命、健康安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包括人居环境、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用品等 ,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这些是影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设以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核心的安全保护体系。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的环节 ,应与生产建设、保护环境、劳动保护同步规划 ,综合管理。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惠敏
关键词: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方法探索与初步实践被引量:4
1999年
本文阐述了地质灾害对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的框架,评价的基本方法,并以省(市、区)为单元实例,对地质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
张业成马宗晋高庆华高庆华
关键词:地质灾害区域可持续发展
现今全球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被引量:59
1992年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全球构造学是三个尺度的构造学研究领域,它们平行交叉而且互有扬弃。全球构造学可分为历史的和现今的两个分支。岩石圈板片和板条构造、板舌构造、洋脊构造以及大陆岩石圈多元组合板的多重滑脱构造和多层剪切构造网络等是现今岩石圈板的基本构造形态。全球级现今岩石圈构造主要表现为三大构造系统:环太平洋深消减带板舌构造系、大洋增生带洋脊构造系和大陆碰撞造山构造系,三者在球坐标系内表现出构造形态、物理场背景和动力学状态等多方面半球级的反对称关系(南/北、0°/180°),各构造系统内部还表现了普遍的东西反对称。论其动力学解释,岩石圈向西和地幔向东相对漂移的定向性显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导向作用,决定了经向构造两侧的多级反对称;地震层析探测到的地幔结构显示的热心南偏和质心北偏可能是南北反对称的动力基础;上地幔分层结构及“软层”物质在构造引张条件下形成的热涌有可能解释地表的视对流现象,有助于说明构造变动的跳位和变格以及板条和反对称运动机制。
马宗晋高祥林任金卫
关键词:动力学岩石圈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被引量:201
2003年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江在森马宗晋张希王琪王双绪
关键词:GPS水平应变场地震
烈度当量—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被引量:5
1990年
本文给出了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即:M→Г→Z(M为震级,Г为烈度当量,Z为地震灾害)。烈度当量为一新概念,在震害预测中,它较之于烈度和震级更为有效。其具体方法是:首先利用一些经验公式将震级M换算成震中烈度I_0;其次再计算一次地震造成的总烈度当量(它包括对某一地震造成的不同烈度区进行烈度当量换算和计算不同烈度区的面积);最后在考虑到地震震级、发震时刻、震前地震预报的程度、受灾面积、受灾区人口与经济密度、固定资产及建筑物设防等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地震灾害。
李闽峰马宗晋
关键词:地震灾害
地震和干旱的定向迁移及其机制被引量:11
1999年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4条地震带和全球6条地震带地震的定向迁移和亚非中纬度地区干旱的迁移现象;探讨了亚非地区地震和干旱向东定向迁移的机制,认为这可能是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大西洋脊间歇性张裂和板块的脉动式推挤引发的变形波的传播和这种变形波驱动地壳和上地幔内的热流体(液、气)周期性上涌引起的。
马宗晋杜品仁
关键词:地震干旱迁移地球自转
三维地震波速结构约束下的变黏度地幔对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7
2006年
建立了三维黏度扰动下的变黏度地幔对流模型,并提供了在引入地幔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下相应的求解方法.依此反演了瑞利数Ra=106时,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极、环型场对流图像,这有助于深化对地幔物质流动和大地构造运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结果表明,不但地幔浅部的极型场对流图像显示出了与大地构造运动的相关性并揭示了其深部动力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地幔浅部的环型场对流图像首次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板块构造的水平与旋转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环型场速度剖面中在赤道附近存在一条大致南东东—北西西向的强对流条带,可能与环赤道附近大型剪切带的形成相关,进而表明可能是该带强震发生的深部动力学背景;在南北半球存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对流环表明它们整体上可能存在差异旋转.
朱涛马宗晋冯锐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张永刚马宗晋杨克明王国力吴世祥汤良杰龙胜祥张克银
关键词: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勘探潜力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灾害脆弱性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在重新审视承灾体系统灾害脆弱性的分析层次和描述角度之后,深化了对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描述指标的再认识,完善了以主成分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分析该类脆弱性时空变化的数理方法。以此为基础,以1985、1995、2000和2004年为代表时期,对京津唐地区20多年来的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变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主要结论是: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20多年来的时空变化可分解为少数几种脆弱性模式的变化;1985年以来,该类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整体稳定;但是,各地自身脆弱与否的程度20多年来的变化却很显著——各大中城市市区的脆弱程度显著增强,其他地区整体减弱,且变化幅度前者显著大于后者;研究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主要受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方面因素所驱动。
苏桂武马宗晋朱林齐文华邓砚李曼
关键词:驱动力
阿拉善地块新生代构造作用——兼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东向延伸问题被引量:49
2007年
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的变形是青藏高原北部活动的直接结果,各方面的资料显示这种影响仅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前的活动性已经很低。阿尔金断裂的延伸并不能穿过阿拉善与南蒙古相关断裂相连,我们的研究更偏重认为阿尔金断裂没有进入阿拉善地区,而是经过金塔—花海盆地南缘的宽滩山—黑山地区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相连,中新世中晚期,由于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构造事件,青藏高原由南向北挤压河西走廊地区,造成了金塔—花海盆地内部由近南北向构造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同时形成北山地区控制上第三系沉积(上新统)的东西向断裂。而阿拉善南缘产生右行走滑运动,地块的北部及内部则产生了近南北向的第三纪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以及金塔—花海盆地第三纪断裂控制的沉积与前人认为的强前陆、弱限制性边界的侧向挤出类似。我们认为阿拉善及蒙古地区中新世—上新世期间,由于受到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挤压,产生区域性的"共轭"断裂系统,由于这些地区早期构造的控制,这些新活动的断裂主要迁就于老构造,以脆性活动为主,在蒙古国形成了沿阿尔泰山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和东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共轭"断裂系统,而阿尔金断裂与合黎山—龙首山南缘断裂则形成南侧的"共轭"断裂系统。北山以及金塔—花海地区则是这两组断裂的交汇地区,挤压作用明显,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并导致了新生代金塔—花海盆地的形成。阿拉善地块作为夹持在这两组断裂之间的地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东挤出运动,在其东缘贺兰山西侧形成了新生代的挤压构造,而在其东北缘和西南缘则迁就早期的韧性剪切带分别向北东和南西运动,产生相应的变形。该模型能够合理地解释阿拉善周围地区及其内部中新世以来的变形及其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
张进李锦轶李彦峰马宗晋
关键词:阿拉善地块新生代青藏高原阿尔金断裂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