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静欣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欺骗
  • 4篇错误信念
  • 3篇孤独症
  • 2篇幼儿
  • 2篇欺骗行为
  • 2篇儿童
  • 2篇错误信念理解
  • 1篇道德
  • 1篇心理理论
  • 1篇意图
  • 1篇正常儿
  • 1篇正常儿童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道德
  • 1篇社会交往
  • 1篇情境
  • 1篇自我
  • 1篇交往
  • 1篇孤独症儿童
  • 1篇故事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陈静欣
  • 5篇苏彦捷

传媒

  • 2篇第十届全国心...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教育探索
  • 1篇中国心理学会...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错误信念理解在幼儿对欺骗理解发展中的作用
对欺骗的理解包括欺骗行为的判断和欺骗意图的理解。研究考察3—6岁儿童对欺骗理解的发展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实验1考察244名3-6岁儿童能否区分及理解无心错误和欺骗的行为及其意图。结果发现,5岁儿童才能很好的区分及理解欺...
苏彦捷陈静欣
关键词:错误信念孤独症
文献传递
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被引量:11
2005年
欺骗是涉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行为。以往,儿童欺骗行为通常作为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一个指标。在心理研究中,欺骗行为是作为探测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一个范式。整合心理理论与道德认知两方面的研究,考察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陈静欣苏彦捷
关键词:欺骗心理理论社会道德社会交往
孤独症儿童在欺骗情境中的行为判断及意图理解被引量:6
2005年
研究采用动画形式呈现欺骗故事情境(欺骗他人/欺骗自我) ,考察孤独症儿童对欺骗行为及意图的理解。结果表明,在欺骗行为判断的问题上,孤独症和匹配组儿童的表现没有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欺骗他人的意图理解差于正常儿童,也不如他们自己对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两组儿童在欺骗任务上的表现提示,孤独症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并不等于达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心理理解水平,欺骗他人与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可能基于不同的机制。
陈静欣苏彦捷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错误信念任务欺骗行为正常儿童故事情境
幼儿对欺骗的理解与错误信念理解
欺骗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误导他人的一种表现(Vrij,2000)。从包含的要素来看,欺骗包括外在行为表现和内部心理状态;从所欺骗的对象来看,又可分为欺骗他人和欺骗自我两种类型。而错误信念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里...
苏彦捷陈静欣
关键词:错误信念孤独症
文献传递
欺骗对象对4-6岁儿童欺骗意图理解的影响
儿童从社会交往中逐渐理解社会同伴想法,喜好或厌恶等可能和自己的不同,从而影响对自我和他人的区分。欺骗也会因情境及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采用儿童熟悉的欺骗情境录像为实验材料,考察185名4-6岁儿童在长辈和同伴故事中,对...
陈静欣苏彦捷
关键词:欺骗行为错误信念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