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

作品数:21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骨折
  • 6篇关节
  • 4篇手术
  • 4篇髌骨
  • 3篇手术治疗
  • 3篇髌骨下极骨折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复位
  • 2篇韧带
  • 2篇水动力
  • 2篇疼痛
  • 2篇清创
  • 2篇脱位
  • 2篇临床病例
  • 2篇临床病例讨论
  • 2篇孟氏骨折
  • 2篇内固定
  • 2篇环状
  • 2篇环状韧带

机构

  • 21篇烟台市烟台山...
  • 3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1篇陈旭
  • 13篇周智勇
  • 8篇张兴琳
  • 6篇姜俊杰
  • 6篇刘绍贤
  • 6篇孙涛
  • 4篇张兴林
  • 3篇蒋协远
  • 3篇鲁兴
  • 2篇张国栋
  • 2篇张树栋
  • 1篇曲高伟
  • 1篇李文乐
  • 1篇刘云鹏
  • 1篇费建文
  • 1篇唐伟
  • 1篇孙振中
  • 1篇张蔚
  • 1篇解慧琪
  • 1篇谭江威

传媒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9年,我院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包括波及下极的粉碎性骨折)157例,采用张力带固定及部分髌骨切除术,随访术后疗效,采用Bostman...
姜俊杰陈旭张兴林孙涛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褚楷
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手术
文献传递
Henry入路环状韧带复位修复治疗儿童孟氏骨折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Henry入路环状韧带复位修复治疗儿童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9年6月21例儿童孟氏骨折临床资料,均采用Henry入路切开复位桡骨头并环状韧带复位修复。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4岁5个月~14岁4个月,平均8岁1个月。致伤原因:摔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新鲜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5例。骨折Bado分型:Ⅰ型14例,Ⅲ型7例。术前MRI检查及术中观察明确环状韧带完整。术后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照Mackay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桡骨头脱位及半脱位。末次随访时,陈旧性骨折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92.6±11.2)°提高至(123.6±11.6)°、前臂旋转活动度由术前(96.8±11.8)°提高至(129.8±5.9)°,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72,P=0.002;t=9.487,P=0.001)。新鲜骨折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9°~156°,平均145°;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58°~168°,平均162°。根据Mackay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获优17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X线片复查显示无骨不连、异位骨化以及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新鲜骨折尺骨断端及陈旧性骨折截骨均顺利愈合。结论儿童孟氏骨折中环状韧带主体均完整,相比环状韧带重建,经Henry入路复位修复更接近环状韧带正常解剖状态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岳俊伊慕明章孙红梅姜小艳陈旭
关键词:孟氏骨折环状韧带复位儿童
水动力清创系统联合持续闭式引流(VSD)、骨水泥抗生素链珠、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早期内植物周围感染
目的:探讨水动力清创系统联合传统的持续闭式引流( VSD)、骨水泥抗生素链珠、静脉应用抗生素"四联疗法"治疗早期内植物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共15例骨折术后早期内植物周围感染患...
岳俊伊陈旭姜传强张兴琳周智勇
髌骨部的轴线长度改变对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及压强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髌骨部分切除及延长对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及压强的影响,为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小为100mm×100mm的压敏胶片置于自制压力加载装置的受力平台上,施加垂直向下载荷(0~19.6N),采用SamplePCI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获得压敏反应曲线。取自愿捐赠的6个新鲜男性左膝关节标本,置于自制膝关节固定加载装置上,将双层压敏片置于髌股关节面处,于196N载荷下屈膝0、15、30、45、60、75、90、105、120、135°,持续2min后取出压敏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测定后,行髌骨中部横行截断后,原位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作为原位固定组;之后于对侧髌骨截取全长1/6、2/6的骨块,置于该侧截骨间,以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制备髌骨延长模型,作为延长1/6组及延长2/6组;再由近至远依次截取全长1/6、2/6、3/6的髌骨,制备髌骨下部缺损1/6、2/6、3/6髌骨缺损模型,以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作为缩短1/6组、缩短2/6组、缩短3/6组;分别重复对照组力学测试步骤。将压敏片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并根据压敏反应曲线,计算髌股关节接触压强和压强峰值。结果各缩短组于屈膝30~135°时实际接触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缩短1/6组在0、15、60、75°时,缩短2/6组在0°及75~135°时,缩短3/6组在0~30°及75~135°时压强大于对照组(P<0.05);缩短1/6组在0、15°及60~105°时,缩短2/6组在0、15、75~105°时,缩短3/6组在0、30°及60~135°时压强峰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各延长组在屈膝15、60、90°时实际接触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延长2/6组在105、135°时大于对照组(P<0.05);在15~75°时各延长组压强大于对照组(P<0.05),在105、135°时小于对照组(P<0.05),120°时延长2/6组小于对照组(P<0.05);延长1/6组在0、90、105°时压强峰值小于对照组(P<0.05),延长2/6组在0°时小于对照组(P<0.05)。各延长组实�
张兴琳陈旭姜俊杰贾培桐周智勇孙涛刘绍贤楮楷
关键词:髌股关节接触面积压强
新月形骨折病理解剖学分型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对新月形骨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月形骨折病理解剖学分型,并探讨其对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5例新月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平均(47.4±12.7)岁。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线与骶骨翼、骶骨侧嵴等解剖标志的关系将新月形骨折分为3型,对不同的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和手术入路。术后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对骨盆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根据新月形骨折病理解剖学分型:Ⅰ型16例(24.6%),Ⅱ型30例(46.2%),Ⅲ型19例(29.2%)。65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6±3.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优59例,良6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Majeed功能评分优62例,良3例。结论:根据骶髂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骶骨侧方骨嵴隆起的位置对新月形骨折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手术方式的可行性较好,临床效果满意。
岳俊伊姚升万意州陈旭姜传强郭晓东
关键词:骨盆骨折解剖学病理
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分析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9年,本院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包括波及下极的粉碎性骨折)157例,采用张力带固定及部分髌骨切除术,随访术后疗效,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及髌骨长轴形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张力带固定组患侧髌骨纵轴长度大于健侧,P=0.000,有统计学差异,张力带固定组Bostman评分为26.661 5±1.178 3,部分髌骨切除组Bostman评分为26.370 4±0.996 1,P=0.11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该研究测量了髌骨下极粉碎骨折保留髌骨完整的张力带固定术后髌骨延长的范围,证实了临床张力带固定及部分髌骨切除术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临床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姜俊杰陈旭张兴林孙涛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褚楷
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手术
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阐述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进展,分析治疗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髌骨骨折的文献,结合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总结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法。结果对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治疗可分为保留髌骨完整和部分切除下极碎骨块两种。前者包括多种术式,如钢丝环扎内固定、张力带固定、镍钛-聚髌器内固定、篮网状钢板内固定、改良McLaughlin法、普迪思线网状固定等;后者是髌骨部分切除伸膝装置重建术。每种方式均有其优势和局限。结论虽然多数研究倾向于保留髌骨完整,但有研究证实部分切除骨块对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实验获取所能切除的髌骨下极大小的安全范围及可接受的术后延长范围,对规范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
张兴琳陈旭姜俊杰贾培桐周智勇孙涛刘绍贤
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髌骨部分切除
临床病例讨论——后侧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因“摔伤致左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d”于2013年1月2日来我院就诊并收入院。患者自述除左踝关节受伤外,未觉身体其他部位受伤。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踝关节肿胀,见皮下瘀斑,内、外、后侧有压痛,左踝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左足皮肤感觉、血供未见明显异常,
周智勇陈旭蒋协远刘绍贤张兴琳邹德鑫
关键词:PILON骨折临床病例踝关节肿胀入院查体关节疼痛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有无骨牵引对手术治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明确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术前是否需要骨牵引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组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受伤7 d内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牵引组与术前无骨牵引组两组。骨牵引治疗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67±9)岁。无骨牵引治疗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患者平均年龄(65±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的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最终患肢髋关节评分的情况。结果对两组82例患者均进行了8~16个月(平均12.5个月)的回访。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5.7±1.3)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6.1±6.1)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53.3±143.5)ml与无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6.3±1.4)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4.1±3.9)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35.7±116.8)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频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负重的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及最终患肢髋关节评分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骨牵引不是必须的治疗。
褚楷王蕾陈旭张兴林鲁兴左海宁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曲高伟
关键词:髋骨折骨牵引复位法
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 探讨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在1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部截取楔形骨块,制成实验模型,用2枚克氏针将骨块复位固定并使之与主骨存有一定的间距,并分为五组:A组(原位固定)、B组(骨块与骨干间距为桡骨干直径1/5)、C组(桡骨干直径2/5)、D组(桡骨干直径3/5)、E组(桡骨干直径4/5).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2,4,6,8周分批处死,摄X线片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用改进Gary X线评分标准评分;取材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BMP-2的表达. 结果 (1)X线摄片显示:A、B组骨折愈合无差异,C、D组骨折愈合延迟,E组骨块吸收骨不连.(2)组织形态学观察:A、B组骨折局部形态学变化相同,而其他各组与A组相比,骨痂出现及改建的时间明显较晚,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表现.(3)BMP-2表达:2周时BMP-2表达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时只有E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和8周时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会影响骨折的愈合,移位距离越大,对骨折愈合产生的影响越明显,当游离骨折块移位距离达到其骨干直径的2/5以上时,骨折将发生愈合障碍.
刘云鹏姜俊杰孙涛陈旭曲洪雪李文乐张兴琳
关键词:骨折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延迟愈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