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涛

作品数:2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礼制
  • 2篇思政
  • 2篇人格
  • 2篇乡饮酒礼
  • 2篇礼教
  • 2篇礼治
  • 2篇教育
  • 2篇经学
  • 2篇酒礼
  • 2篇课程
  • 2篇孔子
  • 2篇反礼教
  • 1篇动因
  • 1篇段玉裁
  • 1篇信任
  • 1篇信任危机
  • 1篇性别
  • 1篇学史
  • 1篇养老
  • 1篇疑古

机构

  • 2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21篇顾涛
  • 1篇彭林

传媒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文史哲
  • 2篇史学月刊
  • 2篇北京教育(德...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求索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史林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中国政治学
  • 1篇艺术学研究
  • 1篇国际儒学(中...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被引量:1
2012年
破古文字通假,形音义释读在上下文中得以密合,是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之后必须具备文献求证的实验过程。文献求证如何有效地进行,是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以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2008年)为举证范围,从所据文献之有效度的强弱入手,将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分作六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顾涛
关键词:古文字考释通假
礼制史上的鹊巢鸠居——乡礼的礼义及其历史演变被引量:1
2022年
周代乡礼的礼义,经由分析《仪礼·乡饮酒礼》所载仪节设置,可抽绎为三个层面:宾主之间,礼让致敬;长幼之间,尊长身教;全乡官民,和乐凝聚。由乡长亲自主持的乡饮酒礼,是西周春秋以来乡治精神的高度凝结,是乡里官民会聚的公共空间。乡礼的礼义能否充分体现,取决于乡治的运作是否良善,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执牛耳人物,就是乡大夫和乡老。乡治,乃是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天子、诸侯分封制的另外一条路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组织模式。学界长期以来对此认识不清,段玉裁亦误释乡礼本义。西汉成帝以来逐渐重建乡饮酒礼,至《大唐开元礼》形成了新的体系,即分列为皇帝养老、刺史乡饮酒和县令正齿位三项仪式近似的礼典。这一历史演变,乃是秦汉以来地方社会组织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动的结果,而乡礼的礼义内核则在东汉至西晋渐为养老尚齿所寄居,至隋唐以后再一次被乡贡尊贤所占据。乡饮酒礼就像鹊巢之被鸠居,礼制史上的这一演变可称之为“礼仪的鸠占化”。明清以降,尊长、尚齿的礼义与中央集权进一步共振,乡礼再度变质。
顾涛
关键词:乡饮酒礼养老
礼制史上的鹊巢鸠居
2022年
乡治,乃是相对于自上而下的天子、诸侯分封制的另外一条路径,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组织模式。学界长期以来对此认识不清,段玉裁亦误释乡礼本义。西汉成帝以来逐渐重建乡饮酒礼,至《大唐开元礼》形成了新的体系,即分列为皇帝养老、刺史乡饮酒和县令正齿位三项仪式近似的礼典。这一历史演变.
顾涛
关键词:乡饮酒礼分封制汉成帝段玉裁
信任生态史的一个剖面——“汉宣中兴”背后的信任危机
2020年
在西方信任研究方兴未艾之际,福山将中国归属于“低信任社会”之列。福山之说依托于林语堂和韦伯的学术判断,尤其是延续了韦伯对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概括,是一种典型的“实体性思维”。侯旭东的《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以下简称《宠》)旨在突破这一框架,采用关系思维,系统发掘西汉社会君臣关系这一传世史料记载的信任研究领域。在这一全景式画卷中,有若干剖面尚可进一步掘发,以兹呈现出信任生态史的动态多棱,“汉宣中兴”背后所潜伏的信任危机即是一例。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可加深对中国传统社会信任网络中掣肘源的认识,而这一剖面分析,最终指向基于《资治通鉴》这一资源富矿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信任生态史研究。
顾涛
关键词:君臣关系信任危机
古器设计中所藏之礼
2016年
中国设计史研究中轻视工匠的观念亟需扭转,建议采用唐代李周翰对匠的解释"谓善宰万物者"。古代工匠,融设计师和制作者为一体,工艺之精美趋于绝伦,所含的是巧夺天工的构思。基于此,探索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图谱整理,可以张朋川、吴山为代表,二是礼仪解析,可以虎食人青铜卣为代表,两条路径的进一步开拓均有极大的空间。问题的瓶颈已共同指向对古礼认知的薄弱。
顾涛
关键词:古器物学
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从《北齐校书图》中的坐姿说起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的社会礼俗与制度结构,在魏晋至唐宋间发生了巨变。从坐姿上看,秦汉以前可称为“跪坐时代”,唐宋以后则为“桌椅时代”,这一转变的中间状态便是“踞坐”的出现,《北齐校书图》(宋摹本)中“一人坐胡床”的坐姿可为明证。然而在南朝刘宋时期,祇洹寺的僧侣们踞坐而斋食,却遭到以范泰为首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由此引发了一场踞食之争的政治事件。在礼教主义者的观念中,按照膝盖/脚底是否着地为标准,构成了“跪—跪坐—跏趺”和“蹲—箕踞—踞坐”两个系列坐姿的分水岭,后者难以被接受。然而,魏晋之际玄学对“礼教之反动”,使旧礼教的弊端日益彰显,其后又经佛教等外来文明的再冲击,固守礼教者必然以失败告终。坐姿的演变所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礼俗与民生日用的方方面面均悄然发生变迁,更是制度整体上的结构性变迁。从《史记》“八书”以“礼乐”为首,到《通典》“八门”以“食货”为首的制度撰作体例更新,即可视为这一变迁的缩影。
顾涛
关键词:胡床反礼教食货
陈寅恪“续命河汾”之经史学脉
2012年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其史学研究路数堪为引领学界之旗帜,然而陈先生史学之精蕴识思尚有隐而未彰之处。就陈先生早年求学植根于经学,晚年在赠其弟子蒋天枢一序中流露出"续命河汾的向往",可知其毕生之学术可归宗于薪传儒家礼乐精神。陈先生这一思想应该说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已基本确立,1939年著成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探寻礼制因革与国家治乱的互动结构,总结中国礼治精神是陈先生留待今人的未尽学术工程。
顾涛
关键词:礼治陈寅恪
蒲士的性别伦理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014年
英国社会学家蒲士(Meyrick Booth)所著Woman and Society的中译本《妇女解放新论》于1931年在中国出版,对20世纪30年代新贤良主义论战的演生具有开启之功,中国妇女解放之受质疑的社会影响力正由此肇端。蒲士此书在分析欧美激进的妇女运动之积弊中辟一新境,径由两性生理、心理异质论,直贯入女性人格之塑造与伦理道德、种族绵延等范畴。蒲士的学说是在吸收了西方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在传入中国以后一度生根,蝉蜕出一种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即潘光旦的"位育论"。潘先生的这一理论虽涵盖富赡,然推究其肯要,终以培育人格品性、改善民族品质为归宿。所有这些,均无法用"妇女回家"作简单化的逻辑框定。
顾涛
关键词:妇女解放人格论潘光旦
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被引量:2
2022年
对礼与法起源的认识,至今存在一定的偏误和模糊之处。王国维将"礼"字的本义解释为"象二玉在器之形",虽影响深远但不合造字的初义。礼字所从的豊(■),从二玉从壴,会意"用玉装饰的贵重大鼓",正是礼乐原始场景的仪式标志。远古祭神之巫术礼仪的另外两项显性的仪式特征,则保留在"巫""舞"二字的形体中,即巫字从収,像两手奉玉以事神之形;舞字从舛,古文字形像手持两串牦牛尾(一种舞饰)以起舞。发展演变至商周时代的大型礼典中,巫者一人已扩展为一支规模性的乐队和舞蹈助祭人员。同时,礼的概念也渐趋丰满,形成"经礼"和"曲礼"的两条主干系列。"法"字本义训作"刑",可与《书·吕刑》所记的苗民"五虐之刑"相印证,其中包含的一项重要信息,即刑法的起源从兵刑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分化而出,兵刑分离为两大系列要到西周以后才基本确立。同时,礼与法的词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重引申,产生外延伸缩和概念交错的复杂现象,时代是在战国诸子时期。荀子的礼法学说是在吸收了《管子》或相关理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构建的结果,韩非子的思想乃是荀子学说的延伸,在逻辑框架上并未超出荀子的礼法体系。在广义的制度,即章学诚"政教典章"这一层面,各家不管是使用"礼"的概念还是"法"的概念,所指趋于一致。荀子注重"法而议",重在抉发制度损益背后之"礼义",形成儒学中重制度一派的立论根基,也构成法家与儒家的分蘖节点。以荀子为机轴的儒家法传统,内在的法理可用"经礼为法"来概况,这一观念为秦汉以来儒者所汲取,从而融入制度设计的框架结构中,成为制度变迁的法理源头。
顾涛
关键词:荀学法家
熹平石经刊刻动因之分析——兼论蔡邕入仕被引量:4
2015年
熹平石经一度被奉为东汉经学的一代大典,关于其刊刻动因,长期流传的是范晔《后汉书》所谓"私行金货"说,刻经旨在平息贿行。由此,石经的历史地位日升,蔡邕操持刻经的功绩亦被夸大,至今已积重难返。范说足堪质疑。若从汉末政局中诸种势力所形成的角力场来分析,熹平石经实乃汉灵帝为钳制宦官集团势力一枝独盛而采取的试行策略,与此后的鸿都门学前后相承;蔡邕在追步其师胡广,希冀统领政学二坛的梦想触动下,顺应时局,牵头倡议刻经。然而试图以刻经之举与汉末宦官、外戚专政的强势相较量,无疑是螳臂当车式的自欺欺人。若从蔡邕的政治生涯来分析,其政治蕲向与前后强烈而一贯的求仕之心密切关联,其于经学谈不上有多大造诣,熹平元年(172)的被征用主因是其炫目的才艺和显赫的身世。由此推论,蔡邕在整个刻经工程中所费精力甚微,不过题书碑额,在书法上立一样式,校经与实际书丹恐均未亲历;然而石经却给倡导者蔡邕坐拥艺林高位增添了砝码。不过,熹平石经最终因未得到政学二界人士的支持,注定流为形式化。
顾涛
关键词:蔡邕汉灵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