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洁

作品数:17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镜
  • 3篇胰腺炎
  • 2篇胆源性
  • 2篇胆源性胰腺炎
  • 2篇胰腺
  • 2篇源性
  • 2篇食管
  • 2篇术后
  • 2篇重症
  • 2篇黏膜
  • 2篇胃癌
  • 2篇腺炎
  • 2篇内镜治疗
  • 2篇克罗恩
  • 2篇克罗恩病
  • 2篇发病
  • 2篇发病机制
  • 2篇病变
  • 1篇大腺瘤
  • 1篇胆管

机构

  • 17篇江苏省苏北人...
  • 4篇扬州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灌南县第一人...

作者

  • 17篇陈洁
  • 9篇朱海杭
  • 7篇徐永居
  • 4篇刘军
  • 3篇王璐
  • 2篇孙超
  • 2篇陈娣
  • 2篇邓登豪
  • 1篇印健
  • 1篇黄文诺
  • 1篇郑新梅
  • 1篇鲁邦巧
  • 1篇徐晓玲
  • 1篇张利
  • 1篇曹丽
  • 1篇陆玲波
  • 1篇凡兰桂
  • 1篇王甦
  • 1篇王婷婷
  • 1篇朱滢

传媒

  • 3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16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P16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表达及胆汁反流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P染色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抑癌基因P16在正常胃黏膜、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P16表达从正常胃黏膜、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胃癌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P16表达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属于癌前病变,且P16可能参与了其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徐晓玲徐永居王璐陈洁王翠梅曹丽曹丽沈琴凡兰桂
关键词:P16胆汁反流性胃炎癌前病变胃癌免疫组化
不同年龄阶段胃癌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的发病特点,达到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的目的。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原发性胃癌843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42例(4.98%);中年组,年龄41-70岁,611例(76.0%),随机抽取106例 老年组,年龄≥70岁,190例(22.5%),随机抽取56例。分析比较三组间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肿瘤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就诊特点等。结果: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比例分别为50%、73.6%、80.6%(P〈0.01);首发症状均为上腹痛、腹胀,纳差等 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0、61、72d; 确诊时晚期病例分别占76.2%、73.5%及71.4%(P〉0.05),但分析首诊方式及误诊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胃窦癌占47.6%,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16.0%和23.2%,P〈0.05); 中年组、老年组贲门胃底癌分别占39.6%和41.1%,明显高于青年组(14.3%,P〈0.05)。不同年龄阶段胃癌病理类型均以腺癌为主,青年组低分化及未分化癌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胃癌发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组患者确诊时为晚期肿瘤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早期胃癌诊断较难。青年发病确诊时间长,胃窦癌占优势,病理类型低分化多见,提示预后不良。中老年组胃癌男性患者比例增多,肿瘤好发部位于贲门胃底,病理为高中分化癌比例增加。
陈洁朱海杭徐永居肖芹
关键词:胃癌不同年龄阶段
内镜下单环套扎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致重度狭窄的术后思考
2016年
内镜下单环套扎术治疗黏膜下肿瘤是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方法,用有弹性的套扎圈将黏膜下肿瘤套住,使其血流中断,局部发生缺血、坏死,自然脱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方法损伤面小且恢复快,其整个脱落过程大约10d左右,创面1个月内完全愈合,其间可适当应用抑酸剂及黏膜保护剂,促进组织修复,只适用于直径小于1.5 cm的黏膜下肿瘤.笔者使用内镜下囊肿结扎术治疗1例食管良性肿瘤.
陈洁徐永居印健朱海杭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重度狭窄
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120h内内镜治疗的价值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ABP)24~72h和72~120h内急诊内镜治疗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15例SABP患者急诊(24~72h内)进行内镜治疗,10例SABP病例72~120h内进行内镜治疗。同期30例SABP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72~120h内镜治疗组与24~72h治疗组对比,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两手术组对手术当天、术后第1、3及第5天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对比分析。72~120h内镜治疗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就入院时、住院第7天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两内镜治疗组(24~72h和72~120h)入院第7天血淀粉酶、总胆红素下降幅度、白细胞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其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腹痛持续时间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72~120h内镜治疗组手术当天、术后第1、3及第5天血淀粉酶、总胆红素下降幅度、白细胞下降幅度以及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腹痛缓解时间与24~72h急诊内镜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24~72h和72~120h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救治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均是安全有效的。
陈洁邓登豪刘军朱海杭陈娣鲁邦巧陆玲波黄文诺
关键词: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
一种新型消化道内镜诊疗用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消化道内镜诊疗用车,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端面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中间设置有套杆,所述套杆上端固定有横杆,所述横杆底部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上安装有无菌单,所述第一隔板上方设置有第一护栏,所述...
陈洁杜林刘昕唐静煜陆启立
文献传递
血性腹水8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性腹水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该院85例明确诊断的血性腹水患者,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5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4岁。各种恶性肿瘤引起者62例,占72.9%,为首位,其中49例为消化道肿瘤,占79.0%;病因为非恶性肿瘤23例,占27.1%。结论血性腹水病因各异,认为恶性肿瘤居多,其中消化道肿瘤最多见,非恶性血性腹水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徐永居陈洁高苏俊王璐朱海杭
关键词:血性腹水病因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研究近况被引量:1
2011年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又称食管入口黏膜斑,常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内镜检出率0.1%~10.0%。病变与先天发育异常相关;黏膜具有酸分泌作用;幽门螺杆菌可定植于黏膜。多数无临床表现,症状轻而无特征性;胃食管反流和幽门螺杆菌与并发症产生有关,个案报告并发有溃疡出血、穿孔、瘘及腺癌等。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内镜随访仍很重要。有症状者需要治疗,推荐抑酸和抗反流药或局部用氩气刀消融治疗可改善反流症状。
朱海杭朱海杭卜平
关键词:发病机制
术中小肠镜辅助诊治小肠出血1例报道
2012年
在临床工作中,小肠出血常无特异性,常规胃镜、结肠镜检查往往不能做出诊断。笔者应用术中辅助小肠镜检查1例,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小肠出血病灶。现报告如下。
徐永居陈洁朱海杭陈娣王璐
关键词:小肠镜小肠出血
48h内急诊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11
2015年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是急性胰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国内占急性胰腺炎年发病人数的15%~50%,病死率达20%~35%^([1])。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较高,为36%-50%,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更高^([2])。近十年来,众多研究已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行早期(发病后48 h--72 h内)检查及治疗达成了共识。但由于炎症的级联反应,在临床上,病情是进行性发展的,可以从单一的器官功能障碍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故越早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和治疗对疾病的控制越有好处。
陈洁徐永居朱海杭邓登豪刘军
关键词:急诊内镜临床价值探讨胆源性胰腺炎血淀粉酶ENBD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20年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根据罗马Ⅵ标准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大类。FD具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如内脏敏感性升高、胃容受性受损和胃排空延迟等。因为FD发病率高、症状多样化、反复发作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结合研究进展,对F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一综述。
朱滢孙超孙超陈洁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