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房
  • 2篇乳腺
  • 2篇X线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原位癌
  • 1篇原位
  • 1篇原位癌
  • 1篇乳房X线摄影...
  • 1篇乳房切除
  • 1篇乳房切除术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保乳治...
  • 1篇乳腺导管
  • 1篇乳腺导管原位...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标记
  • 1篇随访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顾容丰
  • 2篇郑晓静
  • 2篇顾雅佳
  • 2篇肖勤
  • 1篇杨文涛
  • 1篇吴炅
  • 1篇冯晓源
  • 1篇陈佳艺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的X线随访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治疗后X线征象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1999至2005年3月行保乳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5例,总随访次数139例次,随访时间为前2年每6个月1次,以后则1年1次。在不同的术后时间段观察乳腺X线改变,重点观察水肿、皮肤增厚、结构紊乱、局限性致密、结构扭曲收缩、钙化等。各种X线征象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H检验法,在不同时间段中某一征象出现的频数以及不同征象与乳腺腺体分型间的关系用χ2检验。随访时间从手术后1周至72个月。结果2例(1.4%)未见阳性X线征象。术后12和24个月这2个时间段随访X线征象阳性率较高,为40.3%(56/139)和21.6%(30/139)。保乳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征象不同(χ2=30.998,ν=6,P=0.001)。手术后水肿程度各异,峰值出现在手术后6个月至1年左右,随后逐步消退、消失;皮肤增厚的出现和消退呈与水肿相似的发展过程。结构紊乱出现和消失与时间无明显相关性(χ2=8.634,P>0.05),但结构紊乱程度可随时间而改善(17/19)。不对称性致密仅见5例,3例在后期消失。结构扭曲收缩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并在一定时间后保持恒定。2例显示钙化,为肿瘤残留和缝线钙化各1例。结论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X线征象改变不同,了解其改变的规律是鉴别可能出现复发的基础。
顾雅佳肖勤郑晓静吴炅陈佳艺顾容丰冯晓源
关键词:乳房切除术区段放射摄影术
早期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表现与预后生物学标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的X线片表现,分析X线表现与预后生物学标记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乳腺DCIS及45例DCIS伴微浸润的患者行X线检查,共62例行预后生物学标记,分析影像表现与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53)的相关性。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有意义者行优势比(OR值)分析。结果(1)单独1个X线征象表现者62例;合并2个征象26例;阴性7例。(2)各种X线征象单独分析显示,62例有钙化的病灶中恶性钙化占73%(45例),其余为中间性钙化;钙化以簇状分布最为常见(36例),其次为段样分布(18例)。22例有肿块的病灶中,以卵圆形肿块最为常见(13例);肿块的边缘表现为浸润、小分叶、清晰和模糊各为15、1、4和2例;等密度肿块占的比例较高(55%,12例)。结构扭曲7例,除1例外多与其他征象伴行;局灶性不对称占16%(15/95),可单独发生或与其他征象伴发。(3)将病灶的X线表现分成恶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和非钙化3组,PR与C-erbB-2在3组中的分布有统计性意义,PR阳性表达者X线上非钙化征象发生率是中间性钙化的11.00倍[χ^2=8.571,P=0.003;95%可信区间(CI)为1.998~60.572]、恶性钙化的8.80倍(χ^2=9.748,P=0.002;95%CI为2.024~38.253);而C—erbB-2高表达者,恶性钙化是非钙化发生的12.35倍(χ^2=7.353,P=0.007;95%CI为1.447—105.443),中间性钙化的5.74倍(χ^2=4.977,P=0.026;95%CI为1.110~29.645)。结论乳腺DCIS及DCIS伴微浸润X线征象有特征。X线征象可以作为早期乳腺DCIS的一个预后因子。
顾雅佳肖勤杨文涛郑晓静顾容丰
关键词:乳房X线摄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