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弘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形成
  • 3篇溶栓
  • 3篇深静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静脉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2篇导管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入路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1篇导管溶栓治疗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机构

  • 4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陈弘
  • 4篇李晓强
  • 3篇胡楠
  • 3篇钱爱民
  • 3篇于小滨
  • 2篇孟庆友
  • 2篇李承龙
  • 2篇桑宏飞
  • 2篇杜晓龙
  • 2篇孔令尚
  • 1篇张晔青
  • 1篇戎建杰
  • 1篇姜坤
  • 1篇雷锋锐
  • 1篇王孝运
  • 1篇于慧颖
  • 1篇魏森

传媒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王孝运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桑宏飞姜坤雷锋锐李承龙于小滨张晔青胡楠陈弘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疗效
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0
2015年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白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经4种不同入路行深静脉接触性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现报道如下。
陈弘胡楠孔令尚杜晓龙魏森于慧颖李晓强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入路置管血管外科
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先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诊断后,于患肢小腿中下段胫前区用4F穿刺针直接穿刺胫前静脉,置鞘后放置溶栓管于深静脉血栓段,行尿激酶持续泵入。结果10例DVT患者中,4例患者为中央型,6例为混合型。溶栓后深静脉主干再通,1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膝下小腿中段周径差平均(1.64±0.69)cm,与术前[(4.42±0.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7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2例有活动后轻度肿胀,1例在术后约2个月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入路直接溶栓对于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弘钱爱民孟庆友桑宏飞戎建杰于小滨李晓强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
调控内皮祖细胞自噬促进其功能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利用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和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lyadenine,3-MA)或渥曼青霉素调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自噬,观察对其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的影响以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Ⅱ,LC3-Ⅱ)、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type2A,LAMP2A)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C70)的水平变化。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MV培养基诱导、培养、扩增骨髓源性EPCs。分为四组,即雷帕霉素组,3-MA组,渥曼青霉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0μg/L雷帕霉素,5mmol/L3-MA,50nmol/L渥曼青霉素处理EPCs12h,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分别用transwell实验及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迁移和成血管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AMP2A和HSC70水平。结果(1)10μg/L雷帕霉素抑制EPCs的迁移、成血管和分泌功能;而5mmol/L3-MA和50nmol/L渥曼青霉素促进EPCs功能。(2)Western blotting显示,雷帕霉素组EPCsLC3-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LAMP2A和HSC7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3-MA组和渥曼青霉素组则相反。结论适度抑制EPCs自噬可促进其增殖、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为下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水平。
胡楠钱爱民孔令尚李承龙于小滨陈弘杜晓龙李晓强
关键词:自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