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种新抗疟药联合应用治疗海南省恶性疟的效果观察被引量:6
- 1989年
- 1985~1987年6~10月连续3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和乐东县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用喹哌750mg+硝喹25mg联合用药治疗33例恶性疟患者,其平均退热时数为39h;原虫无性体平均转阴为49h。服药后28d的复燃率在不同地区为0~47%。 用咯萘啶600mg+硝喹25mg治疗11例;咯萘啶800mg+硝喹40mg治疗43例;咯萘啶800mg+硝喹80mg治疗31例,其退热时数为31~35h,原虫无性体平均转阴为46~53h,服药后28d的复燃率在13~18%之间,与对照组单服咯萘啶1200mg治疗42例的平均退热时数33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数48h和28d复燃率12%无显著性差别。各组服药前后曾抽样进行了血、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证明联合用药是安全的。
- 陈林戴祖瑞钱永乐马志明郭凤川廖在环符大东马德光庞学坚
- 关键词:疟疾抗疟药咯萘啶硝喹
- 我国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被引量:7
- 1998年
- 由于恶性疟原虫多种抗药性的不断产生和蔓延,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困难。本文以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疟区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作一系统报导。1955年该岛277万人口患疟疾者有286745人,因疟疾而致死者287人。1959年进行了D.D.T.滞留喷洒,效果良好,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由原占蚊群组成67.5%下降到0.9%。此后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65年带虫率已低于0.9%和0.2%。1973年作者等在该岛三亚市发现了抗氯喹恶性疟病例,至1978年岛内各地先后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其中约1/3属于RⅡ_RⅢ级抗性。1979年该岛以哌喹全面取代氯喹应用于疟疾防治。但到了1982年抗哌喹恶性疟病例又不断出现,抗性率为10%~20%,其中有5%为RⅡ_RⅢ级抗性。1978~1990年作者等在三亚市建立了体外测试方法,以监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试验证明,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抗氯喹程度已下降,对哌喹则具有抗性,但在哌喹与氯喹之间未见明显交叉抗性,而对蒿甲醚和咯萘啶则显示敏感。近年来海南省恶性疟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1996年仅为54.93/10万人口,但对疟原虫抗药性问题仍需继续监测。
- 陈林戴祖瑞蔡贤铮蔡贤铮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疟原虫药物作用
- 三吡萘啶在动物模型上的长效预防抗疟作用
- 1993年
- 本文报告了用 4.5倍ED_(50) 剂量的三吡萘啶游离碱喂饲小鼠,给药后 20 d再用伯氏疟原虫 ANKA 株原虫1×10~7个攻击,小鼠全部获得保护。三吡萘啶磷酸盐对鼠疟的滞效作用虽较其游离碱及哌喹磷酸盐稍好,但进行猴疟实验喂药时易引起恒河猴呕吐,难于准确计算给药量。三吡萘啶羟萘酸盐对鼠疟的滞效抗疟作用则不如其磷酸盐,也不如其游离碱。三吡萘啶游离碱总剂量为200 mg/kg,对食蟹猴疟原虫B株确有 20 d的滞效抗疟作用,但总剂量降至 100 mg/kg 时,其滞效作用即明显下降。总之,三吡萘啶游离碱对猴疟的长效抗疟作用似较哌喹稍逊。
- 陈林戴祖瑞马志明郑贤育陈昌
- 关键词:哌喹抗疟药药理学
- 三吡萘啶对伯氏疟原虫ANKA株超微结构的影响
- 1997年
- 受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小鼠ig三吡萘啶游离碱11mg/kg.1h后可见少数滋养体复合物层次增多且断裂、皱缩,并出现间隙,食物泡融合增大。2h后进一步加剧,且疟原虫髓样物也增多,线粒体肿胀。4h后出现变化的原虫更明显增多。8h后绝大多数滋养体结构多已瓦解,仅留下残体及大小不等的空泡。总之。
- 陈林戴祖瑞张淑英陆月良
- 关键词:药理学伯氏疟原虫超微结构药物作用
- 一种实验鼠暗箱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实验鼠暗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整体为长方体,无底面;箱体四壁上设有换气窗,换气窗上覆盖有遮光布;所述箱体的高为100cm-110cm。所述的箱体顶面上设有向外延伸的排气道,排气道...
- 姜玉董晓慧谢和辉王庭芳王利苹孙昕陈林刘春龙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