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疗效
  • 3篇内固定
  • 3篇股骨
  • 2篇韧带
  • 2篇韧带骨化
  • 2篇纵韧带
  • 2篇内固定治疗
  • 2篇颈椎
  • 2篇颈椎后
  • 2篇颈椎后纵韧带
  • 2篇老年
  • 2篇老年股骨
  • 2篇后纵韧带
  • 2篇后纵韧带骨化
  • 2篇骨化
  • 2篇钢板
  • 2篇病理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8篇薛峰
  • 3篇肖海军
  • 3篇张长青
  • 2篇陈德玉
  • 2篇何志敏
  • 2篇陈宇
  • 2篇陈晓雪
  • 1篇徐佳
  • 1篇李广翼
  • 1篇张辉
  • 1篇李琦
  • 1篇朱斌
  • 1篇柴益民
  • 1篇康庆林
  • 1篇陆联松
  • 1篇曾炳芳
  • 1篇赵勇
  • 1篇郭永飞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单、双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老年股骨髁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单、双钢板治疗老年股骨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9-09-2014—04采用单、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髁骨折40例。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16—20(18.42±2.5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钢板外露现象。HSS评分:A型骨折外侧单钢板固定(83.67±5.54)分,双钢板固定(88.50±3.20)分,A型骨折双钢板固定HSS评分高于外侧单钢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10)。单钢板固定膝关节活动度(103.67±18.37)°,双钢板固定膝关节活动度(107.71±1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9,P=0.021)。HSS评分:C型骨折单钢板内固定(76.50±3.07)分,双钢板固定(82.08±5.78)分。双钢板固定HSS评分高于外侧单钢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0,P=0.005)。单钢板内固定膝关节活动度(97.88±13.04)°,双钢板内固定膝关节活动度(109.67±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1,P=0.003)。结论双钢板治疗老年股骨髁A型和C型骨折与单钢板比较术后功能恢复好,能达到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确切。
鞠金勇肖海军薛峰赵勇喻都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双钢板内固定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组织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组织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留置并实验分析30例颈椎OPLL的骨化组织,行苏木素一伊红染色,显微镜观察形态及组织特点,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测中可见明显骨化演变过程:骨化区、钙化软骨区、纤维软骨区及纤维区。在后纵韧带深层或椎体后缘角出现小血管增生、韧带肥厚、软骨细胞增生、后纵韧带小钙化点及类软骨样细胞增生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后纵韧带骨化是一个延续过程,不同的骨化类型其演变过程不尽相同,病理学特点与临床特点相符。
何志敏陈德玉陈宇郭永飞薛峰肖海军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病理分析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SandersⅡ型闭合性跟骨骨折中19例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17例行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6例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皮瓣愈合情况优于内固定组,而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无法耐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同时还可避免内固定造成的医源性皮瓣坏死。
李琦曾炳芳张长青薛峰柏心哲张辉
关键词:跟骨骨折外固定架内固定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组织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的结构特点,评估其成骨潜能。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因肥大型骨不连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骨不连断端标本共25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微观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在高倍镜(400倍)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心区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其内可见大量的成纤维样细胞;边缘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可见少量的新生血管形成;骨痂区见有一定量的成骨细胞及丰富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中心区、周围区及骨痂区组织BMP-2的表达明显不同(P<0.05)。结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的组织及细胞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MP-2含量减少使得不同区域的成骨潜能不同。
陆联松徐佳康庆林薛峰张长青柴益民
关键词:肥大型骨不连骨痂成骨潜能BMP-2
基于三柱结构的股骨头坏死病理和显微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比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患者股骨头内侧、中间和外侧区域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因ONF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标本,共计23例(男17例,女6例),按病因分为激素性(11例)、酒精性(7例)、创伤性(3例)、原发性(2例)。所有患者均为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ARCO)Ⅲ期。将股骨头坏死标本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以主要压力骨小梁为标志,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和外侧区。对坏死区和交界反应区内侧、中间和外侧进行骨计量学分析;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比较不同区域的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大体观察示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坏死区为淡黄色致密组织,骨小梁形态紊乱;交界反应区可见肉芽组织、纤维组织以及硬化的松质骨;正常区骨小梁形态规则,方向齐整。骨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坏死区不同区域在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与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各向异性度(DA)、连通性密度(Conn.D)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侧坏死区骨小梁数目(Tb.N)显著低于中间坏死区和外侧坏死区,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高于中间坏死区和外侧坏死区(P<0.05);内侧交界区BV/TV显著低于中间交界区和外侧交界区,BS/BV、SMI显著高于外侧交界区,Tb.Th显著低于外侧交界区(P<0.05),而交界反应不同区域Tb.Sp、Tb.N、DA、Conn.D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显示,在外侧交界反应区可见炎性细胞大量浸润在纤维组织周围;与内侧交界区相比,外侧交界区的血管生成更加丰富。结论ONFH中,坏死区的显微结构相似,而交界区的显微结构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与内侧区域相比,外侧交界区表现出更致密的显微结构;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外侧交界区的血管浸润也更为丰富。
陈逸炜缪语朱斌刘可心薛峰李广翼张长青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理组织学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4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19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情况及疗效。结果PFNA组术中平均手术时间90min,平均出血量180ml,与DH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20min(P<0.01),平均出血量420m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PFNA优良率为96.15%,较DHS组(78.95%)明显提高。DHS组随访结束时,3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而PFNA组未发现此类并发症。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骨折,予PFNA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陈晓雪薛峰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附26例报告)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锁定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使用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6例29侧,平均年龄61岁。AO/ASIF骨折分型:C1型8侧;C2型13侧;C3型8侧。26侧采用掌侧入路,3侧采用背侧入路;10侧进行植骨。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10~45个月,平均20.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1侧,良15侧,可2侧,差1侧,优良率为89.69%。伤口延迟愈合及浅表感染3侧,术后正中神经压迫症状2侧。结论对于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LCP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陈晓雪薛峰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骨化进展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症术后骨化进展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5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2例,女23例;年龄40~73岁,平均56.3岁;随访时间1~6年,平均3.1年.颈椎前路手术36例,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固定手术5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X线、CT及MR影像学资料对骨化进展情况进行测量,并通过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涉及C3OPLL、伴胸椎OPLL、骨化类型、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及改善率与骨化术后进展的关系.结果 95例颈椎OPLL术后随访患者中,术后骨化进展39例,男28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41~71岁,平均55.9岁;年龄≤49岁12例,50~59岁12例,60~69岁12例,年龄≥70岁3例.颈椎OPLL后路手术后骨化进展有35例,而前路手术后骨化进展仅4例.以骨化物长度和(或)厚度进展≥2mm为标准,单纯骨化长度进展4例;骨化长度、厚度均进展33例;单纯骨化厚度进展2例.骨化长度进展2~20 mm,平均(7.74±4.71)mm;骨化厚度进展2~6 mm,平均(2.67±1.51)mm.在术后1~3年内骨化进展速度呈下降趋势,4~6年骨化则有部分加速趋势.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在术后3年内达到最佳值.统计结果 显示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以及涉及C3OPLL明显相关.结论 颈椎OPLL术后骨化进展有相当的发生率,涉及C3OPLL、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手术、年轻的颈椎OPLL患者其骨化进展率相对较高.在中短期(1~6年)随访时间内,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受骨化进展影响不大.
何志敏陈德玉陈宇薛峰肖海军
关键词:颈椎
共1页<1>
聚类工具0