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丹芸

作品数:24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急性
  • 6篇卒中
  • 4篇血管
  • 4篇氧化氮
  • 4篇一氧化氮
  • 4篇一氧化碳
  • 4篇中毒
  • 4篇急性一氧化碳
  • 3篇血管性痴呆
  • 3篇一氧化氮合酶
  • 3篇一氧化碳中毒
  • 3篇中毒后
  • 3篇脑梗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一氧化碳...
  • 3篇合酶
  • 3篇痴呆
  • 2篇一氧化氮机制
  • 2篇抑郁
  • 2篇抑郁障碍

机构

  • 24篇武警安徽省总...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许丹芸
  • 8篇倪恒祥
  • 8篇陈劲松
  • 5篇李骋
  • 4篇杨启纲
  • 4篇王者晋
  • 4篇游国雄
  • 3篇孙长凯
  • 3篇张虹
  • 3篇王军
  • 3篇苗建亭
  • 2篇沈静
  • 1篇邓勇
  • 1篇陈莉
  • 1篇汪耀
  • 1篇朱云
  • 1篇王军

传媒

  • 3篇安徽医学
  • 3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淮海医药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周围神经病变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 12例一氧化碳中毒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部分病例行EMG检查 ,同时予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结果 本组 12例患者均存在各种不同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变 ,肌电图提示神经元性损害。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结果治愈 5例 ( 4 1.7% ) ,显效 2例 ( 16.7% ) ,好转 2例 ( 16.7% ) ,无效 3例 ( 2 5 .0 % ) ,总有效率 75 %。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致周围神经病变 ,高压氧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陈劲松许丹芸杨启纲张虹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周围神经肌电图
抗焦虑药物、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结合前庭康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抗焦虑药物、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前庭康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并经筛查后符合研究条件的BPPV患者92例为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前庭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前庭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抗焦虑药物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同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脑部血流情况,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前庭症状指数(V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前后两组平衡、前庭症状及焦虑症状。结果: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9.13%)高于对照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P=0.036);研究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血流水平高于对照组(t=2.154、2.120、2.063、2.078、2.250,P=0.032、0.032、0.034、0.034、0.031);研究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5.455,P=0.001),VSI、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t=4.542、4.140,P=0.002、0.003)。结论:BPPV患者采用抗焦虑药物、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结合前庭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脑部血流循环,减轻焦虑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胡明宇许丹芸倪恒祥
关键词:抗焦虑
脑分水岭梗死61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1例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WI的主要原因为低血压、严重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子栓塞不同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结论CWI的诊断主要依赖CT或MRI。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大多预后较好。
倪恒祥许丹芸陈劲松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病因
脑梗塞后血清常量元素钙镁含量的动态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后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其对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意义,随机选取32例患者采用不同时期晨起空腹来血,应用MTB法6400-A型临床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中Ca2+和Mg2+的含量。结果表明,病例组发病I周时血清Ca2+和Mg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24h血清Ca2+、Mg2+含量逐渐降低,到发病1周后血清Ca2+、Mg2+含量降低最明显,2周后血清Ca2+、Mg2+含量趋于回升。提示钙镁含量的变化与脑梗塞发生和发展呈正相关。
李骋许丹芸陈劲松朱云杨启刚
关键词:脑梗塞血清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障碍(PSD)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4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CCMD一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SSS)及MMSE进行诊断...
许丹芸倪恒祥王军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障碍脑卒中部位神经功能障碍合并症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发生和分布特点及其美多巴治疗后的变化,为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PD组和对照组行NMS问卷调查,给予美多巴治疗3个月,依据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便秘问题量表评估对照。结果:PD组出现记忆下降、便秘、情绪下降、感觉下降等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头晕、失眠、泌尿系症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记忆下降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便秘、注意力下降、汗多、流涎;美多巴对改善NMS亦有一定的疗效。结论:(1)NMS存在于PD各期,其中以记忆下降发生率最高;(2)美多巴对改善NMS亦有一定疗效。
许丹芸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记忆障碍
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5
1999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血管性痴呆(VD)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i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和VD模型,同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NO2-/NO3-法)测定脑缺血至痴呆形成过程中不同时点,以及分别经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位硝基左型精氨酸(L-NNA)和底物左型精氨酸(L-Arg)干预后海马区NO水平,并采用迷宫试验对各组进行行为学定量测定。结果4-VO组术后30分钟海马区NO水平明显增高,3小时达到高峰,3天后开始下降,至VD形成时又明显升高〔分别为(7.10±1.17)、(15.82±0.98)、(6.99±1.27)、(12.11±1.07)μmol/L,均为P<0.01〕;2周左右迷宫试验提示有VD形成。L-NNA干预组和L-Arg干预组术后30分钟海马区NO水平,前者显著降低〔(1.86±0.59)μmol/L,P<0.01〕,VD出现提前(1周左右);而后者显著增高〔(16.25±1.17)μmol/L,P<0.01〕,VD出现延迟(3周左右)。术后2个月时,4-VO及药物干预组学习、记忆成绩再无明显改变,且3组相近。结论NO参与了急性脑缺血及VD?
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苗建亭孙长凯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性痴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老年人急性脑卒中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对比研究
1992年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糖尿病与急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而脑卒中急性期的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对其预后的影响,则是近年来研究的新课题,并逐渐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1987年5月~1991年12月,我科收治的176例均经腰穿或头颅CT等检查确诊,其发病前均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我们对其发病后引起的血糖改变及其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岁。
许丹芸李骋
关键词:老年人脑出血血糖预后中风
一氧化氮对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血管性痴呆(VD)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改良的Pulsineli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和VD模型,同时采用NO-2/NO-3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缺血早期和痴呆形成过程中以及分别经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NA和底物L-Arg干预后海马区NO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照各组迷宫试验的行为学定量和动态观察。结果:脑缺血早期海马区NO的变化对VD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说明NO途径参与了急性脑缺血及其VD形成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可能发挥不同作用;一旦VD形成,则不论早期脑部NO水平如何。
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孙长凯王者晋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性痴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海马
血管性痴呆活性氮介质发病机制研究
1999年
许丹芸游国雄王者晋孙长凯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一氧化氮合酶病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