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昭
- 作品数:116 被引量:230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秦代的乐署与戏曲元素
- 2007年
- 一、赢秦的本土音乐秦代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十月子婴投降刘邦,前后不过15年。但秦代的典章制度在中国的制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周代的继承,另一方面,它又有一系列原创性的制度。
- 陈维昭
- 关键词:秦代娱乐形式本土音乐礼乐戏曲诸侯国
- 《大陆杂志》与《红楼梦》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台湾《大陆杂志》发表过一系列红学论文,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艺术等方面进行讨论。这些研究或者独具慧眼、别有心得,或者回应着大陆的红学成果。今天学界的一些关注热点,如程高本之前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其作者是谁,尤其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曹雪芹是不是曹颙的遗腹子,等等,这些问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外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陆杂志》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历史纪录。
- 陈维昭
- 关键词:脂砚斋
- 明清制义的排偶形态及其文体规定性
- 2024年
- 自明代至清末,制义的文体形态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其正讲部分不仅出现过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二股等对偶形态,而且出现过三股、五股、七股、九股的排比形态,这是明清制义“循题立格”原则的实践结果。明代成化以后制义以八股为常态,清代嘉庆以后则以六股为常态。“八股文”一词不足以涵盖制义的文体形态的丰富性,从“八股文”一词去考察明、清制义的源流,我们很难把握到明清制义的文体规定性。遵朱注,是制义在义理阐释上的规定性;入口气,是制义修辞的规定性;而“体用排偶”则是制义正讲部分的文体规定性。正讲部分最富于变化,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个性,是我们考察明、清制义文格的正与变的一个窗口。清代制义家在“体用排偶”与“以古文为时文”进行调和,提出“以比偶为单行”的修辞原则。
- 陈维昭
- “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被引量:1
- 2009年
- 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郑卫之音":首先从政治历史地理的层面考察"郑卫之音"的原初指涉,关键是考察商、周王朝更替与商、周文化差异。第二,在周代的"雅乐"(古乐)与"俗乐"(新乐)、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的关系中看"郑卫之音"。第三,在礼乐理性与感性娱乐的关系中看"郑卫之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 陈维昭
- 关键词:郑卫之音雅乐俗乐
- 隆庆戊辰会试与晚明文风士习被引量:2
- 2019年
- 科举的目的是考核士子的德行、道艺。科考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风与士子的人格。明代《隆庆二年会试录》选择具有佛、道色彩的程墨,以官方的形式对以佛、道入制义(即"杂入二氏")的作法予以认可与鼓励,这与主考官、同考试官的价值取向有关。它对其后五十年的文风士习产生了直接影响,艾南英、顾炎武甚至认为它导致了晚明"空谈心性""空疏不学"的学风的泛滥。隆庆以来"杂入二氏"的具体情形甚为复杂,既有对儒家"正脉"的执著思考,也有对佛、道的生吞活剥;既形成崇尚思辨、出入子史的文风,也滋生吊诡求异、支离牵附的陋习。其所铸造的士人人格,既有学贯经史、行己有耻、德行与功业并重于世者,也有偷德堕行、和尘同光者。把"杂入二氏"等同于"空疏不学",并不能全面揭示晚明文风士习的整体面貌。
- 陈维昭
- 关键词:考官会试
- 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被引量:4
- 2002年
- 艺术起源问题就如人类起源问题一样,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诞生之后的文化自觉的产物。所以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历史起源论与艺术起源论。
- 陈维昭
- 关键词:戏曲艺术起源哲学性质祭祀仪式模仿说艺术形式
- 制义小题新辨被引量:2
- 2021年
- 明代以来有关大、小题的划分依据,基本上有考试级别、题型、题意和制义修辞四种,每一种都涉及小题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各种依据之间有时也有相抵触之处。每一位论家在谈及小题时也仅是采用其中的某一、两种。选家与考官对待大、小题的不同立足点,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对这四种划分依据的深入考察,不仅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的科举体制,而且对于认识明清制义的修辞形态、审美风尚及其与明清时期的文化关联,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陈维昭
- 关键词:小题
-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史
- 2003年
-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陈维昭黄霖
- 关键词:古代戏曲理论古代戏曲史
- 清代红学的价值关怀
- 2005年
- 清代红学的价值关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元代以来大为流行的"警劝"文学传统,一是儒家正统的人格主义。前一种价值阐释主要表现为对《红楼梦》的家族与情痴这两大主题的关注,后一种价值阐释则表现在具体的人物道德评价上。
- 陈维昭
- 关键词:红学文学传统价值关怀《红楼梦》儒家正统
- “曹雪芹祖籍问题”的阈限及其移步换形
- 2005年
- 胡适在 1921年已经解决了曹雪芹祖籍问题, 1930年开始,这一问题演变成“曹锡远祖籍问题”,出现了“丰润说”与“辽阳说”两种观点,两说至今仍处于推测的阶段。此虽为红学研究中的旁支问题,却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参与和论争。
- 陈维昭
- 关键词: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