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俊
-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矿业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 《尚书》艺术设计史论的价值分析
- 2004年
- 通过对《尚书》中与艺术设计史论关系密切的材料的分析研究,企图阐明《尚书》在艺术设计史论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同时对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目的是明确《尚书》的艺术设计史论价值,为《尚书》的相关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 陈正俊
- 关键词:《尚书》
- 《考工记》成文时代探议被引量:3
- 2002年
- 陈正俊
- 关键词:《考工记》系统结构阴阳
- 从“艺”到“势”被引量:1
- 2005年
- “势”是中国艺术美学和艺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势的源头是“艺”。原始的艺的涵义是种植———植树或是粮食作物。从“势”的原始涵义演化到后来的“盛力,权也”(《说文解字》)及“趋向”的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种植系列字及“艺”本身涵义的演化的研究,以期使这个过程清晰化,为以后相关领域的更深入的研究做基础。
- 陈正俊
- 关键词:封禅权力
- “吴门画派”与“吴门诗派”关系初探
- 2016年
- "吴门画派"问题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问题,原因是其存在自身不仅是对于中国绘画精神的某种重要阐释,也同时散发着对于后世艺术精神的实际影响。其实立体地看,"吴门画派"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史的问题,也是文学史的问题,甚至是哲学史、政治经济史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不想也不可能牵涉过多的研究角度,我们专心致志地针对"吴门画派"与文学史上的"吴门诗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阐述与分析研究。文化生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经济。
- 陈正俊
- 关键词:吴门画派诗派诗歌流派台阁体文徵明诗歌审美
- 双墩儿童雕塑的重要位置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从现有的出土材料看,双墩儿童头像雕塑应该在雕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雕塑,到后来的面具、圆雕,如果给出一个系统,双墩雕塑的位置就会清晰展现。与面具艺术进行了对比。面具艺术历史久远,直至当代,还有很多种面具艺术种类存在。从陶器产生,甚至在陶器产生以前,人类就企图雕塑自己的形象。陶器产生以后的材料主要是陶、青铜等。这个对比,会细致地反映出早期雕塑与面具艺术的状态。商、周以前的雕塑、面具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人类文化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学内涵,值得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双墩的儿童雕塑头像,正处在研究的关键点上。
- 陈正俊
- 关键词:面具
- 《考工记》设计思想中的“势”被引量:1
- 2002年
-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内,"势"的内涵表现最系统的当是书法.无论从理论或实践看,书法中"势"的内涵及地位都很重要.但是,艺术领域内最先出现"势"的范畴,是在工艺设计-先秦的造物活动中,齐文<考工记>对此有着较为详备的记录<考工记>中的"势"比萧何书论中的"势"的出现早约270年.
- 陈正俊
- 关键词:书法中国传统艺术《考工记》书论
- 《诗经》中的植物与中国艺术思想的“自然”关系探析被引量:4
- 2003年
-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起码在先秦,中华文化并非以(或仅以)神话的形式解释"对象"———包括宇宙的生成与发展。可靠的早期古籍如《诗经》与《周易》都没有从神话角度对世界创生进行解释,倒是对自然与人伦非常重视。时间较晚的《老子》,说世界是由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成,这不是神话,而是一种思辩,这在世界文化中是较为独特的。本文主要从《诗经》中所涉植物的角度,探讨中国审美文化中对"自然"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的源流及其某些方面的性质。
- 陈正俊
- 关键词:《诗经》植物神话艺术思想审美文化
- 艺术设计思维学:研究与教学被引量:5
- 2004年
- 有关艺术设计思维学的研究可划分为三部分 :(1)艺术设计思维学原理 ;(2 )艺术设计思维研究 ;(3)艺术设计思维训练。可以分别作为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的研究或学习内容。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是艺术设计思维的研究与教学的基础。艺术设计思维研究的内容重点是 :(1)生理基础 ;(2 )心理动力问题 ;(3)内容与形式 ;(4 )运动的逻辑关系 ;(5 )评价—效果、影响等。艺术设计思维学的研究与教学应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理论与实践成分的多少 。
- 陈正俊
- 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分析
- 2011年
- 董其昌是明代中后期画坛享有盛名的书画家、美术鉴赏家和理论家,他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巨大且深远。但其后人们对这一论断褒贬不一。应将其绘画理论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辩证地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画的创作。
- 陈正俊马清越
- 关键词:中国画画论
- 气韵肇自然 雄逸见精神——读李度一先生焦墨山水画
- 2018年
- 人为万物之灵,这是人类自我认知的结果。人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在所见所知范围之内,认定自己之类是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万物之灵”可不是中国人的一家之说,在西方遥远的古希腊时代,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就有“人是万物的尺度”之说,虽然似殊途同归,细考却有不同。
- 陈正俊
- 关键词:山水画气韵《秋声赋》自我认知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