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杰

作品数:62 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3篇大豆
  • 12篇性状
  • 12篇春大豆
  • 9篇农艺
  • 9篇农艺性
  • 9篇农艺性状
  • 8篇选育
  • 7篇玉米
  • 7篇栽培
  • 7篇栽培技术
  • 7篇夏大豆
  • 6篇套种
  • 6篇大豆品种
  • 5篇豆种
  • 5篇种质
  • 5篇南方大豆
  • 5篇抗性
  • 5篇间套
  • 5篇间作
  • 5篇播期

机构

  • 58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贺州学院
  • 1篇广西益谱检测...

作者

  • 62篇陈文杰
  • 60篇汤复跃
  • 59篇梁江
  • 58篇陈渊
  • 57篇韦清源
  • 39篇郭小红
  • 18篇曾维英
  • 10篇钟开珍
  • 2篇冯兰舒
  • 2篇韦清渊
  • 1篇李桂珍
  • 1篇李忠芳
  • 1篇孙学刚
  • 1篇年海
  • 1篇熊发前
  • 1篇陈怀珠
  • 1篇赵团结

传媒

  • 16篇南方农业学报
  • 12篇大豆科学
  • 5篇广西农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种子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大豆科技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汤复跃梁江曾维英韦清源陈文杰钟开珍陈渊李桂珍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根瘤数
广西第十一周期春大豆区试概况及参试品种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桂147、桂393、桂616、桂0737-1、桂0508-1、桂0513-3、桂0346-1、粤春2011-3、粤春2011-4、粤春2011-5和华严1号等品系(种)的增产潜力、经济性状、抗性反应、区域适应性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春大豆品种。方法:试验时间为2012-2014年,每年一季,其中2012-2013年两年区域试验,2014年一年生产试验。区域试验统一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三次重复,小区面积6.67m2;生产试验采用小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4m2。通过田间记载及室内拷种等方法,鉴定参试品种的小区产量、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倒伏性及抗病抗虫性等性状,并通过软件进行分析,确定它们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等。结果:11个参试种中,桂0513-3和桂147两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桂春1号",通过广西春大豆区试,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
韦清源梁江汤复跃陈文杰曾维英覃德斌陈渊
关键词:春大豆
广西间作大豆耐荫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讨不同大豆品种(系)的耐荫特性,本研究筛选耐荫性鉴定指标,建立相对准确、稳定、高效的大豆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以36个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设遮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形成的自然荫蔽条件)和自然光(清种)2个处理。将11个单项性状指标耐荫系数作为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系统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豆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单项性状指标耐荫系数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携带了74.722%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36个大豆品种(系)划分为强耐荫型(2个)、中等耐荫型(9个)和弱耐荫型(25个)3大类;将11个单项性状指标耐荫系数作为自变量,D值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最优回归方程:D=-0.585+0.662X2+0.152X3+0.084X5+0.211X8,R=0.962,调整的R^(2)=0.915,残差的标准差=0.036 16。筛选出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4个性状指标作为广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的大豆耐荫性鉴定指标。
汤复跃梁江郭小红韦清源陈文杰陈渊
关键词:大豆耐荫性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系统聚类分析
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套作夏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索广西套作夏大豆适宜的烯效唑拌种浓度,为解决与春玉米后期套作夏大豆的倒伏问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0(CK)、1.67、3.33、6.67、13.33、20.00、26.67和33.33mg/kg8个烯效唑拌种浓度梯度,研究不同烯效唑拌种浓度对春玉米套作的夏大豆出苗率、叶面积、真叶SPAD值、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烯效唑拌种浓度的增加,套作夏大豆的田间出苗率、真叶叶面积、地面到子叶节长度和子叶节到真叶节长度逐渐减小,真叶SPAD值和第1节间茎粗逐渐增加。拌种浓度超过3.33mg/kg时,大豆第1片复叶叶面积、第6片复叶期的地上部分干重显著降低(P<0.05,下同)。真叶叶面积、地面到子叶节长度、子叶节到真叶节长度对烯效唑拌种较其他性状敏感。拌种浓度越高,对套种夏大豆的影响时间越长。适宜浓度的烯效唑拌种可防止夏大豆倒伏,显著增加夏大豆产量,其中3.33mg/kg拌种浓度下大豆产量最高(2129.71kg/ha)。但各烯效唑拌种浓度对大豆籽粒蛋白含量、油分含量及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田间出苗率、倒伏性和大豆产量等性状,烯效唑拌种浓度为3.33mg/kg时用于套作夏大豆较适宜。
陈文杰汤复跃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关键词:烯效唑夏大豆套作农艺性状倒伏性
不同浸水时间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桂春8号和桂春11号大豆种子在不同浸水时间处理条件下的受害表现,筛选出大豆种子耐浸水胁迫处理方法。【方法】以去离子水浸泡12-168 h后,分别测定浸泡溶液电导性及种子的发芽势、出苗率和正常苗率等。【结果】浸水处理对大豆种子产生严重的危害,浸水后大豆种皮消融,种子内溶物外漏,种子萌芽子叶出现坏斑,部分真叶坏死,生长点消失;根部主根发育受到破坏,长出不定根,严重时根部不能发育,部分种子向地性消失。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大豆浸泡液电导率不断增加,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逐渐降低,浸泡液电导率与发芽势、出苗率、正常苗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854和-0.811,达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桂春11号的发芽势、正常苗率均显著高于桂春8号。【结论】桂春11号的耐浸水胁迫能力高于桂春8号。浸泡液电导率可作为大批量初步筛选大豆耐浸水种质资源的指标,发芽势、正常芽率等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大豆耐浸水胁迫的指标。
陈文杰陈渊梁江曾维英汤复跃韦清源
关键词:大豆电导率
广西第十周期春大豆区试报告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试验,鉴定各供试种的区域适应性、经济性状、抗性反应、增产潜力等表现,评选出比对照种"桂春1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春大豆品种。广西第十周期(2009—2011)春大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6个参试种中,桂603、桂610和桂0119-1三个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种"桂春1号",通过广西春大豆区试,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
韦清源陈渊梁江汤复跃陈文杰曾维英覃德斌
关键词:春大豆
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资源的质量性状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明确广西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为今后挖掘野生大豆资源的优异性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9~10月收集的2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种植,在生育期观察记载茸毛色、叶形、主茎类型等质量性状,分别进行赋值,然后计算Shannon-weaver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野生大豆材料的11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0338~0.4320,Simpson指数范围为0.0300~0.5811,其中Shannon-weaver指数以泥膜类型最小,Simpson指数以粒色最小,而荚色的两类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聚类结果将200份野生大豆材料聚为两大类,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野生大豆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广西新收集的野生大豆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今后需继续对广西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鉴定。
曾维英梁江陈渊韦清源汤复跃钟开珍陈文杰
关键词:野生大豆质量性状
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影响被引量:18
2019年
为了给'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采用不同玉米株型和不同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大豆单作(SS)和玉米单作(MM)为对照,通过土地当量比(LER)、间作当量(IE)、群体产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不同行比配置和玉米株型对玉米大豆间种产量及效益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玉米‖大豆'不同行比及玉米株型配置处理,均表现为玉米竞争力强于大豆,群体玉米和大豆产量都显著低于单作,群体总产量显著高于单作。群体总LER、产量间作当量和产值间作当量(IE)值分别为1.32~1.43、1.90~2.18和1.27~1.36,即单作需增加32%~43%土地面积才能达到与间作同等的籽粒产量,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较单作提高了1.90~2.18倍和1.27~1.36倍;行比配置相同时,A2较A1,玉米和大豆株高均增加,大豆主茎节数变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产降低。玉米株型相同时,大豆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和分枝数表现为B3>B2>B1,产量表现为B1>B2>B3,即春大豆与半紧凑型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更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A1B1处理群体总产量、总LER、IE值最大,能够解决广西'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套种时小型机械作业问题,且效益最好,可在广西推广应用。
汤复跃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关键词:株型
缓释N肥对一年三熟“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为给一年三熟"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持续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采用"玉米—大豆"宽窄行种植模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大田施肥为对照(CK),缓释N肥一次性施450,300和150 kg·hm^-2 3个处理(T1~T3),通过农艺性状、产量和效益等指标对施肥体系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施用缓释N肥,春大豆生育期推迟7 d,春大豆、夏大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增加,春玉米株高变矮,行粒数减少;春大豆单产显著提高20.81%~27.67%、春玉米减产0.79%~18.33%、夏大豆单产变化幅度为-1.80%~4.54%、总产量变化幅度为-8.11%~0.81%、总产值提高0.20%~2.1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3.25%~14.15%。随缓释N肥施用量的减少,各作物生育期无变化,春大豆、夏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多,春玉米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显著降低玉米单产和总产,但提高春大豆、夏大豆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缓释N肥一次性施肥虽然不能使各作物同时增产,但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T1处理春玉米减产最少,为0.79%,差异不显著,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该施肥方式可在广西推广应用。
汤复跃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梁江陈渊
关键词:间套作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分子标记开发
2023年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开发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SSCLD)的分子标记,为快速鉴定生产上遇到的大豆皱叶是否为SSCLD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遗传背景相近的皱叶大豆和正常叶大豆材料在皱叶症诱导环境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从中去除核苷酸序列高度相似的同源序列,筛选出表达差异较大的DEGs进行分子标记开发,利用皱叶大豆材料和逆境处理试验评价分子标记的表达专一性,并利用不同类型的皱叶表型样本对分子标记进行表达专一性及可靠性验证。【结果】7株皱叶植株样本和5株正常叶植株样本的测序碱基错误率为0.0226~0.0238,Q20和Q30分别在99.00%和99.90%以上的碱基数量占总碱基数量均大于95.00%,GC含量为45.60%~46.24%,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较好。皱叶大豆材料较正常叶大豆材料有1063个DEGs上调表达,85个DEGs下调表达。根据基因的表达量和同源性,共筛选8个DEGs用作开发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均表现为明显上调表达。8个候选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基本相符。此外,所筛选基因中有6个基因表达在不同程度上受干旱、水渍、冷害、荫蔽和盐胁迫等逆境胁迫诱导,其中,种植于皱叶症土壤中的皱叶型株系叶片GLYMA_18G0334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在正常土壤中受干旱、水渍、冷害、荫蔽和盐等逆境胁迫后的相对表达量。根据GLYMA_18G033400基因序列设计分子标记qCL-18G033400,并用该分子标记对19份不同皱叶类型的叶片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以ΔCt值小于10.00作为SSCLD的判定标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同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的分子标记qCL-18G033400可辅助鉴定SSCLD。
陈文杰梁江韦清源汤复跃郭小红陈渊
关键词:大豆分子标记转录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