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维军

作品数:17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泰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土壤
  • 11篇黄土区
  • 9篇地形
  • 7篇陕北黄土区
  • 6篇微地形
  • 4篇水分
  • 4篇土壤侵蚀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坡面
  • 3篇地形因子
  • 3篇人工林
  • 3篇黄土坡面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黄土区
  • 2篇沙棘
  • 2篇沙棘人工林
  • 2篇紫色土
  • 2篇紫色土区
  • 2篇林分

机构

  • 16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泰山学院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3篇榆林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国电清新...

作者

  • 17篇赵维军
  • 15篇朱清科
  • 10篇马欢
  • 7篇王瑜
  • 6篇张岩
  • 5篇姚文俊
  • 5篇刘蕾蕾
  • 4篇秦伟
  • 3篇赵彦敏
  • 3篇卜耀军
  • 2篇陈文思
  • 2篇赵兴凯
  • 2篇李萍
  • 1篇邝高明
  • 1篇李镇
  • 1篇杨苑君
  • 1篇艾宁
  • 1篇谢静
  • 1篇朱岩
  • 1篇葛根巴图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吴起县1957—2012年的全年、生长季的降水特征,以及缓坡和陡坡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在2008—2012年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1957—1986年的降水波动较大,出现极端、严重干旱和湿润年份,但1987年以来则表现为轻微干旱、湿润或正常;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塌陷、缓坡的相关程度(R^2)低于0.8,与切沟、缓台及浅沟的相关程度介于0.8-0.9之间,与其他各点的相关程度大于0.9;生长季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且缓坡、塌陷和缓台的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点。
赵维军马欢朱清科张岩刘蕾蕾王瑜
关键词: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降水标准化降水指数
陕北黄土区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被引量:14
2015年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分消耗土壤水分及其稳定性的特征。选取陕北黄土区3种典型人工林地—油松林、山杏林和沙棘林下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选取荒草地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其土壤水分在0-180 cm土层内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剖面垂直分层特点。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地及山杏林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减小速率分别是0.019 3、0.020 9%/cm,人工沙棘林地及荒草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004 6、0.086 3%/cm;根据变异系数法,土壤水分垂直剖面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3个层次,分层结果与使用有序聚类法分类的结果较为一致。
王瑜朱清科赵维军王利娜马欢梁非凡赵兴凯李安怡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水分黄土区
半干旱黄土区沟间地浅沟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浅沟侵蚀是半干旱黄土区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方式。基于陕北吴起县2004年SPOT影像,提取各小流域的浅沟分布,并结合吴起县境内35个小流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沟缘线以上土地利用、坡度与浅沟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浅沟密度依次为:丘陵区旱地<林地<草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浅沟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上浅沟密度与平均坡度呈显著正相关,浅沟主要分布在25°~35°的坡度段上。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提供参考。
赵维军许智超张岩朱岩朱清科
关键词:坡度土地利用土壤侵蚀黄土丘陵区
陕北黄土区缓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被引量:4
2014年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分析对近自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规模的缓台微地形土壤水分数据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面积大小不同的缓台土壤水分有着明显的差异,总体呈面积越大水分条件越好的趋势。(2)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60cm土层深度呈现:小规模缓台(〈100m2)〉大规模缓台(〉1 000m2)〉中规模缓台(100-1 000m2)的规律,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缓台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3)在大规模缓台的内部,土壤水分在纵坡向上的变异系数要高于横坡向。通过对大规模缓台内部0—60cm土壤水分数据做地统计学分析,球状模型被选为最优的半方差理论模型。由克里格插值生成的土壤水分分布图表明,在缓台与其上部陡坎微地形连接处的土壤水分条件要优于缓台其它部位的水分条件。
马欢朱清科赵维军刘蕾蕾姚文俊王瑜
关键词:黄土高原微地形土壤水分
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生境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人工造林根据立地类型划分尺度,沿等高线按照一定的等株距等行距布置栽植点,部分栽植点布设在了土壤水分等生境条件较差的位置上,导致坡面人工植被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低,甚至形成了“小老树林”,即忽略...
赵维军
关键词:微地形生境林分结构土壤水分
基于通径分析的陕北黄土坡面径流产沙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通过对陕北半干旱黄土区16场有径流产沙发生的次降雨数据进行收集,以径流量和产沙量为因变量,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坡度、坡向、降雨量、降雨历时、场均雨强、I5、I10、I15、I30、土壤密度、土壤稳渗率作为自变量,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径流量及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降雨量、降雨历时、I30、稳渗率是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径流量、植被盖度、坡度、降雨量、场均雨强、I15、土壤密度为影响坡面降雨产沙量的主要因素;2)降雨历时、降雨量、I30对径流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对径流量产生影响的直接影响因素排序为降雨历时>I30>降雨量>植被盖度>稳渗率,而间接影响排序为降雨量>降雨历时>稳渗率>I30>植被盖度,决定系数排序为d降雨量·降雨历时>d降雨历时·降雨历时>dI30·I30>d降雨量·降雨量>d植被盖度·植被盖度;3)径流量、降雨量、I15对产沙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产沙量影响因素排序:从直接通径系数来看,径流量>I15>土壤密度>降雨量>场均雨强>植被盖度>坡度;从间接通径系数来看,降雨量>场均雨强>植被盖度>I15>土壤密度>径流量>坡度;从决定系数来看,d径流量·径流量>d径流量·降雨量>d径流量·I15>dI15·I15>d土壤密度·土壤密度>d降雨量·降雨量。
艾宁魏天兴朱清科葛根巴图秦伟赵兴凯赵维军马欢杨苑君
关键词:通径分析径流量产沙量
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改良土壤的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为研究衰退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对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分轻度、中度、重度3种衰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0—60cm土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提高。(2)轻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4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氮,0—20cm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对20—40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有极显著提高作用(由14.23mg/kg增至22.39mg/kg)。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20—60cm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显著提高作用。重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0—20cm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低于对照坡面。(3)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对20—40cm土层速效磷含量的作用表现为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最大,其次是轻度衰退沙棘林。其他土层则表现为随着衰退程度加深,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改良作用减弱。
刘蕾蕾朱清科赵维军姚文俊马欢陈文思卜耀军
关键词:氮素速效磷速效钾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及敏感性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及敏感性适中,无强变异性和高度敏感指标。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pH为弱变异性指标或不敏感指标;非毛管孔隙度、碱性磷酸酶、速效氮、速效钾、含水量、过氧化氢酶、全磷、全钾、CaCO3和CEC为中等变异性指标或低度敏感指标;蔗糖酶、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和脲酶为中等变异性指标或中度敏感指标,是土壤质量恢复与调控的主要目标。不同微地形对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速效磷和速效氮等土壤动态质量指标的变异性起主导作用。在陕北黄土区土壤质量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微地形类型,可选择中度敏感指标。
卜耀军朱清科包耀贤赵维军赵彦敏张宏芝
关键词:微地形陕北黄土区
基于GIS的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8%,其中秦巴山山地区陡坡占比最大,达80%;坡长在0~40 m范围内占比达60%,主要集中在川渝山地丘陵区;LS因子值>15的陡坡占比达55%,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山地区与武陵山山地丘陵区,与坡度分布一致;区域尺度的沟壑密度为0.69 km/km2,其中川渝山地丘陵区沟壑密度最小(0.57 km/km^2),低于区域尺度沟壑密度均值的17.39%。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评价、土壤侵蚀预报及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赵维军董奇群张广迎秦伟李宏溪王亚非杨若绡
关键词:地形因子GIS紫色土区统计分析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及适宜地形因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确定沙棘人工林在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地形条件,为该区人工林的稳定性建设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样方法对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县的13年生沙棘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坡位、坡向和坡度3个方面,比较不同地形条件下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差异。【结果】随坡位降低,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先增大后减小,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47%和31%,不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死亡率最轻的是阴坡,最大值仅21%,平均为4%,死亡率最高的是阳坡,最小值为33%,平均值为63%,半阴坡和半阳坡的死亡率介于阴坡和阳坡之间,其中半阴坡的平均死亡率稍低于半阳坡,阴坡与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死亡率均差异显著(P<0.05);在不同坡向中,沙棘人工林的死亡率均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死亡率增大趋势不明显,半阴坡呈对数型增大,半阳坡呈直线型,阳坡呈指数型;沙棘人工林死亡率与坡位相关不显著,与坡向和坡度相关均极显著(P<0.01),其中,坡度比坡向对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影响更大;阴坡沙棘人工林均属于轻度衰退(死亡率0%~30%),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坡(5°~15°)和缓坡(15°~25°)属于轻度衰退,陡坡(25°~35°)和极陡坡(35°~45°)属于中度衰退(死亡率30%~70%),阳坡的平缓坡、缓坡和陡坡均属于中度衰退,极陡坡属于重度衰退(死亡率70%~100%)。【结论】在年均降水量小于500 mm的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衰退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其适宜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半阴坡缓坡、半阳坡平缓坡和半阳坡缓坡。
陈文思朱清科刘蕾蕾马欢赵维军王瑜
关键词:沙棘人工林坡位坡向半干旱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