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天泰

作品数:16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小麦
  • 7篇高产
  • 5篇选育
  • 5篇TRITIC...
  • 5篇AESTIV...
  • 4篇水稻
  • 3篇栽培
  • 3篇栽培技术
  • 2篇性状
  • 2篇扬两优6号
  • 2篇杂交
  • 2篇中稻
  • 2篇转基因
  • 2篇小麦产量
  • 2篇两系杂交
  • 2篇抗虫
  • 2篇抗虫性
  • 2篇基因
  • 2篇高产栽培
  • 2篇高产栽培技术

机构

  • 12篇襄阳市农业科...
  • 4篇襄樊市农业科...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6篇陆天泰
  • 10篇周芳菊
  • 10篇刘先斌
  • 9篇张道荣
  • 7篇余华强
  • 6篇汤清益
  • 5篇田永宏
  • 5篇凌冬
  • 4篇姜齐斌
  • 4篇陈桥生
  • 3篇王刚
  • 3篇王艳
  • 3篇曹国长
  • 2篇范兵
  • 2篇赵开斌
  • 2篇唐清
  • 2篇方遵超
  • 2篇房振兵
  • 2篇黄大明
  • 2篇别耀先

传媒

  • 8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在中稻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及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扬两优6号是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两系超级中稻组合。2007年以来,在湖北省中稻区试中作为对照品种,通过区域试验对扬两优6号的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强的特点,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陆天泰别耀先余华强李瑞琪田永宏
关键词:扬两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全面分析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趁势,提出了以增强产业科技支撑、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及标准化生产、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产业化经营风险防范预警等多项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刘先斌姜齐斌陆天泰周芳菊王刚刘昌军凌冬许辉
关键词:小麦产业
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襄麦35的选育及应用
2016年
襄麦35是襄阳市农科院以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适宜在全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于一体,是湖北小麦育种工作者在高产育种中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张道荣陈桥生周芳菊汤清益刘先斌陆天泰孙华卫
关键词:小麦选育
襄阳市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筛选被引量:3
2014年
按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要求,收集湖北全省主栽小麦品种和耐湿、抗穗发芽品种资源,在2011-2013年2个生产年度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鉴定适合鄂北麦区栽培的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结果表明,襄麦25和襄麦55两个品种耐渍(湿)、抗穗发芽能力及高产稳产性较强,可以作为鄂北麦区小麦耐湿、抗穗发芽的首选品种。
刘先斌凌冬徐峥艳张道荣周芳菊陆天泰姜齐斌唐清许辉
关键词:小麦抗穗发芽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35的选育与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广两优35是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用两系不育系广占63-4S与自育恢复系R35组配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具有稻米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耐高温能力强、生育期适宜等特点。2011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田永宏余华强曹国长陈波房振兵赵开斌范兵陆天泰
关键词:两系杂交中稻高产选育
四个抗虫水稻转基因组合的种植效果比较
2011年
对浙江大学提供的4个水稻抗虫转基因组合进行抗虫性观察和生态适应性、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丰产性等鉴定研究。结果表明,4个组合均表现出抗虫性较好、增产明显,达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
陆天泰余华强黄大明别耀先李瑞琪田永宏
关键词:水稻转基因抗虫性
襄阳市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研究各个农艺性状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利用2015-2017年的品鉴试验数据,对基本苗(X_1)、最高总茎数(X_2)、有效穗(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容重(X_6)、株高(X_7)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Y)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农艺性状和产量都表现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大小表现为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容重>有效穗>最高总茎数>基本苗。其中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容重和有效穗与小麦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分别为0.536、0386、0.272、0.269、0.206)。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为Y=-547.605+1.464X_2+3.89X_3+8.607X_4+7.996X_5,各个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最高总茎数。因此在育种中,选择千粒重和有效穗适当,穗粒数较高的品种,是增加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
孙华卫张道荣刘先斌刘先斌凌冬周芳菊陆天泰汤清益
关键词:AESTIVUM主要性状通径分析
小麦聚类轮回选择高效育种技术的创建与襄麦25的选育应用
陈桥生张道荣姜齐斌周芳菊方遵超梅汉成王忠文吴山刘先斌黄大明吴继红王艳陆天泰王刚
该项目属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包括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方面的方法创新、材料创新、品种创新以及标准化生产应用等内容。1、创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高效育种技术:该技术以矮败小麦为轮回选择平台,吸收了小麦群体改良诸多方法的一般原理和优点...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育种技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汤清益姜齐斌王艳刘先斌陆天泰
关键词:AESTIVUM产量构成因子
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的超高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子代与亲代材料穗部性状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穗粒数与穗粒重、穗粒数与总小穗数、穗粒数与有效小穗数、穗粒重与穗长、穗粒重与总小穗数、穗粒重与有效小穗数、穗长与总小穗数、穗长与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周芳菊张道荣凌冬汤清益孙华卫刘先斌邹贤斌陆天泰史耀东
关键词:AESTIVUM穗部性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