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琰

作品数:5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演替
  • 4篇针阔混交
  • 4篇针阔混交林
  • 4篇混交
  • 4篇混交林
  • 3篇演替阶段
  • 3篇幼苗
  • 3篇不同演替阶段
  • 2篇幼苗更新
  • 1篇植物
  • 1篇生态位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统计模型
  • 1篇乔木
  • 1篇群落
  • 1篇群落演替
  • 1篇种子扩散
  • 1篇温带森林
  • 1篇密度制约
  • 1篇木本

机构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吉林省蛟河林...

作者

  • 5篇闫琰
  • 4篇张春雨
  • 4篇赵秀海
  • 3篇姚杰
  • 2篇张新娜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数量组成及其时间动态被引量:11
2016年
为了解蛟河地区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特征及其年际动态,以及影响幼苗数量的生态学过程,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在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通过2012–2014年连续3年的幼苗监测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高度级结构及其年际动态进行了分析,并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幼苗数量与林分类型、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及林冠开阔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下幼苗层主要木本植物的组成在不同演替阶段林分中差异不大,并与样地内主要树种组成保持着一定相似性,但幼苗重要值排序在年际间和不同演替阶段稍有波动。(2)3个样地内幼苗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都主要集中在5–20 cm高度级之间,之后随高度级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幼苗个体数量减少更快。表明与种间竞争相比,物种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在幼苗更新过程中的作用。(3)5个主要树种的幼苗数量都与同种成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还呈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表明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也会影响幼苗的数量和分布。该文间接证实了负密度制约效应、扩散限制和生态位过程对温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幼苗数量组成的影响。
闫琰张新娜姚杰张春雨赵秀海
关键词:演替阶段生态位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组成与月际动态被引量:18
2015年
以吉林省蛟河42 hm2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在样地内选取224个1 m×1 m幼苗监测小样方,基于2013年6至8月每月中旬的幼苗监测数据,对乔木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月际动态及幼苗与同种大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群落共调查到乔木树种幼苗16种。物种组成在6月和7月间变化不大,但与8月差异较大。物种组成在各样方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不同种幼苗出现的样方数为1–159。(2)6月至8月,幼苗个体从1 722株减少到1 214株,降幅达29.5%。不同种幼苗在个体数量上变异较大,个体数超过100的幼苗有色木槭(Acer mono)、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东北槭(Acer mandshuricum),四者个体数之和占所有物种个体总数的84.26%;不同种幼苗密度变异性较大,只有色木槭、水曲柳、紫椴和东北槭密度大于1株·m–2,其他种幼苗密度均较低。(3)新生幼苗更新、死亡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与月际间差异,7月新生幼苗总体死亡率(48.9%)显著高于8月(28.3%);整个调查季(6–8月),新生幼苗总体死亡率(40.56%)明显高于多年生幼苗(7.34%)。就幼苗更新情况而言,该研究群落一年中更新主要集中在6月。(4)色木槭、紫椴、杉松(Abies holophylla)幼苗的密度与同种成年个体的胸高断面积之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6、0.013、0.037),表明三者幼苗密度随周围母树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他物种幼苗密度与同种个体数目或同种胸高断面积之和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姚杰闫琰张春雨邳田辉赵秀海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被引量:37
2012年
为解释长白山温带森林群落构建和物种多度格局的形成过程,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的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数据为基础,采用中性理论模型、生物统计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生态位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生态位优先模型)拟合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并用χ2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和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佳拟合模型。结果显示:中性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在10m×10m尺度上,5种模型均可被χ2检验和K-S检验接受,但中性模型拟合效果不如对数正态分布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和生态位优先模型,表明小尺度上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均能解释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但生态位过程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大。而在中大尺度上(30m×30m、60m×60m和90m×90m),中性模型为最优拟合模型,并且随着研究尺度增加,生态位模型和生物统计模型逐渐被χ2检验拒绝,表明中性过程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作用随着研究尺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该文证实了中性过程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未否认生态位机制在群落构建中的贡献。因此,温带森林群落构建过程中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融合的。在研究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时,应重视取样尺度和演替阶段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
闫琰张春雨赵秀海
关键词:统计模型温带森林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种子扩散和幼苗更新研究
种子植物的天然更新主要经历种子雨、种子扩散和幼苗定植三个过程。其中,种子(种子雨或种子库)和幼苗(或幼树)阶段被认为是森林更新过程中最重要和敏感的两个时期,也是未来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种子扩散和幼苗更新二者之...
闫琰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群落演替种子扩散幼苗更新生物多样性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幼苗空间分布与年际动态被引量:10
2016年
幼苗的空间分布对群落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于2011年夏季在蛟河地区3个不同演替阶段针阔混交林样地内共设置了451个种子雨-幼苗观测样站,并于2012—2014年对幼苗样方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对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以及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五角枫(Acer mono)、杉松(Abies holophylla)和东北枫(Acer mandshuricum)4个主要树种幼苗与大树的空间关系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Syrjala检验分析了样站尺度上幼苗密度、丰富度空间分布在年际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分布在不同群落和年际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样站尺度上3个样地内的幼苗密度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变异性,而幼苗丰富度的空间异质性较低。表明幼苗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对幼苗密度有着重要影响。(2)样站尺度上幼苗数量和物种数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份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种子产量、扩散方式和群落组成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3))从死亡幼苗与大树空间关系来看,4个主要树种的死亡幼苗与成树表现出相似的分布格局,这既表明成体植株的空间分布特征也能够影响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从侧面说明了负密度制约效应对幼苗空间分布的影响。
闫琰姚杰张新娜张春雨赵秀海
关键词:幼苗演替阶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