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山平

作品数:24 被引量:158H指数:7
供职机构: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昆明市艾滋病防治项目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中盖艾滋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艾滋病
  • 7篇HIV感染
  • 7篇病毒
  • 6篇艾滋病病毒
  • 5篇吸毒
  • 5篇感染者
  • 5篇HIV感染者
  • 3篇毒品
  • 3篇毒品滥用
  • 3篇新型毒品
  • 3篇性行为
  • 3篇吸毒人员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干预
  • 3篇高危
  • 2篇强制戒毒
  • 2篇强制戒毒所
  • 2篇自愿咨询
  • 2篇自愿咨询检测

机构

  • 22篇昆明市疾病预...
  • 1篇昆明学院
  • 1篇云南昆明血液...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云南省昆明市...

作者

  • 23篇赵山平
  • 13篇梁军
  • 12篇张婉筠
  • 11篇廖斌
  • 8篇李婕
  • 7篇徐艳声
  • 6篇楚承霞
  • 5篇李平
  • 5篇李育芬
  • 5篇李怡
  • 4篇赵桂萍
  • 3篇王晶莹
  • 3篇罗伟
  • 2篇吴文龙
  • 2篇汪静
  • 2篇马兰辉
  • 2篇刘俊
  • 2篇胡斌
  • 1篇刘芳芳
  • 1篇李婕

传媒

  • 9篇中国艾滋病性...
  • 5篇皮肤病与性病
  • 3篇卫生软科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4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7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明市2016年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性传播疾病(STD)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昆明市2016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昆明市共报告6种STD 7 318例,较2015年增加了7.3%,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梅毒病例报告数最多,占46.16%,其中隐性梅毒占96.92%。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较2015年增加;艾滋病、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减少。6种STD男女比例为1.22∶1。(20~49)岁(68.94%)为高发年龄组。职业居前三位的是无业(30.71%)、农牧民(27.90%)、离退人员(9.18%)。现住址为五个城区的占67.08%。63.95%的STD病例由综合医院报告。各病种的性别(χ~2=819.273)、年龄(χ~2=1518.349)、职业分布(χ~2=1652.246)、地区分布(χ~2=546.777)和病例来源(χ~2=2241.38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我市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众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性病防病知识,提高防范意识,控制STD的传播。
张婉筠赵山平王晶莹廖斌梁军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
HIV阳性感染者知晓HIV感染状况前后心理变化及其对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分析HIV阳性感染者在知晓HIV感染状况前后的不安全性行为和心理变化,为防制HIV性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昆明市190名HIV感染者被告知HIV感染时和告知后6个月的性行为、心理反应回顾性调查,采用配对McNemar检验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知晓自己HIV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后6个月和知晓时相比,因为感染HIV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绝望心理、否认感染的人数比例分别由56.84%、34.21%、20.00%下降到18.95%、9.47%、4.74%,接受感染现实的由38.95%上升到78.42%;想报复社会的由4.21%下降到1.58%。担心受到歧视、家庭破裂、活不了多久的分别由61.58%、48.95%、37.37%下降到50.00%、28.42%、21.58%。愿意将自己个人状况告知他人的比例由21.05%上升到54.21%。知晓感染状况前后,发生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3.68%、4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由59.80%下降到18.47%;阴道性交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23.38%上升到77.92%。在首次告知6个月后,接受安全套发放服务的人数比例由35.26%上升到64.74%。结论阳性告知对感染者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复杂的,必须提高社会、家庭和HIV感染者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开展针对性宣传和教育,以缓解HIV感染者的精神压力。
张婉筠赵山平楚承霞李怡廖斌吴文龙
关键词:HIV/AIDS心理反应不安全性行为
昆明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了解自愿咨询检测者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12月到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咨询检测的人进行匿名的问卷式调查。[结果]共咨询935人,97.54%的人做了抗体检测,有高危性行为的为73.69%,阳性检出率为10.42%,感染者中性传播为63.44%,其中家庭感染为20.34%。[结论]自愿咨询检测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实行可持续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和综合关怀工作,可起到降低HIV传播风险及积极的预防干预作用。
赵山平张婉筠赵桂萍
关键词: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接受艾滋病干预服务的差异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特征和干预现状,分析与接受干预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一对一结构问卷对云南省女子戒毒所和昆明市戒毒所新入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检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结果研究共调查1 448人,其中女性350人,新型毒品滥用者268人,传统毒品滥用者1 180人。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主要区别为:年龄较小(≤30岁:67.5%vs. 34.1%,>40岁:6.0%vs. 34.0%,P<0.001)、女性更多(38.4%vs. 20.9%,P<0.001)、既往羁押较少(48.1%vs. 77.2%,P<0.001)、曾接受干预比例较低(38.1%vs. 55.2%;P<0.001)、知晓HIV感染者占比低(20.4%vs. 31.8%;P<0.001)、最感兴趣干预服务为HIV咨询与检测(56.7%)。与新型毒品滥用者接受干预服务相关的因素为吸毒时间长[比值比(OR)=6.3 (1.3~29.8),>10 vs.≤3年]、首次使用新型毒品的年龄大[OR=10.1 (1.9~53.7),≥35 vs.<24岁]。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更年轻,被现有干预网络覆盖概率低,普遍不知晓自身HIV感染状况,可能存在信息传播与服务提供盲区。亟须从该群体关注点出发,结合人群特点,多方联合,探索有效扩大干预覆盖面的措施,及时发现并控制该群体的HIV流行。
李婕李怡梁军胡斌赵山平张婉筠廖斌
关键词:艾滋病新型毒品干预服务毒品滥用
昆明市毒品滥用人群高危性行为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比较新型毒品滥用者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人群特点、不安全性行为发生情况,为制订昆明市毒品滥用者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对一结构问卷对云南省女子戒毒所和昆明市戒毒所新入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新型毒品滥用组比传统毒品滥用组女性占比更高,年龄更年轻,以30岁以下为主,未婚比例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大部分无强制戒毒史;新型毒品滥用组在最近一年和最近一月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远高于传统毒品滥用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新型毒品滥用组最近一年与配偶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远高于传统毒品滥用者,具有统计学差异;新型毒品滥用组近一年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高于传统毒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毒品滥用者在商业性性伴数、临时性伴数、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新型毒品滥用与高危行为之间有密切联系,新型毒品滥用组以性活跃期的年轻人为主,性行为频繁,比较隐蔽,难以接触和干预,有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的比例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增加了HIV感染概率,助长了HIV的传播,将对我国艾滋病疫情控制和国家公共安全形成严重挑战。传统毒品滥用者也普遍存在不安全性行为,与商业性伴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比例较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存在较高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应引起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廖斌李婕梁军吴文龙赵山平王春丽李怡
关键词:毒品滥用高危性行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新型毒品
昆明市2013年48例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为制定和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对昆明市2013年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48起艾滋病职业暴露,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62.5%)和公安司法警察(29.2%);暴露的主要方式是针刺或锐器割伤轻度(72.9%);损伤部位主要在手(87.5%)。低工龄(45%)和年轻(51.3%)的医护人员容易发生职业暴露。但10年以上工龄的医护人员(32.4%)也不容忽视。职业暴露后预防规范应急处理占27.1%。[结论]昆明市2013年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医务人员及警察中,应对两类人群加强培训,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赵山平马兰辉张婉筠廖斌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高危人群
昆明市2011年新发现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2011年HIV感染者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为HIV/AIDS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昆明市2011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采取全血样本以三色荧光抗体进行标记,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统计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1 028例检测对象首次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379.30±242.62)个/μl,CD4+/CD8+比值为(0.36±0.25),CD4+/CD8+<1的占98.0%,CD4+T淋巴细胞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持续减少。不同样本来源CD4+T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1,P<0.05),孕期和产前检查最高,为(438.88±245.09)个/μl,术前检查最低,为(287.57±208.51)个/μl。不同传播途径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5,P<0.05),按最可能感染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母婴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结论 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HIV感染者发现较晚,但针对孕产妇、无偿献血人员和羁押人员的主动检测对HIV感染者的早期发现有积极的作用。建议加强高危人群尤其是经性传播危险人群的防治力度,推进PITC工作,扩大检测覆盖面,及早发现感染者,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积极治疗。
楚承霞徐艳声李婕赵山平李育芬
关键词:艾滋病
1997-2011年昆明市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1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昆明市的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昆明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851例,其中男性占78.5%,汉族占91.1%,已婚有配偶的占42.5%,初中文化程度占43.1%,农民和家政/家务和待业的分别占37.0%和34.7%。平均死亡年龄(40.2±12.2)岁,71.0%的死亡年龄在25~44岁间。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吸毒过量、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分别占47.7%、23.1%、9.2%、6.2%,还有13.7%的死亡原因不详。HIV确认阳性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只有1.1年,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达47.9%。结论近几年昆明市HIV/AIDS死亡病例数逐年增加,AIDS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原因的报告质量急需提高;病例发现晚,急需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徐艳声赵山平梁军李育芬罗伟汪静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存活时间
昆明市2010年吸毒人员HIV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2010年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对昆明市强制戒毒所新入所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和吸毒行为、性行为信息,采集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共调查吸毒人员872人,98.9%使用海洛因,10.2%使用2种及以上毒品,74.1%注射毒品,其中27.3%曾共用针具。所调查吸毒人员入所前一年与固定性伴、商业性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0.5%和43.7%,HIV阳性者为13.9%和45.5%。所调查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14.3%,注射毒品者为18.1%。单因素分析显示:25-39岁年龄组、昆明市户籍、注射吸毒和共用针具与HIV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仅发现,共用针具吸毒(OR=4.9,95%CI:2.2-11.1)为HI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有效减少注射和共用针具行为,依然是控制昆明市吸毒人员中HIV传播的关键。同时,吸毒人员经性途径传播HIV的危险广泛存在,尽快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交换与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措施的覆盖面,是下一步干预工作的重点。
徐艳声楚承霞梁军李婕李平李育芬赵山平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吸毒人员
昆明市HIV/梅毒共感染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昆明市报告的HIV/梅毒共感染者晚发现比例,运用χ^(2)检验分析晚发现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86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7±0.474)岁,男性占79.4%;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6%;无业占34.3%;异性性传播(56.1%)为主。2005-2007年昆明市共感染者的晚发现率为69.4%,2016-2018年为39.7%,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_(趋势)^(2)=21.025,P<0.001)。晚发现的病例中,检测咨询发现的逐年下降(χ_(趋势)^(2)=26.938,P<0.001),医疗机构发现的逐年上升(χ_(趋势)^(2)=30.29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梅毒共感染病例中,常住人口的晚发现率高于流动人口[调整比值比(aOR)=1.863,95%可信区间(CI):1.179~2.943]、异性性传播的晚发现率高于同性性传播(aOR=1.506,95%CI:1.050~2.159)。结论昆明市2005-2018年HIV/梅毒共感染病例的晚发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全面推动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异性性行为人群开展早发现、早治疗益处的宣传教育,提高有过高危行为者的主动检测意识。
张婉筠赵山平李婕李丽廖斌梁军杨喻雯
关键词:梅毒共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