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玲

作品数:95 被引量:354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2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内生真菌
  • 20篇香蕉
  • 16篇深色
  • 14篇枯萎病
  • 13篇枯萎
  • 13篇斑病
  • 11篇甘蔗
  • 10篇水稻
  • 10篇炭疽
  • 10篇香蕉枯萎病
  • 9篇抗病
  • 9篇抗性
  • 9篇病菌
  • 9篇病原
  • 8篇促生
  • 7篇炭疽病
  • 7篇菌株
  • 6篇叶斑
  • 6篇叶斑病
  • 6篇杀菌剂

机构

  • 83篇广西农业科学...
  • 23篇广西作物遗传...
  • 18篇南阳师范学院
  • 17篇广西大学
  • 8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长江大学
  • 3篇日本茨城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先正达(中国...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95篇谢玲
  • 50篇覃丽萍
  • 39篇岑贞陆
  • 36篇黄思良
  • 23篇张艳
  • 22篇张雯龙
  • 17篇农倩
  • 15篇陈艳露
  • 14篇晏卫红
  • 12篇胡春锦
  • 11篇苏琴
  • 11篇秦碧霞
  • 11篇付岗
  • 10篇史国英
  • 7篇蓝桃菊
  • 7篇龙艳艳
  • 6篇莫贱友
  • 6篇林珊宇
  • 5篇刘志明
  • 5篇蔡健和

传媒

  • 8篇西南农业学报
  • 7篇南方农业学报
  • 5篇广西农业科学
  • 4篇植物保护
  • 4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农药
  • 2篇微生物学杂志
  • 2篇农业研究与应...
  • 2篇中国菌物学会...
  • 1篇中国糖料
  • 1篇蚕业科学
  • 1篇果树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食用菌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谢玲唐晨光岑贞陆黄思良秦碧霞覃丽萍胡春锦
关键词:叶枯病ALTERNARIAALTERNATARDNA-ITS生物学特性
甘蔗根围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分离及接种效应被引量:11
2014年
从广西8个甘蔗主产区分离得到10个DSE菌株。这些菌株的核糖体DNA的28S基因D1/D2区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4个菌株以68%的支持率与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Lophiostoma sp.和Emericella sp.聚为一大类;5个菌株在84%的支持率上与Conlarium sp.、Cercophora sp.和Schizothecium sp.聚为一大类;1个菌株与Phialocephala fortini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10个菌株均能与甘蔗共生而无致病性,其中7个菌株接种甘蔗组培苗平均干重高于对照,选取干重最高的2个菌株接种甘蔗盆栽苗,接种处理的平均株高、茎宽、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
谢玲刘斌覃丽萍张雯龙李松秦碧霞史国英邓心
关键词:甘蔗促生
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群落组成及其对先锋植物抗旱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探究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资源并发掘其生态功能,采用白菜为诱饵植物对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原始森林土样中的DSE菌株进行诱捕分离,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1-5.8S-ITS4-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从中选择4株DSE菌株接种当地先锋植物,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实验,并测定植株萎蔫指数、恢复浇水后的萎蔫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共从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22个DSE菌株,分属Exophiala、Chaetothyriales、Aspergillus、Oidiodendron、Tetracladium、Schizothecium、Camarops、Chaetomium等13个属,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干旱胁迫下,菌株TK566和TK73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这两种当地石漠化修复先锋树种幼苗的抗旱和生长能力。由于内生真菌-植物互作方式非常复杂,DSE是否从酶系统调控层面来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DSE资源丰富,且部分菌株对提高植物抗旱性和生长具有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蓝桃菊陈艳露黄诚梅张雯龙谢玲史国英覃丽萍张艳农倩
关键词:天坑先锋植物
侵染葫芦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广西分离物分子鉴定被引量:14
2008年
从广西南宁市郊温室大棚中的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上采集到一个表现脉绿、花叶症状的病毒样品,ELISA检测表明,该样品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利用RT-PCR方法从样品中扩增获得约500bp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CGMMV的外壳蛋白基因,暂将该病毒分离物定名为GX-BG。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已报道的CGMMV主要分为3大群体,GX-BG与中国辽宁分离物(CGMMV-LN)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
秦碧霞蔡健和刘志明魏源文谢玲朱桂宁
关键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杧果红点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覃丽萍黄思良喻丽华林长河胡春锦林善海岑贞陆谢玲
关键词:杧果红点病生物学特性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对甘蔗苗生长影响初探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筛选出对甘蔗苗具有显著促生功能的菌株,为实现甘蔗生产节肥减耗、促进蔗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从日本引进的6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分别接种甘蔗组培苗和盆栽苗,评价其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甘蔗组培苗的株高和盆栽苗的干重,其中菌株LtVB3(Meliniomyces variabilis)的促生作用较为突出,接种该菌株后甘蔗组培苗株高和干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8.69%和56.66%,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甘蔗盆栽苗干重较对照提高40.00%,促生效果较为稳定。【结论】DSE中存在对甘蔗具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LtVB3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能。
谢玲张雯龙覃丽萍蓝桃菊成泽才彦李松邓心廖仕同
关键词:甘蔗株高干重
甘蔗花叶病病原病毒分子检测体系建立及应用
秦碧霞蔡健和莫磊兴刘志明谢玲陆秀红
课题来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编号:桂科青0832017蔗糖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广西食糖产量长期稳居全国首位,在国内及国际糖业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长期连作和无性繁殖,甘蔗花叶病在广西各甘蔗主产区普...
关键词:
关键词:甘蔗花叶病
甘蔗烟酰胺转氨酶基因(SoNAAT1)的克隆及其在缺Fe胁迫下表达量变化
2018年
【目的】克隆甘蔗烟酰胺转氨酶(Nicotianamine Aminotransferase,NAAT)基因,分析其基本生物学信息及在缺Fe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为进一步探讨SoNAAT1基因在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前期获得的EST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PCR获得甘蔗SoNAAT1基因c DNA全长,应用在线软件程序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基因在不同缺Fe胁迫时长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甘蔗SoNAAT1基因全长1593 bp,编码区长度1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44.2 kD,等电点为5.64,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蛋白结构以α-螺旋为主。SoNAAT1与玉米、水稻、高粱的NAAT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与高粱Sb NAAT3优先聚在一起。qRT-PCR分析结果表明,SoNAAT1的表达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缺Fe胁迫引起甘蔗根系内源ABA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并与SoNAAT1表达密切相关。【结论】甘蔗SoNAAT1基因编码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表达量随着缺Fe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推测该基因参与了甘蔗麦根酸类Fe载体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过程。
农倩李长宁Mukesh Kumar Malviya苏琴张艳陈艳露覃丽萍谢玲
关键词:甘蔗基因克隆
6种杀菌剂对柑橘黑点病的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为柑橘黑点病的防治筛选出优良杀菌剂。研究评价了6种杀菌剂对柑橘黑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柑橘黑点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第二次药后14 d,供试6个药剂对叶部病害的防效在72.06%-80.08%,各药剂处理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对果实病害的防效表明,80%代森锰锌(POI类)的防效最高(83.10%),与氟吡菌酰胺(SDHI类)、肟菌酯(QoI类)的防效相比差异显著,80%代森锰锌以外的其余5个供试药剂对果实的防效(75.30%-79.59%)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氟吡菌酰胺、戊唑醇为首次报道对广西柑橘产区黑色点病田间防控试验。建议前期选择保护性为主POI类杀菌剂如多作用位点的代森锰锌,之后与具保护、治疗作用的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DMI类)杀菌剂进行轮换施用。
曾凤花张艳龙艳艳林珊宇覃丽萍谢玲
关键词:柑橘黑点病杀菌剂
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正>桂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已有上千年,因其具有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作者2007年3月份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栽培的桂花树上发现一种叶枯病,病斑始发于嫩叶的叶尖、叶缘,后向叶基扩展,...
谢玲唐晨光岑贞陆黄思良胡春锦秦碧霞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